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中华文明第一文!虞、吴、甸

 昵称60030592 2018-12-12

      说到上古中华文明,可能除了伏羲的传说之外就没有多少历史是人们能够知道的。很多人说中国的历史在夏商周之前还有唐虞太平盛世,但这个太平盛世究竟有没有、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不但没有任何的历史记载,甚至于连传说都很少听到,或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到底有没有唐虞盛世呢?唐虞究竟存不存在呢?


      对于上古中华文明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为大家提供一个考虑、思考的角度,那就是文字!因为甲骨文、金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四千五百多年前的仓颉书是金文文字,四千一百多年前的夏禹书是大篆文字,那么甲骨文应该是哪一年或是什么年代的呢?按照最短或最起码的文字发展演变规律来看,甲骨文在我们中国的存在或成熟应用,最低的年代都应该在一万五千年以上!

      中国汉字的基本发展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同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没有出土地点,也没有任何的出土信息,只有实物和实物上9行91字的铭文,该青铜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同簋以及同簋铭文


      以下是专家对青铜器同簋铭文的释读结果:

      唯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在宗周,格于大庙。荣伯佑同立中廷,北嚮。王命同佐佑吴大父ꁑ昜、林、吴、牧、自虒东至于河,厥逆至于玄水,世孙孙子子佐佑吴大父,毋汝有闲。对扬天子厥休,用作朕文考惠仲尊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

      在十二月第一个吉日丁丑这一天,周王在宗周,到了大庙,荣伯作为佑者引导同到了大庙的廷院中间,面向北。周王命令同作吴大父的助手,管理场圃、山林、泽虞、牧地,管理范围自虒水东到黄河,北到玄水;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协助吴大父,不得荒怠工作。同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同死去的父亲惠仲的簋。同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以上关于同簋的内容来自于360百科。


      下面,我们用我本人发明的字形结构分析法来对同簋铭文作一个详细的解读。


      该青铜器铭文与我们之前解读的很多金文大篆混合体的铭文都不相同,因为该铭文没有任何大篆文字的因素,基本上由纯金文写成,偶尔可以发现一两个甲骨文文字。该铭文的解读起始端为右起始,有标题一列,其余八列为内文,每列一句,每句十字,共计九十一字。

      铭文解读大忌:窜行、窜列、胡乱断句。


  这是同簋铭文中右起第一列中的被专家译为“十又二月”的几个字,该文字表示方式和用字、用词与秦公一号大墓铭文的表示方式完全一致,没有丝毫的差别。

      这是秦公一号大墓铭文中的表示方式,专家的释读结果是“四年八月”,而实际上的意思是“辉煌灿烂、夙愿得偿”的意思。


      那么,同簋铭文中被专家释读为“十又二月”的这几个字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不是几个字的意思,而是一个字的意思,其是将一个字的各个结构拆开来表示的,这个字就是汉字的“姜”字!其意思在表达上比“姜”字更进一步,成了“姜”字的完成状态,所以就应该是“极美”的意思。再由于文字的组成中有手形的组件出现,因此该手形与“极美”之间的组合又构成了“夙”字,所以铭文中被释读为“十又二月”意思的真正内容应该是“极美、夙愿得偿”的意思。

  这是金文的“姜”字。就是美的意思。

  这是金文的“夙”字。就是夙愿、夙愿得偿的意思。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二列中的上数第三个字,该字在两幅相同内容的铭文拓片中表示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两幅拓片都被人修改和描过,但在仔细的对比后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两幅拓片不是同一个人描的,所以着重点就会不同。为了从中发现原文的写法,我们就要通过两幅铭文拓片的仔细对比来发现其中的真相。

      经过仔细的甄别,我认为该字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周”字,因为该字的上部结构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用”字,而下部的口字形就是对“用”字的说明。口字形在文字中一般指的是地盘、地块、卯口等意思,也可以指地域、国家等。因此,铭文中的该字就是有明确指向性的“用”字。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二列中的上数第九字,该字通常被人们释读为“伯”字,但其实不是“伯”字,而是办丧事的意思。请大家仔细看这个“白”字,底下是没有封口的,左侧还有两个表示丁的小白点。不封口的“白”字就是还没有到办丧事的地步,两个小白点的丁字与不封口的“白”字的组合就是金文的“哀”字。

  这是金文的“哀”字。

      因此,铭文中的该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还没有到办丧事的地步,但已经很衰败了,离办丧事也不远了。所以铭文中的该字就是“哀”字或“衰”字的意思。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三列的上数第三和第四个字。上面一个字是“中”字,就是中点出现的时候。下面一个字是“廷”字,由于铭文中表示朝廷一词用的是“宗庙”二字,此时的朝廷一词还没有后来的“朝廷”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个“廷”字指的是众大臣官员议事面圣的场所,也就是权力机构或官场的意思。

  这是金文的“廷”字,与铭文中的“廷”字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铭文中的“廷”字表示的不只是“廷”字一个意思,而是两个意思,是两个字的组合字。

  这是金文的“亡”字。铭文中的“廷”字就是金文“廷、亡”二字的组合字,意思就是亡廷的意思。廷是朝堂,所以就是朝堂覆灭的意思。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四列的上数第二字,就是大家都认识的“吴”字!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四列的上数第五字。从该字的字形结构上看,其左偏旁表示的意思是我们在秦公一号大墓铭文中解读过的意思,就是竞相争取、争夺的意思。该字的右偏旁是甲骨文的“司”字,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权力机构的表示。左边的竞相争夺,右边的权力机构,争夺中表示官员大臣的丁丁卯卯,所以该字的真实表示意思就是官场的倾轧,就是争权夺利的意思。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四列的第七个字。该字就是大名鼎鼎的“虞”字,但由于铭文中该字的特殊表示法,让很多人认为这是两个字,其实就是一个字“虞”字!大部分人都将该字的上部认为是“林”字,但只要你把字放大了后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其不是“林”字,而是十字丁、标记中点和开卯的表示,而这三个要素和组合正是“虞”字上部结构的表示意义。再看铭文中该字的下部,是一个将“吴”字结构拆分后的表示,其实还是“吴”字!那么,既然表示的就是“虞”字,为什么古人要这样来表示“虞”字呢?高高在上的“虞”字的主结构,是为了表示对“虞”的尊敬和仰慕,被拆分后的“吴”字落在低处是一种自贬的表示,以显示对“虞”的敬重,更加突出“虞”的伟大。

      因此,铭文中的该字就是彰显“虞”之伟大的“虞”字。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五列的上数第二字,该字就是大家都认识的“东”字,但该字在铭文中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表示方向的“东”字,而是表示“主”或“主人”的意思。例如:做东、东家等,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字中“东”字依然有“主或主人”的意思。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六列上数的第十字,也是最后一字。该字从字形结构上看似乎很简单,但当你将该字放大七倍之后,你会发现其一点儿都不简单。其文字上部的那些小点点不是铜器上的瘢痕,而是该文字表示的一部分,表示的是各种丁的意思。再看该字的主体结构,就是一个开卯放丁的表示,卯口没有封闭的形式与“虞”字上部的表示一样,所以我认为铭文中的该字还是“虞”字,只不过是“虞”字的另外一种表示方式而已。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七列的第一字。该字在辨识的过程中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金文的“女”字,因为其上部结构靠近器物的边缘,字迹模糊,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掉。该字的上部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捕捉中点的意思,下部显然就是一个大大的漂亮的卯口了。由此,该字的结构组成再一次的构成了“虞”字上部的主结构,所以铭文中的该字依然是“虞”字!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八列上数的第七字。该字被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中”字,甚至于在某些铭文拓片中该字被直接描成了金文的“中”字。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该字的组成结构,你就会发现该字根本不是“中”字,因为该字的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十字丁、开卯方式、第九步完成状态后的立杆垂直。那么,这三部分的组合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第九步完成状态下的立杆垂直就是等待太阳中点出现的那一时刻,用绳丁标记中点,十字丁是中点标记后放入卯口的标准形态,开卯就是卯口了,所以在汉字中能够完全满足所有这些因素的就只有金文的“甸”字!多么惊人的一个字啊!真的是憾人心扉!此字与虞、吴一起出现在同一铭文中,其巨大的历史说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又是让我激动不止的!因为“甸”字与虞、吴的同时出现,证明了我之前对于伊甸文明的所有判断都是正确的,也是准确无误的!

      铭文中的该字就是金文的“甸”字!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八列的第八字。该字从字形结构上看比较复杂,一下不容易知道其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但在对其结构构成进行过分析之后,你就不会认为其有多复杂了,因为该字是金文“盛”字和金文“望”字的合体字。

  这是金文的“盛”字。其上部的“成”字就是立杆垂直的意思,下部的“皿”字就是绳丁上开卯的意思。

  这是金文的“望”字。其上部就是开卯口放丁的意思,下部就是标记中点的意思。

      从“盛”和“望”两字的表示与铭文中该字的表示对比来看,其结构组成完全相符,所以铭文中的该字就是盛望二字的意思,就是繁盛有望的意思。


  这是同簋铭文右起第七列上数第三字。从字形结构上看,该字上部的左偏旁是一个数据的表示,但这个数据的表示是以卯口的形式来进行表示的,意思就是有很多个卯口的意思。再看该字上部的右偏旁,是一个畸形的卯口形式,下面是一个标记中点的绳丁,畸形的意思可以看做是错误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各种各样的意思,因此该字的上部结构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各种各样的很多的卯口,还包括一些已经标记尚未做成卯口的地方。

      该字的下部就是明显的“吴”字了,但这个“吴”字的写法是按照其上部卯口表示的方式来书写的,意思就是“吴”也是各种各样的很多卯口中的一个,就是包括“吴”在内的意思。因此,铭文中的该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包括吴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很多卯口,还有一些已经标记但尚未完成的地方。”


      至此,同簋铭文中几个关键且十分重要的字我们都已解读完毕,那么,该铭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呢?


      同簋铭文按字意初步解读如下:

      标题:

      极美之时作丑凡。(就是大美之时,要当作丑陋和平凡来看待。)

      内文:

      丁卯全才受宗(朝廷)重用,派往各个正式的大庙(朝廷)振兴衰败的朝政。

      争做大兴旺变衰败,背离祖宗命难保,两者同辱。

      佑吴之丁丁卯卯,争夺中要以弘扬虞的精神和彰显祖宗的荣耀为主。

      葬送主,不可能有完美的结果,相互争也不可能成为大臣(重臣)。

      只有丁丁卯卯都完美,才能造福子孙后代享用不尽,佑吴兴旺虞繁荣昌盛。

      虞有包括吴在内的很多国家、很多地区的主导权,拥有各类官员大臣的任免休权。

      虞之官员作为我们的首领,甸有望繁荣昌盛,吴作宝光艳照人。

     极美可至,万年享用,子子孙孙永牢记。


      同簋铭文按字意理解解读如下:

      标题:

      极美之时作凡丑

      内文:

      虞宗重臣受委派,振兴各邦衰败象。

      官场倾轧兴变哀,背祖无命两同辱。

      佑吴官员竞争中,扬虞显祖勿忘主。

      葬主没有好结果,争来争去一场空。

      唯有大家都完美,造福子孙兴虞吴。

      虞有各邦主导权,官员任免听虞命。

      虞臣吴首甸有望,吴作宝来照千秋。

      万年享用极美至,子子孙孙永牢记。


      专家对同簋铭文释读结果如下:

      唯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在宗周,格于大庙。荣伯佑同立中廷,北嚮。王命同佐佑吴大父ꁑ昜、林、吴、牧、自虒东至于河,厥逆至于玄水,世孙孙子子佐佑吴大父,毋汝有闲。对扬天子厥休,用作朕文考惠仲尊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同簋铭文全部解读完毕。铭文解读的结果向我们说明了以下问题:

      1、虞朝的真实存在!

      2、吴的真实存在,吴是虞管理的众多邦国之一。

      3、虞朝时期的管理体制:虞,拥有各个邦国官员的任免生杀大权。

      4、虞朝时期的国家形态:一国称霸,多国共存的邦国体制。

      5、甸字的首次出现!吴就是甸!甸或许就是吴的别称。

      6、从“虞”字的写法来看,虞是甲,吴就是乙。虞是总管,吴是虞下属的最大的邦国。

      7、铭文的载体是青铜器,说明虞朝之时的中国就已经有了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

      8、虞朝的管理形式:统一管理。

      9、虞朝时期的中国,文字已经非常发达,是非常成熟的金文,彻底打破了商朝文字是甲骨文的说法!

      10、该铭文的青铜器由吴铸造,因为铭文的内容是吴叙述的。

      11、铭文的内容不是后人的记录,而是吴虞时代的产物,是对虞吴时期的真实记录。

      12、统一管理的体制证明了史上传说“唐虞太平盛世”存在的真实性。

      13、虞朝存在的年代远在6000年以上。

      14、甸、虞、吴三个字的同文出现,向我们打开了中华上古文明的大门!开启了研究、探索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传播的新篇章!

      15、中华上古文明不是不存在,而是因为错误的释读被埋没了,更是因为固化的思想和僵化的认识给葬送了!

      16、直接以铭文实证的方式,向我们证明了华夏炎黄文明与虞吴同出一脉!


      中国的历史不是存不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文字也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够通过文字的合理解读去发现的问题!虞朝的青铜器被当做了西周的青铜器,反映虞朝历史的铭文被释读成了周朝的吴大父,如此这般的认识和文字的释读,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可能让虞吴的真实历史面目重见天日!历史就是这样被埋没的,文明也是因此而被误解误认的!


      我们的力量虽然很小,但解读一篇是一篇,只要能让我们伟大的中华上古文明重见天日,再辛苦、再劳累,我们都认了!


      同簋铭文解读的意义:以铭文实证的方式,向我们证明了华夏炎黄文明与虞吴同出一脉!更证明了上古中华文明的存在!以青铜器铭文的方式证明了我们中华汉字早在6000年之前就是成熟发达的金文,以铭文内容说明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虞朝的管理体制和国家形式,以治国理念的思想表达方式让我们明白了上古中华思想的高度发达,以“甸、虞、吴”三字同文出现的形式打开了我们重新认识上古中华文明的大门,并为我们以此为契机去探寻和研究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同簋铭文内容的解读,可以说是揭开或证明我们中华上古文明真实存在的第一文!同时也是证明虞朝真实存在的第一文!从今开始,从此文起始,流传长达几千年的虞朝,将不再是传说,也不再是神话,而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与文明!


《甲骨文道》文章留言交流群,加管理员微信:gongjingtian1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