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孤独的沼泽,可以绽放莲花,可以涵养潜龙

 大成t1gnmm9n48 2018-12-10

GIF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文 | 优元书院 陈广

01 | 生而孤独

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某一个夜晚,王阳明的祖母梦见仙人踏祥云而来,将婴儿送入怀中,然后听见婴儿的啼哭声惊醒,于是给儿媳(阳明的母亲)新生下的婴儿起名“王云”。

可惜的是,一直到五岁,王云还不会说话。王家人偶遇高僧点醒,领悟“云”字泄露了天机,所以改名“守仁”,之后才会说话。

这位将来的圣人,幼年的经历似乎就预示了一生的孤独。

阳明故居瑞云楼 摄于余姚

阳明十一岁时,祖父王伦带他去京城,路过镇江,王伦邀请朋友在金山寺举办赏月雅集。兴之所至,欲赋诗却无佳句,阳明拿过笔墨连作两首,众人夸赞说:“此子将以文章名扬天下。”

然而阳明似乎没把长辈们的欣赏赞叹放在眼里,不以为然地说:“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听到小孙子的回答,王伦不知道究竟是高兴,还是担心。所谓曲高和寡,太过特立独行将来是否会被视为异类?

金山寺一景 摄于镇江

02 | 至暗时刻

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春天,贵州龙场驿。

阳明因为得罪当时权倾天下的刘瑾集团,被下狱后贬谪来到这里,他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到来了。

吃穿用物资极度匮乏、住四面透风的草棚、山野随时出没的毒虫瘴疠,都不是最难忍受。不知何时是尽头的寂寞孤独、让阳明分外挂念家乡的亲人,才最是伤心。他常常独自一人登上小山遥望故乡的方向,默默流泪。

然而这一切没有击倒阳明。他开始面对这种孤独,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机缘。

他阅读各种经典,而且以“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来观照自己的内心。

他甚至躺进石棺材,感受死亡时刻那种彻底的孤独。此时此刻,他放下一切,只是感悟天地之道,静静地聆听内心的声音。

朦胧之中,仿佛有古圣先贤对他耳语,在一个夜晚他发出一声长啸,领悟了“道”,奠定了心学的根基。

“心即理”石碑 摄于贵州龙场

在龙场三年的时间,阳明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越来越洒脱,越来越快乐。一个“发配的罪人”,蜕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

03 | 享受孤独

从龙场复出之后的阳明,孤独之旅还很漫长。

当时从政府到民间,主流社会是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主导,在很多人眼里,阳明宣讲的心学是异端邪说。

在朝廷的明争暗斗与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他仍然是一颗棋子,总是被投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先是任职“国家贫困县”庐陵,后去收拾朝廷几十年未解决的“烂摊子”南赣匪患,又在朝廷完全没有后援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投入到平定宁王叛乱的战斗中,只有中间的滁州任太仆寺少卿、在南京任鸿胪寺卿期间,有一些闲暇的时光。

悟道之后的阳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正如他在《传习录》中引用《易经》乾卦的描述“遁世无闷、不见是无闷”、“确乎不可拔”,这种理念已经内化为自身的精神。

在江西庐陵(今吉安),冒着不被朝廷理解而担责的风险,为免除不合理的税赋,组织生产,改善治安,迅速的打开局面,为当地民众造福一方;

在南赣戡乱时,他在给友人的诗文中写道:“山人久有归农兴,犹向千峰夜度兵”,穿梭在崇山峻岭中无数个白天黑夜的孤独,最终换来扫除廓清,民众安定祥和的生活;

明代画作 出警入跸图 局部

在平定宁王的时期,他孤身赴险,面对总数十倍于己的叛军,从容调度,屡出奇谋,生擒宁王,人问兵法秘诀,他淡然地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平定宁王后,遭遇奸臣诬陷,随时有性命之忧,他仍然隐忍坚定,或寄情山水,或整军安民,凭借对乱臣强大的威慑力、在民众当中的威望稳定政局。

新皇帝即位后,发起了关于皇帝父亲名号的“大礼议”,意在强调威权,笼络群臣,朝中大臣纷纷站队,阳明的学生也未能超然事外。而这时阳明虽已名震天下,但仍未获重用,只要他肯稍作表态赞同皇帝的倾向,就能获得极高的名位,更大的施展空间,但他始终不参加此话题的任何讨论,只是在诗文中透露了自己的心迹:“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孤独,对于阳明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苦难的困惑,甚至有时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就像它是一页书卷,一盏香茗,一段崎岖但是风景奇绝的山路,是可以享受的过程和心境。

04 | 别让孤独成为内心的黑洞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分析,孤独可能与安全感和优越感有关。

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会害怕孤独。试想,一个婴儿如果孤独,得不到父母家人的照顾关爱,那么可能会死去。

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人们需要与他人的交流、理解、认同、欣赏等互动。人们常常因为有这些,才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更好”,或者“在这个世界是优秀的或有价值的”。

然而,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极端形式就是,人在死亡的时候,一切都会失去,包括物质的财富、名利,也包括他人的理解、认同、关怀和爱。

GIF

面对孤独的恐惧和挣扎,甚至比孤独本身更具有破坏力。越是不愿意承认这个实相,越害怕孤独。孤独感就从内心的空洞,演变成黑洞,很多人需要依赖外部的东西去填满它。

依赖物质享受来打发孤独,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所说的“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行妨,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依赖金钱来排解孤独,就变成了贪婪。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某部委小干部,在自己别墅的墙面藏匿2亿多现金,却一分钱也没敢也没舍得花。

依赖情欲来排解孤独,轻则因“爱”生“恨”,重则沉沦迷失。君不见,古代帝王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又有几个不寂寞?

依赖“爱”来排解孤独,甚至可以发生在家庭。一些对子女有极强控制欲的家长,就是试图用子女来填补自己的孤独空洞,当子女长大成人,家长仍然保持着与他们的“共生”关系,一度刷屏的朱雨辰妈妈令人窒息的“母爱”,至今单身的朱雨辰,大约属于这类;

GIF

试图用权势来战胜孤独,也只是妄想。“中国励志帝王”的代表之一刘邦,起于草莽而履九五至尊,却贪恋权势,将功臣屠戮殆尽。

晚年回到故乡,天下未安,心未安,刘邦却垂垂老矣。面对热情的乡亲,他特意多逗留了些时日。他亲自挑选青年舞者,自己击鼓,自己带领他们排练演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是多么无奈悲凉的场景!

老年的刘邦(剧照)

如何接纳和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修行的必修课。

05 | 接纳生命底色,绽放亮色

人生在世,难免孤独。可以说,孤独是生命的实相。

唯有接纳孤独,生出慈悲与智慧,才是人格发展完善之路,也是由凡向圣的要紧工夫。

阳明在《传习录》中确认,尧舜禹口授心传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正是心学的源流。

大禹像 摄于绍兴会稽山

认识到“人心惟危”,人生而孤独,人心容易“困惑”、“迷失”,而接纳生命的实相,体察天地之“道”,皈依更高的信仰,恢复“道心”,即是修行的正途。

易经乾卦的“君子终日乾乾”、儒家的“慎独”,阳明在心学中反复强调的“省察克治”工夫,也正是如此,其基本要求,都是要能接纳孤独

在完全不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也不忧虑,不动摇,在孤独中能够坚守志向和德行,就是工夫。

接纳孤独,就是接纳生命的实相。而在这个过程中,坚信自己的志向、道路,与尊重他人的不同,达到了高水平的平衡协同。

儒家强调修齐治平,一方面内心强大,能接纳孤独,另一方面君子和而不同,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

阳明静坐像 摄于贵州龙场

人生而孤独,孤独是生命的底色和实相,只有接纳,才能超越,绽放出生命的亮光。对此,历经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阳明最后的留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或许是永恒的开示,终极的注脚。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但能够做到全身而退,又能被称得上“立言、立德、立功”真三不朽圣人的只有王阳明一人。

王阳明是儒、释、道三家集大成者,他创建的王阳明心学诞生于500年前,却熔炼了中华5000年文化的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