分享

渔阳绝句十二法(五、六)

 江山携手 2018-12-08

鱼洋绝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第三句用而今、此日、重来、岁晚、惊回等词点明今事。)

《灞桥柳》【清】王士祯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注释】:

题释:王士祯此诗化用了《世说新语》恒温北征典故:

恒温(公元312公元373年),字符子,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曾三次率兵北伐。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率步骑5万北伐前燕,一路势如破竹。途经金城,见前为琅琊使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条执枝,泫然流泪。

王士祯则转意为:春秋两季柳树的兴衰,让人益发离愁。

毵毵(sānsān):形容毛发、枝条细长披垂:华发毵毵|杨柳毵毵。

汉南:今武汉市汉南区。

攀条:攀,原意为动词,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此处化用为形容词,意为攀沿而上(实际是指垂下)的枝条。

憔悴:枯萎;凋零。

绝:尽。

犹:尚且。

如此:这样。

何堪:怎么能够忍受。此处为又能怎样之意。

【译文】:

春天灞桥柳枝婆娑正毵毵,

曾经送别友人去出征汉南。

今日柳枝已尽是凋零枯萎,

柳树都这样了我又能怎样?

【手法】:一、全诗脉络:

前二句说往事:是综述前两句的。回忆起当年春天送友人出征时,灞桥上的柳枝正是婆娑轻垂,就好像妙龄少女的长发披肩,勃勃生气,楚楚动人。

后二句用今日引出当前:已是寒秋,毵毵如发的柳枝已经枯萎凋零,想必出征的友人或杳无音信,或是战事不佳,唯有对柳长叹,天意如此,我又有何奈何?

此诗化用的恒温之典,其意境与恒温的意境相仿。

恒温的诗是这样写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王士祯是这样写的:树犹如此我何堪。

恒温原句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一旧一新的对比,表达出的落差之大;

而王士祯借春秋柳之荣衰倾诉离愁。二者同样兴起的是无可奈何的感叹。

渔洋法五与法四是相反的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有独到之处。

大家还记得渔洋绝法四吧?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而法五则是: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二、物象选择:

全诗只选择了一个物象:灞桥柳。并以柳为主线,贯穿于每一句。

题目的灞桥柳,在第一句就看到了。

第二句没有直接写柳,但却用送人来反映出柳。折柳相送.

第三句攀条,又是柳,。

第四句树就是柳树。

灞桥是送别之地,柳是赠别之物。灞桥边的柳枝,是中国文人寄托离愁的最佳物象。一物足矣。若再加入其它物象,反而画蛇添足了。

三、修辞手法:

此诗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今昔灞桥柳的凋萎与繁茂作对比,以景寓情,情兴于景,既表达出离别时间之久,又让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作者对离人的思念之深。这就说明,选好了最佳物象,还要有好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文字组织。

【对比】:文学常用修辞手法之一。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

对比手法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常用的对比方法:

1、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对比:

是以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状况变化。

这两个用以对比的时间点,可以是现在与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如此诗的;也可以是过去的两个时间点,如前述渔洋绝法三所举的《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用明朝与汉朝作对比。

时间对比一般不适合选择将来为对比时间点。因为将来的状况是不确定的状况,不具备分辨变化的程度。

王士祯此诗,就是用灞桥柳这一个事物的春秋形态作比较。

2、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对比:

对不同的人物或事物的状况作对比,以说明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性状。

《岳王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把岳飞与秦桧两人作对比。

《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是把明宣宗的陵墓和楼船与汉武帝的陵墓和楼船作对比。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用沉舟千帆病树万树两组作对比。

渔洋法五与法四是采用的都是对比手法。此两法用来表达时间对事物变迁所起的作用,以及怀旧之情,有独到之处。只是表述的顺序不同:法四是先今后昔,法五则是先昔后今.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法四或法五来作今昔对比。

在选择物象的问题上,很多初学者不知道应该这样来选择,往往在一首诗了,罗列了大量的物象。

这样的罗列,是捉不住诗的主线。而且有时候还会选用了相互矛盾的物象。

我们学学王士祯此诗的选择物象的手法,可以帮助我们精炼、准确地选择最适合表达我们诗的主线和情感的物象。

王士祯类似这类手法的作品还有: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胡元润画》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鹅 溪》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这三首是以此日今日为转折词。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这几首以表达今日之事。

《汉州纪梦》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鱼洋绝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类似的转折词还有:多亏、幸亏、幸好、还好、珍重。。。

与此意相近或可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还有:好似莫是疑是但觉。。。

《恽向千岩竞秀图》

【清】王士祯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注释】:

恽(yn)向:(1568--1655)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诗文,工山水画,早年学董源,巨然,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自然雄浑。

千岩竞秀图:原指明代画家程邃或文征明的国画作品。恽向似并无以《千岩竞秀图》命名的国画。此诗应是指恽向的以山为题材的国画作品。

壑:山谷。

岩:指山峰。

生:生出。此处为笼罩之意。

曹娥江: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

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日, 曹娥之父曹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中,尸不得见,曹娥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曹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乞:原意为被、叫之意。此处为给、予以之意。

山阴:古代的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山阴县始设于秦代,为会稽郡26县之一。东汉时,会稽郡以钱塘江为界分吴郡和会稽郡,山阴县成为新的会稽郡的首县。六朝时期,中原人士大量南迁,山阴人口众多,于是析山阴东部置会稽县,2县同城而治,同为会稽郡首县。此后又同为越州(唐、北宋)、绍兴府(南宋、明、清)首县。

【译文】:

千沟万岭都被一片云雾缭绕着,

只在曹娥江边有几座山峰放晴。

分明是清风有意赐予樵夫方便,

好让他向着山阴的山道上前行。

【手法】:

这是一首题画诗。

题画诗,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题画诗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一、全诗脉络:

1、选材:

这首诗,是题画、题图诗的佳作。

有一幅画,似乎跟王士祯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相似。也许恽向的画比这还要复杂。

王士祯只从一幅画中选择了大背景和其中的一个小局部来着笔。这就是繁中取精,选取最适合于评论画家高湛画技及寄托诗人情感的画作景物。是题图类诗、联作品都应该学习的。

2、诗的大脉络:

全诗分为两段,一二句为一段,由题目的,带出恽向画作描写的景象(眼前事);

三四句为一段。由副词分明引出诗人对画家作画动机的联想和评论(作者论)。

而诗人的评论,又反扣题目的

3、句法:

四句的脉络是:

题目的千岩>首句的万壑千岩,它们的状态是云雾

首句的万壑千岩>第二句的数峰云雾

第二句的>第三句的便

第三句的便>第四句的

、起承两句笔直描,实写:

眼前事,即在画面上看到的实景,采用对比手法:

首句直接扣题,画面上的万壑千岩都被一大片云雾环绕着;

第二句则选取与画面上万壑千岩相对照的几峰,这数峰的又与周围的万壑千岩的云雾构成鲜明对照。

这本是国画一种常用手法。实写工描主景,以突出山峰之挺拔险峻,其余则辅以虚描,用云雾缭绕作为衬托。因此,这两句也是赞美恽向画技之妙。

起承两句,既赞美了画家技法的精髓,又在这对比中,为三四句转入诗人对画作的评论做好了铺垫。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如: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个人在的优先程度选择上的态度作对比,表现出高贵的思想情操。这是把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的奢侈与穷苦百姓冻死路旁这样两件事作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转合两句出联想,虚笔:

后两句由前两句的画作实景兴发出诗人的联想,这是诗人心中所想,所以是虚笔。

转句用分明来带出对画家用意的揣测,这是诗人对画作的推测、联想之言:画家是为了方便樵夫而刻意画出几峰晴

合句则进一步猜想画家画出几峰晴的目的是:好让樵夫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方便一些。

转合两句,把诗人同情樵夫乃至劳苦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对画作的评论充分、细腻地表达出来。

4分明的作用:

分明这个词,就是鱼洋绝句十二法第六法的关键词。是从实转向虚、描景转向抒情(评论)的过渡词。

分明有两解:

、形容词,清楚之意。通常作谓语,如:黑白分明、爱恨分明、泾渭分明。。。

、副词,明明显然之意。通常作状语。此诗用的分明正是这个词义。起到把画作景物与诗作者的推测、联想和情感衔接的作用,即由描景转到抒情的作用。

与此意相近或可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还有:好似莫是疑是但觉。。。

《清溪》【清】王士祯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王士祯在诗作后自注道:清溪在纳溪城西十五里,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清溪夜月为云溪八景之一。

同时,王士祯在他的《蜀道驿程记》里写道:江安县以东,皆江阳地,太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或谓李诗本指三溪,在嘉州(乐山)平羌峡,非是。

蛮:强悍之意。这里指浓密。

漏:物体由孔或缝透过:水、光等流出或透出。

凄凄:形容寒凉。

红树:指枫树。

峨眉:峨眉山。

【译文】:

浓厚云层漏下阳光身影寒凄,

清溪两岸一片萧条枫叶垂低。

好在峨眉山上会有那半轮月,

可陪伴客人今夜留宿在清溪。

【手法】:

起承两句描写了秋天白天阴暗萧条的景色:浓云密布,偶尔才见到一缕阳光,萧瑟阴冷;低垂的红叶更增添了萧条的气氛。

转句用好在做转折,幸好是天晴,晚上会有半轮月挂在峨眉山头,让留宿在清溪旁的客人有一个伴。

此诗的一二句,是诗人在清溪畔行走的实景描写,而三四句,似乎应是作者对晚上有月的期待,而不是实景。

在期待事情从坏转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或者希望结果没有预料那么坏时,好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转折词。虽然带有口语化的味道,但是王士祯在这里用起来,却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很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类似的转折词还有:多亏、幸亏、幸好、还好。。。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清】王士祯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注释】:

龙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有一条横跨十渡南北的小山脉,长约3华里,宽约60余米,自北向南婉蜓低落而下,到拒马河北岸陡然而止,宛如一条巨龙伸出长颈饮水,形象活灵活现。山的东侧均是悬崖峭壁,在石缝中松柏野花丛生,五颜六色。每当晴空万里的早上,日光出映时,山水间烟雾缭绕,呈现出粼光闪闪的景象,似长龙击水,尉为壮观。

罨(yǎn)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贳(sh):赊欠。

亭:挂着酒旗的酒亭,即酒家。

双鬟:古时少女发式。魏晋时期 双鬟,作为未出阁少女标志的发式,有诗记录: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花蕊夫人《宫词》记录:年处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丫髻和双鬟的区别在于:丫髻是实心发团,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儿童时梳,即十四五岁以前。双鬟则是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髻垂下,十五岁后,未出嫁前梳。

此诗中的双鬟,指酒店的年轻女侍或歌伎。

小秦王:指民间鼓乐曲《小秦王乱点兵》。隋末唐初,随着经济的繁荣,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唐武德二年(619年)隆冬,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黄河踏冰而过,以绛州为大本营,大败隋朝大将刘武周。进而乘胜追击,直取霍州、介州、又与其父唐高宗李渊会师并州,为唐朝一统天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李世民为了欢庆胜利,特作《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即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小秦王乱点兵》整理改编而成。

【译文】:

龙山放晴雪地上一阵马蹄声悠长,

山色云影倒映翠湖上散发着画香。

兄长返家中途正好到酒家喝喝酒,

听那小歌女低头轻击鼓乐小秦王。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王士祯的亲哥哥王礼吉。

起承两句写兄长出门的天气及沿途风光,天晴了,马走起来很轻快,一路上看着湖光山色,兄长的旅途会很愉快的。

转句则用好到这个带有假想的转折词,从描景带向联想,设想兄长正好可以在途中到酒家去喝喝酒。

合句更联想到兄长不但可以喝酒充饥,还可以欣赏到小歌女击打鼓乐的欢愉。

全诗没有一丝离别的哀愁,而是充满欢欣愉悦的气氛。用这样愉悦的联想,来为兄长送行,比一句旅途平安可要美妙得多。

前两句,是诗人送兄长离开京城回老家的路上实景。后两句则是设想兄长在路途上的情形。

王士祯用这种手法做转折的还有: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好是的意思为:最好的是。江干这一带是打鱼人聚居区,柳树连成的道路和种菱的池塘都疏通。最好的是黄昏风静了,半江红树边上,渔民卖鲈鱼就方便了。

可见好是正好把景语转入抒发诗人对民生关注的情感。

《竹公溪二首之二》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珍重来引导转句,也是从眼前实景转入作者的想象。

【鱼洋绝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明天就是元宵佳节了。谨以旧作一首,预祝大家元宵快乐。

中国传统节庆歌之五 元宵节

青女上元舞素裙,有灯无月也娱人。

万方仙乐喧天际,千树火花垂碧粼。

灶上汤团包蜜暖,谜中雅趣悟情真。

顿怜蟾冷嫦娥寂,何不欢颜盛世春?

甲午马年,雨雪也闹元宵,不见初圆月影。读唐寅有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句,笑而赋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