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十九首《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春夜别友人


     【初唐·陈子昂·五言律诗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拼音版:

yín zhú tǔ qīng yān , jīn zūn duì qǐ yán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lí táng sī qín sè , bié lù rào shān chuān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míng yuè yǐn gāo shù , cháng hé méi xiǎo tiān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yōu yōu luò yáng dào , cǐ huì zài hé nián 。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作品介绍]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注释]

⑴银烛:明亮的蜡烛。

⑵绮筵:华丽的酒席。

⑶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⑷“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⑸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整体赏析

这组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前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都为绿色的意思。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琴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写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作者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

第一首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此诗“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

名家点评

《唐诗广选》:田子艺曰:八腰字皆仄,不觉其病,然亦当戒。蒋仲舒曰:起语奇拔,后来岑参多用此。

《唐诗选》:蒋一葵云:五、六语佳,第“明月”“长河”似秋夜,不见舂景。

《唐诗直解》:蒋仲舒以“明月”一联似秋夜,不知“隐”字内已有春在。或以八腰字皆仄为病,若将平声换去“隐”字,有何意味!

《唐诗评选》:雄大中饶有幽细,无此则一笨伯。结宁弱而不滥,风范固存。

《唐律消夏录》:清晨送别,乃于隔夜设席饮至天明。此等诗,在射洪最为不经意之作,而后人独推之,何也?此诗不用主句,看他层次照应之法。射洪识见高超,笔力雄迈,胸中若不屑作诗,即一切法若不屑用,故读者一时难寻其端倪,及详绎之,则纵横变化之中,仍不失规矩准绳之妙。此文章中之《国策》《史记》也。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

《唐诗矩》:全篇直叙格。拈著便起兴,体极佳。明月已隐高树,长河又没晓天,别思之急可知。用“已”、“又”二字分背面,谓之背面对,使不知此对法,未有不以“隐”,“没”二字为重复者矣。用“此会”二字绾住起处,写景方有着落。此题有一首,“春”字在第二首见,昔人病其五、六不切春景,终管窥之论也。

《唐诗成法》:五六是秋夜,非春夜,断不可学。若易“明月”、“长河”作“柳月”、“华星”,庶可耳。六句句法皆同,此亦初唐陈、隋馀习,盛唐不然。

《五七言今体诗钞》: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第四极作意语,亦乃苍然。“吐”、“隐”、“没”字眼俱高。顾在此家已关深刻,缘其气爽,仍是浑然。评:第四乃豫道征途阅历,是空际设想语。五、六由昏达旦,启行在即。结黯然神伤,凄其欲绝。

佚名

赏析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佚名

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二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心中的思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两句是说,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这两句用起格,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且使得眼前的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宴席。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在于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华美的筵席,固然令人兴奋,但是它为送行而设,所以又不免罩上了一层离别的气氛,使在座的人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了惆怅与伤感之意。别筵将尽,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的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这两句是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波澜。这两句即景生情,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两句是说,宴席一直延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这两句把笔触从室内移向室外,描写夜空的景色。诗人为什么这样变换角度呢?原来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这两句好像在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晓,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人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耐人寻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是说,走在这通往洛阳的遥远道路上,这一分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此行本是为了政治事业,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此诗开头一联因场面需要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是整首诗的深厚雍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

佚名

赏析

一曲离歌话悲欢,悠悠长路期相逢

——读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其一)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年方26岁的陈子昂告别故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上书朝廷,求取功名。临行前夜,好友为他设宴饯别。友人的款款真情,感动了诗人。面对金樽美酒、朋友间依依难舍的离情,诗人诗潮涌动,写下组诗《春夜别友人》(共二首)。

作为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者,陈子昂主张复兴“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一再反对“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绝”的齐梁诗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被韩愈誉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明代胡应麟更对其推崇备至:“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诗薮》)由此,初唐陈子昂的诗歌,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首联实写,从眼前宴会之景落笔。“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展现出一组华丽的镜像,景物鲜明欢快,色彩之美呼之欲出: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华贵的酒杯;绮筵,华美的筵席。一组华丽的景象,让人过目不忘,由衷赞美宴会隆重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友情的深厚。

此处,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别的伤感。华美的筵席固然令人兴奋,但为送行而设,不免笼罩一层离别的气氛,于欢声笑语中,在座者渐渐产生一份惆怅与伤感。“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情,用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反衬人物的悲伤。源出《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美好春色让人沉醉不已,却在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冬,竟为征夫回乡之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不已。“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以茂盛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表现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力的旺盛,祭奠那些年的美好而珍贵的事儿,反衬对正值青春年华对妻子早世的一种悲情与苦楚。此皆为“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

“吐”“对”两字,一动态,一静态。侧面描写,“吐”字,写出离别时的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的情状,目光凝视银烛青烟而出神。“对”字,表面在面对华筵,频举金樽“更尽一杯酒”,再无勉强相慰的话语。目光所及处,不仅是美景,更是时间的悄然流逝,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油然而生。动静结合,道出别筵将尽,分别在即的一股撩人心绪、寂静状态。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作者抓住这组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歌的起点,为下句进入情感高潮奠定缓冲的基调。此情此景,此中境界,于沉静中更见深沉别意。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这种感情的表现,因人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离情本身,也并非“悲”、“愁”二字所能概括。至晚唐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或许,正化用了“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别筵上,凄然相对,默然无语,似乎彼此无情。越是多情,越显无情,这是友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看似无情,冷静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其实这矛盾的诗句,写得委婉有情味。离别之时,诗人宕开一笔,写告别宴上燃烧的蜡烛,“银烛吐”,把蜡烛拟人化,在诗人眼里,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不正像朋友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颔联虚写,化虚为实。在时光的洪流中,诗人不忍离别,只能遥想昔日的美好时光,想象未来的未知境况。由近及远,从遥远的过去怀想到无期的未来。

此联从谢眺《离夜》诗“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更显自然深远,再现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此处用典,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或也可看作“高山流水”的典故,借用丝弦乐器演奏音韵谐调,比拟深情厚谊。“思琴”,也可看作谐音“思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不会因自己的远去而消逝,不会因山路的逶迤而忘却。“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此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譬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朋友乘船离开黄鹤楼,诗人对朋友孟浩然扯不断的离情,犹如滔滔东流不尽的长江水一般绵绵不绝,随着远去的帆船,直到天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皎皎明月,让明月传达其的思念之情,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思念之情,犹如晶莹的冰心一般纤尘不染,思念的情谊会跟随着皎洁的月光到达洛阳的。可谓“昭昭之心,明月可鉴”。可见,此类化虚为实的虚写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颈联视角转换,以景衬情。从室内所见转到户外所见,描写夜空的景色。“时不我待”“岁不我与”,时光无情,沉静之中更见人之真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浩瀚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一“隐”,一“没”,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到来。

诗人通过转换镜头,借背景的扩展、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银河消失曙色中。似写夜空,实写夜宴。因朋友双方都不愿分离,宴会从夜晚一直延续到拂晓,时间悄然而逝,但“曲终人不散”。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尾联情景交融,问句作结。“悠悠”,一语双关。前路迢迢,山长水阔,绵绵无绝,逶迤不断。一,写东去洛阳悠悠的漫漫长路;二,暗指悠长的漫漫人生之路,暗写悠悠的离别情思。或许,还可看作化用汉代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通过“悠悠”二字,诗人描写出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在离情发展到顶点时,诗句却在近乎平淡的问句中戛然而止,让人遐想,余味无穷。诗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以问句作结,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诗人离别之时的隐隐哀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诗也是“哀而不伤”的典范:反复渲染离情中有一层淡淡的愁绪,但沉静之中更见深情,犹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流水,气象雍雅,不温不火,不作哀声而情思幽深。

清朝朱之荆以为:“‘银烛’暗破‘夜’字,‘金樽’字补‘饯’字,‘离堂’二句写‘别’字,‘明月’二句,夜中兼有别况。七点破所去之地,八拖出后会。”(《闲园诗钞》)高步瀛则认为此诗“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唐宋诗举要》)《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眇难裁。山川不可尽,况朶故人杯。”都写夜宴,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明显受谢诗影响无疑,谢诗直露简洁;陈诗婉转细腻,结构回环曲折,情与景层次分明,多属创新。总之,陈诗通篇情景合一,融情于景,于丰富的意象中流露真情,远胜一般离别之作。

佚名

赏析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子昂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大约在武则天元年春,那时才二十六岁的陈子昂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饱读诗书,欲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当时的东都洛阳上书朝廷,以求得功名。少年的壮志雄心定会牵扯着分离苦恼,春夜别友,思绪悠悠。

传杯弄盏,佳宴共品,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这略带凉意的春夜里,与故友话别,分离的不舍与往昔的回忆混入那烛火青烟里飘摇于夜空,怕是那轮清冷的弯月也感受到了。

堂里琴瑟鸣鸣,音韵悠长,别离之际,好友的用心设宴,把酒谈心,入口的香醇美酒,暖人心脾。与好友的深厚情谊又怎能在这宴席间说尽呢?

夜色已深,那轮静静感知我们离愁思绪的明月也隐入西边高高的树荫里,耿耿长河淹没进破晓的曙光里。时光的脚步不会因我们的情意浓浓稍作停歇,分别的时刻还是无情到来了。

蜒曲折的山川道路还需我去饯行,我沿着这悠长无尽的洛阳古道郁郁而行,不知何时才可与这群可爱可亲的人儿再会,漫谈古今?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际风吹沙扬,隔断卷卷舒云,明月映挂在春日夜空中,酒香掺杂微微花香,手执酒樽,却惆怅满怀。

清冷露珠从花瓣间滑落,浸润一方春土,檐边垂坠的水珠与青石合奏出清脆乐音,思君念君,想赠予何物何情?而我的初衷仅是献书论政。

子昂的组诗不闻长叹,不作哀声,而是在离情渲染中令人感到淡淡忧怅,犹如琵琶清音,音淡而情深,品饮金樽美酒,畅抒壮志豪情。

佚名


《春夜别友人》   [初唐·陈子昂·五律]

银烛吐青烟,金樽(zūn)对绮(qǐ)筵(yán)。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离堂思琴瑟(sè),别路绕山川。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琴瑟:比喻友情。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春夜别友人》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因此,此诗是诗人临别故乡赠于友人的。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首联即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渲染了宴席的丰盛,实际也代表了主宴之友人的殷勤。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还是对偶句。

其实还在席中,但诗人一想到宴席结束,自己就将跋山涉水奔赴远方,就略略有些感伤。

这里,“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不是形容夫妻恩爱的“琴瑟相谐”之“琴瑟”。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这是形容宴会时间之长,暗喻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还是惜别。

自己就将走上去洛阳的道路了,那么,与友人再见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这点题之尾联,明确写出“洛阳”东都二字,也把诗人去往东都洛阳博取功名的自信和热切表露无疑。

《春夜别友人》,这首临别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远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于自己到洛阳博取功名的自信和期盼。

春夜别友人·其二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