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自:《学会提问》

 踏雪无踪 2018-12-12

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俞敏洪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哈佛大学名言

如果你不改变问问题的方式,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的回答是:1)多问“how”,不要只学知识,要知道如何实践应用;2)多问“why”,突破死背知识,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之后才认为学会了;3)多问“why not”,试着去反驳任何一个想法,无论你真正如何认为;4)多和别人交流讨论,理解不同的思维和观点。
——李开复

提问题,体现一个人的思考力、洞察力,反映了一个人快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一个人不盲从的理性和积极的态度。

前言

只有经过关键问题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看法,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

坚持练习这些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世界万物运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这些方式,教会我们怎样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引言:一切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问题一旦提出来,就要让被问对象给出一定的回答。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于有提高思维能力的强烈愿望。

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同时加上在适当时间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

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这种互动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

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即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

作为读者和听众你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集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题。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恰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你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你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

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找到“正确答案”。

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场合,而对那些与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说法一概加以排斥。

实际上,很多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在解答方法上大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

而对社会问题的论争,很难有一个观点可以让你一锤定音地宣布,“在这个问题上,只有这个观点才完全正确”。

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在决定花大把光阴去客观评估一个问题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①捍卫自己的观点,②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观点。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最终看到那些和你意见不同的人服服帖帖地甘心认输,以此作为批判性思维的终极目标,实际上也就摧毁了批判性思维潜在的人性的一面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特征。

强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用关键性问题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我们自己的主张。强迫自己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会变得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

当我们思想开放的时候,我们欢迎一切针对自己现有看法的批评,而当我们思想封闭的时候,我们就会维护自己的现有看法绝不动摇。

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亲自动手的乐趣要远远大于袖手旁观,而圆满完成任务的乐趣又远远大于浅尝辄止。

如果你能坚持不懈地使用这种淘金式思维,那么进入你大脑的任何知识首先都会接受系统的检查。

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养成首先得依赖于大量的练习。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一有什么问题浮现在脑海里马上就不加辨别地提出来,这并非是件对我们有帮助的事情。我们得有所选择,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干探布朗提醒我们的那样:“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取长补短。

正是人们赋予抽象观念的重要地位对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价值观就是我们自己认可的行为准则,并且我们希望别人的言行能与之相一致。

我们许多最有价值的社会交往或学习经历都始于和那些拥有类似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交流。这方面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和我们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

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只愿听那些价值观取向和我们相似的人的观点,党同而伐异。我们必须要与这种倾向作斗争。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你的主要目标是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

(1)自主性。

(2)好奇心。

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来立身处世,你需要兼听博观,

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你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3)谦恭有礼。

苏格拉底说过的话:“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一旦你发现说理透彻、论据可靠的人,不论其肤色、年龄、党派、财富、国籍如何,一定要毫无偏倚地信赖其观点,直到更加透彻明晰的论证出现时为止。

不论怎样,有理有据时做事要信心百倍,下结论时不可犹疑,但一定要留有余地,三思而行,最好扪心自问一下:我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呢?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遇到更强有力的分析推理能引导你进入全新方向时,有勇气当机立断地改变观点和立场,真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下定决心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塑造出史上最强的自己。

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我们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思考正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

更明智、更进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

事实上,很多时候,当别人提出相反的结论时,我们都将其当做针对我们自己的人身攻击。对一个论题过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险,就是你可能考虑不到其他立场潜在的正当理由—这些理由其实非常充分,只要你愿意听一听,足以改变你对这个论题的看法。

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很多人就是不习惯别人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那样好奇偏要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此外,要让他们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你同他们存在分歧,不管这些分歧有多重要多严重,都不应该以口诛笔伐而收场。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又大方地表达意见——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

为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但若采用艾伯特式的不留情面和不容商榷的口气,无形中就关闭了通往批判性思维一个重要问题的大门:“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一厢情愿的思维之所以常常挥之不去,是因为我们否认一切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当科学还不能提供较能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人们多喜欢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或者试图用奇迹来掌控科学无法掌控的那些事物。

当人们无力去理解或改变自己的境遇时,奇迹式思维就变得更为强大。在这种巨大需求的驱动下,任何相信人生有随机或偶发因素的想法都被斥为令人沮丧而置之不理,代之以奇迹式的因果关系的承诺。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要成为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

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描述性论题(descriptive issues)。

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论题(prescriptive issues)。社会争论通常都属于规定性论题。

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他到底在说什么啊

可惜很多问题并不总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必须得从交流和会话的其他暗示中进行推断。

当论题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准结论。

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所谓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在寻找结论的过程中,你也在寻找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相信的一个或一系列陈述。

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理解结论的本质属性是通往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必要步骤。

你相信一个陈述(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

找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indicator word)。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线索六:问一问“所以呢?”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批判性思维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许多作者拿起笔来就写,结果常常是贪多嚼不烂,自己却还浑然不知。

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说清楚,这篇文章的作者也许过于贪心了。

要让你的结论一目了然,这样不仅节省了读者的精力,而且可以提高文章的逻辑度。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所谓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如果我们想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好奇心,即使我们目前还不能认同某人的观点,我们也要对他的理由细细加以琢磨。

有时候,一个论证只包含单个理由和结论;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很多理由用于支撑某个结论。

所谓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只有论证和推理中才有可能存在逻辑错误。因为一个理由本身只是一个孤立的想法,它并不能反映出一种逻辑关系。

论证本身的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注意:

论证必有其目的。

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心急火燎地去推进批判性思维并没有什么意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曾说过,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花点时间找出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去评估我们认为别人说过的那些话,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够公平。

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型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在规定性论证中,理由常常不是一般性的规定性陈述就是描述性的看法或原则。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请尝试建立你自己的组织方式,将理由和结论分开,使其自成一套逻辑系统。

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随着你对理由的重要性日渐推崇,你会经常性地期望那些结论能在其支撑理由的基础上屹立不倒或是轰然倒塌。

在这一点上你必须要做自己的审查官。

理想的做法是,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在作出结论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

哪怕你过去已经对这一论题下过工夫研究,你还是应该去探究其他可能存在的理由。

找到涵盖你的论题的主要刊物

帮助读者确定你的理由

在特定的句子里尽量使用指示词和短语来帮助读者找到你的理由。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如果你没有仔细核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术语或词组的意思,也许你所评价的观点和作者的原意压根儿就风马牛不相及。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关键问题: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我们常常误解所读的文章或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找准关键词

因为有人要你接受他的结论,所以你只需要去寻找那些影响你接受其结论的词或短语。这样说来,你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

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

检查有没有歧义

第一个障碍是你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你要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障碍是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

很多术语其实都不是这样。因此,别忘了问一声:“这些词或短语中有没有哪个会有不同的意思?”

判定你是否找到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判定歧义

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如果你没有要求作者将这些意思不明确的词语解释清楚就贸然接受了他的论证,那你根本就不理解你同意或接受的到底是什么。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这里所说的语境(context),是指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

如果你和想要说服你的人在论证过程中对术语的意思在理解上有偏差,那么你首先就要解决这些偏差,然后才能接受他为你展示的推理过程。

要仔细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如果意思还是难以确定,那你就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如果词语的意思很清楚但你却不认同,那你就要警惕包含这个术语或短语的任何一个推理论证。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要对大多数有争议的论题进行客观评价,同义替换和举例说明这两种定义方式都不合适。

有用的定义则会指明具体的使用规则,而且越具体越好。

在很多说理论证中,你并不能从字典里找到合适的定义,而上下文语境又不能让意思变得清晰。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那些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术语被称为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loaded terms)。它们感动我们的能力大大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描述性含义。这些术语给批判性思维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为它们暂时让思维短路,通过直接连通情感线路来绕过描述性的意义通道,从而欺骗了人们的思想。

一定要对术语引发你怎样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

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作者和演说者才是努力要说服你接受某些观点的人。身为说客,他有责任回答你对可能存在的歧义的各种关心。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当你留心到某个潜在的歧义,反串让你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尽量采用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或一个有不同政见的人的思维框架。从另一个人的视角来探究你的论证,可能会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你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不明确之处。

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或同学。要鼓励他们多提些问题。注意他们使用这个术语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显的差别。

在你判断某个潜在的歧义需不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之前,先花点时间想想你的读者和听众。

如果你的写作是面向一群普通读者,请牢记你所使用的专业性语言也许会让他们觉得云山雾罩,这样你很快就会与他们失之交臂,而且可能再难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一旦你判断自己的论证里有个词意思不明确,就一定要解释清楚。在你说服别人接受你的结论和理由之前,你一定要确保读者和你面对的是同样的结论和理由。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表达不明确,那就仔细界定你的术语。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只有你认同作者以为是理所当然而没有明说的那些特定的想法,这个论证对你而言才是可以信服的。

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个论证。

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地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假设有下列这些特征: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到哪儿去找假设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这些不同结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冲突的存在,或者说由不同参照系衍生出来的不同价值观。

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宁可要哪个

一个人对于特定价值观的选择常常是不会明说的,但是那个价值观选择无论如何都会对他的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他选择捍卫这一结论的形式。这些关于价值取向的没有明说的主张所起的作用就是价值观假设。有些人称这些假设为价值判断。

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我们把价值倾向和价值取向当近义词使用。

比如说,有人在多数情况下都认为自由选择比集体幸福重要(例如,穿着印有国旗图案的服装),但是当他看到可能会对集体幸福造成太大损害的行为时(例如,一个人发表种族歧视演说的权利),他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价值倾向。换言之,价值观假设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在一种情况下适用,而一旦规定性论题的具体条件发生改变,我们就可能采用非常不同的价值倾向。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

如果你意识到有代表性的价值观冲突,你就能更快地认识一个作家在得出特定结论时做出的价值观假设。

对方的背景可以作为价值观假设的一个线索

找到价值观假设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就是检查一下作者的背景。尽量找出像作者或演说者这样的人通常持有的价值倾向,越多越好。

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身为某个团体的一员,就一定会认同这个团体的特定价值取向。以为同属一个特定团体的任何一员想法都完全相同,这就犯了大错。

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价值观假设的重要线索

论争中所持的立场带来的结果到底可不可以接受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倾向。

在寻找价值观假设的时候,你应该尽量一直说明价值倾向。遇到有争议的主题,以这种方式说明价值观假设可以不断提醒自己作者放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如果争论的人采取相反的立场,他们会关心什么

很多论证隐含的立场就和这个如影随形的价值观冲突有关。

一个例子: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争论

涉及规定性论题的完整推理离不开理由和价值观假设。

价值观及其相对性

一个价值取向需要有证实它的理由,正如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研究其推理过程,然后形成我们的评价。

找出没说出来的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你应该记得,规定性的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一个理由是否能证实结论,或者说是否与结论有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将这种描述性的假设称为定义性的假设(definitional assumption),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定一个术语的意思,而这个术语可能有不止一层含义。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找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一旦你的头脑里有了一幅整体论证的全面图景,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含的因素都得以体现出来,你判定这个论证的强弱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了。

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

一定要找到作者或演说者心中可能想当然认为可以用来连接其理由和结论的所有假设。

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认识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作假设。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无意义的假设

避免花费时间来分析这些无意义的假设。只有找到隐藏的较有争议而又缺失的联系,你的寻找才是最值得的。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一,这些想法通常都没有明说出来或者是假设成立的。

尽最大努力揭示那些引导你的思绪的假设。给那些试着接受你的交流者一个公平的机会,来全面理解你的推理论证。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第6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谬误的名称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谬误

我们采用的策略就是着重强调自己提问自己的这套办法,而不是要你死记硬背一堆各种各样谬误的名称。

人身攻击谬误

有可能假设是明显错误的

假设越可疑,推理和结论的相关程度也就越小。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fallacy)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s fallacy)。

如果坐等完美解决方案的出现,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固守原地、动弹不得。

推理理由谬误百出

偷换概念谬误(equivocation fallacy)。

诉诸公众谬误(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Ad Populum)。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

诉诸感情谬误(appeal to emotion)。当这类情绪反应本不应该和结论的真伪发生关联时,这个谬误就会发生。这类谬误特别常见的三个地方就是广告、政治论辩和法庭论辩。这种谬误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恶语中伤(name-calling),属于一种人身攻击,主要通过引起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的言辞来给人戴帽子,试图诋毁别人。

稻草人谬误(straw-person fallacy)。
稻草人不是真人,而且很容易被击倒,如同一个人犯了稻草人谬误其立场很容易被攻击一样。要检查一个立场被表现得到底有多公平,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所有立场的事实。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

当我们要为某一类行为寻求解释时常常会遇到越想越糊涂的情形。

当有人宣称他们发现了导致某个行为的原因,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这种行为起了个名字而已,我们要对这种乱扣帽子谬误(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保持警惕。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那些尽力要让人接受其断言的人常发现,只要他们防止别人太过详细地审视他的相关理由,他们就可以捍卫这一断言。

持论者使用的那些推理论证主要是为了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不再关注最相关的那些理由时,你就要特别警惕。

光环效应谬误

美德词汇的使用是政客们经常玩弄的手腕,因为这个手法可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去关注具体的行动或政策,而这些行动和政策更容易招致反对和批评。

转移话题谬误(red herring fallacy)

只要你脑子里谨记真正的论题所在,同时牢记解决这一论题所需要的证据,一般而言要找到转移话题谬误并不难。
这种类型的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仅仅改变讨论的主题,很难被当做反对某一断言的一个论证。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

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这样的论证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在回答问题。

循环论证谬误(begging the question fauacy)

如果一个转移话题的谬误发生,问一下谈话者可不可以回到原来的那个论题。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我们可以把这些看法称为事实断言(factual claims)。

如果需要证据,但又没有看到证据,那么这个断言就是孤立论断(mere assertion),意思是它是一个没有用任何方式来加以证实的断言。

为了客观评价推理过程,我们要记住,有些事实断言比其他事实断言显得更加可靠。

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可以信赖它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也就越可以称这样的断言为“事实”。

支撑一个看法的证据越多,这个看法的“事实性”也就越高。

你的证明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里?
你为什么相信它?你确信它是真的吗?
你能证明吗?

任何一个提出论证的人,如果他想要你认真考虑这个论证,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的这些问题。他们知道自己有实质性的证据来证实其断言,因此,他们也想告诉你这些证据,希望你能渐渐认同他们的结论。

如果有人对出示证据这一简单要求的反应是怒火中烧或退避三舍,他们这样做常常是因为自己觉得尴尬难为情,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证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本来不应该那样底气十足。

事实断言的可靠程度越高,这一交流的说服力也就越强。

事实断言可靠吗

我们遇到的事实断言是:①描述性结论;②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③描述性假设。

用来证实假设的那些证据很少会出现,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证据在判定论证的质量方面会大有裨益。

证据从哪儿来

在三种情况下我们最倾向于同意它是事实断言: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比如下面这样的断言:“举重可以锻炼出身体中的肌肉。”

(2)当这个断言是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的结论。

(3)当这个断言在同一场交流中被很多过硬的证据合理地加以证实,或者由我们所知道的其他证据来证实。

所谓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参见第2章)。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你总是在找更好的证据,如果一根筋地去找完美证据,那你肯定要泄气。

直觉作为证据可靠吗

当我们用直觉来证实一个断言,我们依赖的是“常识判断力”,或者依赖我们的“预感”,或是依赖“第六感”。

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很多直觉依赖于无意识的加工,极大地忽视了相关证据,并且反映出强烈的偏见。因此,我们必须要警惕单凭直觉证实的那些断言。

但有时直觉其实也依赖于一些其他类型的证据,比如大量相关的个人经历和阅读经验,会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脑海的某个角落释放出来。

有时候,第六感并不是盲目的,只是无法对其加以解释。作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只是想查明那些依赖于直觉的断言有没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证实。

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可靠吗

因为个人经历过的事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是活灵活现,我们总是依靠它们做证据来支持一个看法。

因为单一的个人经历,甚至是个人经历的总和,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有代表性的经历样本,个人经历常常会导致我们犯下以偏概全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可靠吗

典型案例(case examples)。

因为生动具体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它们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

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

尽管典型案例和某个结论表现出一致性,但不要让这种一致性欺骗了你。

如同个人经历一样,它们也展现出各种重要的可能,让抽象的数据呈现出生动的个人面孔。它们让人们更容易联想到某个论题,因此对它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当事人证词作为证据可靠吗

选择性。人们的经历总是迥然不同。那些尽力想要说服我们的人总是小心选择他们要用的证人和证词。

个人利益。

省略信息。当事人证词很少会提供足够的信息作为判断的基础。

人为因素。

专家意见作为证据可靠吗

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

对于所谈论的这个主题该专家所拥有的专长、训练或特别知识到底有多少?这个主题是不是他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或者,这个人有没有与此主题相关的丰富经历?

我们所说的有偏见或有歧视,意思是我们在查看证据之前就对某事的好坏怀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强烈到干扰了我们公正评价证据的能力。

引用套引用的问题

如果你遇到诉诸专家意见的情况让人很难确定原始断言的要点,这时候你就要加倍提防。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你的结论或是理由争议性越大,你花在提供证据上的时间就应该越多。

你应该特别留意那些只依赖于一个当事人证词、一个专家意见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在学术类写作中较少考虑到的证据来加以证实的论证。

第7章 论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个人观察作为证据可靠吗

一种有价值的证据就是个人观察,它是很多日常推理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观察者,不像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

最可信的报道往往是基于最近得来的观察,而且是几个人处在最佳环境里同时得来的观察,他们没有和观察的事件有关的明显而又强烈的期望值,同时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可靠吗

有一种类型的权威意见常常大量依赖于观察,并且常常占有特殊的分量,那就是研究报告:通常是由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来系统地收集观察数据。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第8章 论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研究结果能采用吗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我们需要不断追问以下这个问题:“其他的研究人员有没有核实过这些发现?”

(3)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充其量它只能支撑结论。

(4)如同我们大家一样,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这使他们所问的问题、做研究的方法、解释研究结果的方式都烙上了偏见的印记。

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显得多么客观,还是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

(5)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关于人类行为的那些断言。

(7)研究的人为程度到底怎么样常常也会导致研究的变化。

(8)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强求确定性谬误(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

评价科学研究的一些线索
将以下这些问题应用到科学发现中,以此来判断这些发现是不是可靠的证据。(1)报告的资料来源的质量怎么样?

(2)除了资料来源的质量外,交流中有没有其他的线索显示这项研究完成得很出色?

(3)研究进行的时间离现在有多久,有没有理由让人相信研究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4)这项研究的结果有没有被其他的研究重复过?

(5)持论者在选择研究的时候是怎样精挑细选的?

(6)有没有什么强势批判性思维的证据?

(7)有没有理由让人蓄意要歪曲这项研究?

(8)研究的条件是不是人为制造的并因此遭到扭曲变形?

(9)根据研究样本,我们概括的范围到底有多大?

(10)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等级评定或其他测量结果有没有偏见或者歪曲的现象存在?

样本能够代表整体吗

对见到的很多公开发表的概括总结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看看有没有可能是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ing)。

能否从研究结果中进行概括主要取决于科研人员所研究的事件或人群的样本数量、覆盖范围和抽取的随机性。

(1)样本的覆盖率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

(2)对研究者将要从中得出结论的所有事件的类型,样本必须覆盖足够的范围或者说包含足够的多样性。

(3)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没有致力于搜集足够样本进行研究所导致的就是研究结果的过度概括,所表述的概括性结论远远超过此项研究所能保证的范围。

只有和我们研究过的人群或事件类似的或相同的情况我们才能加以概括。

调查和问卷的回答真实吗

调查和问卷通常被用来测试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看法。

首先,要使调查的回答变得有意义,针对这些调查的回答就必须是实话实说。也就是说,口头汇报必须要反映心中真实的看法和态度。

可能会提供自己认为应该提供的答案,而不是真实反映内心想法的答案。

你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调查得到的答案就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真实的态度。

其次,有很多调查问题的措辞显得含糊不清,这样的问题可以做出多重解读。

一个问题的表述越具体清晰,不同的人就越有可能对其做出相同的解读。

最后,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

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见是措辞偏见(biased wording)和语境偏见(biased context)。

调查和问卷数据必须接受审查来看看它们有没有可能存在偏见。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用字!

另一个重要的语境因素就是问卷长度。

哪怕是片面的调查也可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见之所在,以防止自己过分被调查结果所说服。

类比作为证据可靠吗

一个论证用两件事物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做类比论证(argument by analogy)。

类比既能激发深刻的见解同时又能蒙蔽我们。

一旦我们理解了类比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就能识别出论证当中的类比了。

一定要经常寻找那些试图通过框架把人们的反应引向一个特定目标的比较。通过仔细评价框架类比,我们就可以避免一个潜在的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的误导。

要评价一个类比的质量,你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因素。
(1)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2)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相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是直接和类比所展示的那些潜在的原则相关的。

(1)识别你正在研究的情况的一些主要特征。
(2)尽量找出与上述情况有相同特征的其他你所熟悉的情况,开动脑筋,尽量想象出多种不同的情况。(3)尽量判断熟悉的情况是否能为你提供关于不熟悉的情况的一些洞见。

哄骗或者欺骗我们相信的类比符合我们对下面这个推理谬误的定义,这样的欺骗叫做错误类比谬误(faulty analogy fallacy)。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重要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在开始独立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先建立一套程序或规则来指导研究的过程,这些程序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法论(methodology)。

保留精确的可随时查看的记录。

一个网站的创建者很可能有一个政治的、商业的甚至是艺术的标准,只是表面上看不出来。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得到的教训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个替代原因可以让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变得理智而谦逊。

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找出一件事的简单而又唯一的原因,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是由许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联合起来的结果—这些原因共同起作用创造了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整体环境。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如果持论者不能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复杂性,他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

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的因果解释都会过度简化,因此,有些持论者所提供的解释即使并不包含某桩事件每一种可能的原因,你也得公平对待他们。

组间差异的替代原因

当你看到持论者利用组间差异的发现来证明一个原因时,记住要常问一句:“有没有可能存在替代原因也解释得了这种组间差异?”

很多种因素可能引起研究组之间的差异!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有相关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应该能够辨认出两种常见的因果关系的推理谬误了:因果混淆谬误(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和忽略常见原因谬误(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

“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通常我们想这样解释一桩特殊事件:因为乙事件发生在甲事件之后,所以甲事件引发了乙事件。这样的推理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类都有这种强烈的倾向,愿意相信如果两件事紧随前后发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导致了第二件事。

如果我们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全称为“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fallacy”,拉丁文的意思是“在这之后,所以是因为这个的谬误”。)

一件事紧接在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本身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在这种错误里,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要寻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较它们的可信度。要考虑采取其他不同视角,这样事件所涉及的利益方就可能会被考虑进去。阅读事件的多种不同版本来帮助你扩大见解的范围。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那就是有很多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释。

哪个原因更合理

作为一个会批判性思考的人,你就得竭尽所能地评估各种不同的解释中每种解释怎样契合当前的证据,要竭力对你自己的偏见保持敏感和警惕。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发掘潜在的原因

一旦你选定了一个论题,下一步就是竭力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答案。这个过程可能变成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过程。处理这个任务的一种最佳方法就是采取一个五岁淘气小孩爱问个不停的态度,一直不断地追问为什么。

朋友、同学还有生活中的其他人在你开动脑筋的时候都可以帮助你。他们可能想出一个你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的原因。

逐步缩小潜在原因的范围

你应该时时刻刻向读者证明你并没有忽略其他可选的解释。也许随着你的研究的展开,你发现貌似言之成理的解释实际上并不能被证据所证明。你应该老老实实地告诉读者。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不知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第一个策略就是尽量找到足够多的关于这些数据是如何采集的信息。

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最常见的一个用处就是用大量的数字给别人加深印象或让别人肃然起敬,这些呈现出来的数字的精确性常常会让人怀疑。

在对这样的数据做出反应之前,我们先要问一声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

平均数(mean)

中位数(median)

众数(mode)

当你见到平均值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问一下:“是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选择的平均值不同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请想一想平均值的不同含义会对信息的意义造成怎样的改变。

当我们遇到平均数的时候,了解全距和数值分布的一个总体好处就是这样做会提醒你大多数人或事并不正好符合平均值,与平均值差异极大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要加倍注意统计数据的措辞和结论的措辞,看看二者是不是指的同一件事情。如果不是,作者或演说者就很可能是在用数据说谎。

省略数据也是欺骗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当心!

当你遇到数据的时候,一定要问一句:“有什么相关的信息缺失了?”

表述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动人

当你遇到使用这样的统计数字的论证,一定要判断这些风险降低是怎样判定的,如果用绝对方式进行表达这些结果会有怎样的不同,会变得更加动人还是褪色不少。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评估数据的一些线索

(1)尽量找出如何获得数据的相关信息,越多越好。问一下:“这位作者或演说者是怎么知道的?”持论者想要用大量的数字来让你动心或者让你惊心的时候,你尤其要警惕。

(2)要对描述的平均值的类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全距和数值分布是不是会对数据多了一个有用的视角。

(3)数据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结论来证明另一件事时你要特别当心。

(4)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说者使用的数据,把所需的数据证据和实际提供的数据做比较。

(5)从数据中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这结论和作者或演说者的结论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错了。

(6)判断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对于误导性的数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较,你要特别当心。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寻找作者到底隐瞒了什么信息,不论其是无心省略还是有意隐瞒。

接受说服之前,先打个问号

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响到推理过程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由于时空的限制。

第二,我们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很有限,如果信息长得没完没了我们就会觉得厌倦。

第三个原因是进行论证的人所拥有的知识总是不完全的。

第四个原因是因为作者直截了当地想要欺骗你。

第五个原因就是那些尽量给你提建议或想要说服你的人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常常和你的并不相同。

识别省略信息的线索

找到常见类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

  1. 常见的反驳论证a. 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样的理由?
    b. 有没有研究和所说的研究相冲突?c. 有没有备受尊敬的权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证词和观点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论证的对立面的类比被省略?
  2. 遗漏掉的定义如果关键词用另一种方式定义,这个论证会有怎样的不同?
  3. 遗漏的价值观偏向或者视角a. 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b. 从与说话者或作者不同的价值观出发会产生怎样的论证?4. 论证中所指的“事实”的来源
    a. 这些“事实”的来源是什么?b. 事实断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来源支撑?
  4. 用来获得事实的程序细节a. 有多少人完成这个问卷调查?
    b. 调查的问题是怎样措辞的?c. 调查对象有没有大量的机会来提供与问卷选项不同的答案?
  5. 收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巧a. 访谈研究得来的结果和书面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可能有怎样的不同?
    b. 实验室试验会不会产生更可靠更丰富的结果?7. 遗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数字、图表、表格或者数据
    a. 如果数据包含早期或者后来的证据看起来会不会不一样?b. 作者有没有故意“拉长”数字让差距显得更大一些?
  6. 省略的结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结果,短期长期结果,还是提倡和反对的结果

a. 论证有没有遗漏了提议的行动所带来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结果?代价是什么?好处又是什么?
b. 我们需不需要知道行动对下列任何一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环境的?9. 当为特殊的预测技巧进行辩护时省略掉预测的失败,或者预测的失误
a. 当“通灵巫师”或者“直觉主义者”推销他们的特异能力时,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预测被证明不真实的概率有多少。b. 我们需要知道经济学家、理财顾问、体育运动赌博人士和政治权威人士预测失败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们成功的概率一样,然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说他们拥有特殊的才干。

考虑是否有负面效果

被提倡的行动的潜在负面效果

在考虑省略掉的信息时要记住问一句:“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面对信息缺失的现实

自动声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决断,那就会阻止你形成任何观点。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你得自己判断什么样的省略信息是最重要的。当一条省略的信息能够强烈影响到读者对你的论证所持的立场,那么这个信息就非常重要。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各种假设和多个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二分式思维方法:妨碍我们考虑多种可能性

二分式思维方法(dichotomous thinking)。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往往将一个可能存在多种答案的问题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

运用两分法思考问题的人常常是一成不变,容不得异议存在,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语境对特定答案产生的重要性。

一成不变的二分式思维限制了你决定和选择的范围。更糟糕的是,它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情况。结果采用二分式思维的人很容易变得糊里糊涂不知就里。

寻找多个结论

你先要研究这些理由,不要急于去看结论,尝试从这些理由中推断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某个条件下才合理的结论

我们需要谨慎地使用条件句(if-clauses)来创造多种结论。在条件句中,我们陈述一个假设的条件,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出某个特定的结论。

条件句为你提供了多种结论,在你对争论做出评判之前你应该先评估一下这些结论,它们同时也增加了可能的结论的范围,从中你可以选择出自己的立场。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

寻找这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

让思维更加灵活

虽然我们对于逻辑和事实表示出极大的敬意,作为形成结论的向导,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们的价值。

不是所有的结论都生来平等

要记住有些结论可能比其他结论更能站得住脚,而最值得相信的结论应该是那些最能影响到你对作者的推理进行反应的那些结论。

一旦分歧确立,那么一个论证就和另一个论证地位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