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照邻:贫病交加 情债难还(图)

 luhuabai 2018-12-13
孙思邈画像。资料图片

孙思邈画像。资料图片

荒流(专栏作家)

据《唐诗记事》载,吏部侍郎李敬玄很欣赏“初唐四杰”,把他们推荐给典选大员裴行俭。裴行俭当场给四人算了一命,说:“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意思是,这个杨炯还比较沉稳,可以当个县令,其他三个,都不得好死!

话说得很重,可以说是语出惊人。

后来,杨炯果然当了县令,王勃二十八岁溺死渡海,卢照邻因病早逝,骆宾王因谋反被杀。

裴先生真神了,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善相术。其实不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叫“先器识后文艺”,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卢照邻、王勃、骆宾王浮躁浅露,才高性傲,喜出风头,是不能安享爵禄的。

不过,话说回来,卢照邻、王勃、骆宾王都是诗人,你让他们都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了,那他们估计就不是诗人了。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出生于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的卢照邻少有才气。为了寻名师,十多岁的时候就独自外出闯荡,带着干粮和衣服,不辞劳苦行千里路,脚走得都起了茧,他后来回忆苦读生涯时,说“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

卢照邻先拜名家曹宪学《尔雅》,再跟大儒王义方学经史。学有所成之后,他来到了长安。这一年,他十八岁。

卢照邻十分自信,他在长安拜谒权贵,“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看样子,欣赏他的人不少,他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

不久,他与邓王李元裕相识,做了邓王府的“典签”。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

做“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现在的文书工作。邓王家藏书甚丰,如果用车拉,足足可以拉十多车,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差不多把这些书全读完了,而且都能说出大概。

邓王很喜欢文化人,对卢照邻特别看重,向别人介绍卢照邻时,语气里满是骄傲:“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啊!”

只是卢照邻,身边没有“卓文君”。当年陈阿娇被冷落,为了重新得宠,带着黄金千两去找司马相如写一篇赋,卢照邻没能如此风光。

这期间,卢照邻有感于长安的繁华,写了一篇《长安古意》,诗人那感觉,套用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那些醉生梦死的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够直接,后世闻一多先生说:“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

卢照邻自己也认为这癫狂中有爱情,“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爱情宣言倒很有震撼力: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

被小人陷害 被学友搭救

卢照邻老老实实在邓王手下“打工”,一干就是十年,真正是把青春献给了邓王,邓王也曾极力向朝廷举荐卢照邻,但是没有结果。

不久,邓王就死了,在死之前,他给卢照邻安排了一个位置,让卢照邻到益州(今成都)新都当县尉。

县尉是一个副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或者副县长。

没想到来达蜀地后,卢照邻竟遭到了一桩横祸,在县尉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抓进了监狱。

多亏朋友出手相助,他才免除了牢狱之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遭此劫难?他自己后来披露,是为人所嫉,被小人陷害下狱的。

卢照邻死里逃生,感念朋友的相救之恩,写了一篇《穷鱼赋》,大意是说自己就像一条倒霉的大鱼被渔夫弄到了岸上,渔夫及他的朋党欢呼雀跃,“扼喉抚背”,对大鱼极尽玩弄。大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正在绝望之际,天空上飞来一只大鹏。大鹏看见了大鱼,说:“我原来还是鲲的时候,与它一起游过水呢,自从我长了翅膀,它可就孤单了啊!”说罢,径直飞下,背走了大鱼,留下渔夫那帮人傻愣愣地干瞪眼。

究竟谁是卢照邻的“大鹏”?现在已无法知道。但可以推测,这位贵人,原先应该和卢照邻是学友,后来金榜题名当了官,出人头地,有能力拉他一把。

在蜀地,卢照邻还遇到了同样郁闷的王勃,与王勃颇为相投,时常在一起喝酒吟诗。

一般人排“初唐四杰”的顺序:王、杨、卢、骆。卢照邻得知后,说:“喜居王后,耻在骆前。”排在王勃后面,他挺高兴,排在骆宾王前面,觉得很惭愧。杨炯却不这样看,他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在杨炯眼中,卢照邻才是真正的NO.1,他对王勃不怎么服气。

辜负郭氏 只因家变

这时候,有一位姓郭的女子,一个美丽痴情的川妹子,走进了卢照邻的生活。

郭氏或许是一名平民女子,或者是一名歌女,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反正,卢照邻与她相爱,她为他怀了孩子,卢照邻发誓一辈子对她不离不弃。

后来,卢照邻因为要到长安参加“典选”与郭氏分别,郭氏虽千般不舍,但为了他的事业,也只能含泪答应。

卢照邻与郭氏相约,等他一回来,就娶她。卢照邻走后,郭氏就生下了孩子,可悲的是,孩子不久就夭折了。满心伤悲的郭氏望穿秋水,盼着卢照邻早点回来和她团聚,然而一晃两年,仍杳无音信。

郭氏很伤心,以为卢照邻早已忘了她。

一次偶然机缘,她认识了骆宾王,向骆宾王诉说这事,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汉”(闻一多语),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她打抱不平。

如果没有这首诗,后人压根不会知道卢照邻制造了这样一段凄美的爱情。

卢照邻为什么不再回来找郭氏,难道他就像后世的陈世美,忘恩负义抛妻弃子?

原来,卢照邻到达长安参加“典选”以失败告终,正是心情万分低落之时,家中又发生了变故,父亲去世了,他到太白山下为父亲守丧。卢家这时也是大不如前,早已不是原先的“衣冕之族”了。

偏偏这时候,正值壮年的卢照邻患了“风疾”,这种病发作起来,相当厉害,疼痛剧烈。他后来在《释疾文·序》中写自己得病后,只能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他在《五悲·悲穷通》则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病后的惨状:“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

自身难保,卢照邻自然不能再回蜀地娶郭氏,兑现诺言。

可怜的郭氏,对这些全然不知,要是知道卢照邻逢此变故,她恐怕也不会怨他了吧?

然而,还是要怪卢照邻,古代交通再怎么不方便,写封信告知郭氏自己不能来的原因,总还可以吧!

要说卢照邻这个人,也不是那种无情无义的小人,史书记载他特别有孝心,父亲去世后,由于过度悲伤,他常常把吞下的药吐出来,怎么就单单疏忽了自己的爱人呢?

骆宾王写《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卢照邻从来没有反驳过,也没有申诉过,明摆着,是他对不起郭氏,任何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对于自己欠下的风流债,卢照邻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后来写的一首诗里,还是隐约地表达了对郭氏的想念: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蜀道蜀桥人”,莫非就是郭氏?

延伸阅读

卢照邻与“药王” 孙思邈的师徒缘

荒流(专栏作家)

卢照邻生病后过得很悲惨,先是在太白山下静养,他不知从哪里讨来一个药方,这药方需要用上等丹砂调制,由于没钱,他只用普通丹砂替代,结果吃了药后,病情反而加重了。

卢照邻治病心切,为了治病筹钱,一向恃才傲物的他,开始向现实妥协了。

他在一封向朋友求助的信中写道:“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

卢家为了给卢照邻治病,破产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卢照邻低下头颅,向名流权贵寻求施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应该换成“面子事小,生命事大”,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他是绝不会向人乞讨的。

他的乞语令人心酸:“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

据不完全记载,送药或者送钱的爱心人士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贤,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等。

41岁那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卢照邻来到了长安,经人介绍,认识了90多岁的“药王”孙思邈,两人一见如故,谈经论道,成了忘年之交,据说,后来,卢照邻还拜孙思邈为师。

孙思邈认为卢照邻的病是“郁怒所致,无法根治”,再加上孙思邈医务繁忙,经常要跟着皇帝出行(相当于皇帝的私人保健医生),没有太多时间为他治病,所以,他的病虽经孙思邈亲手诊治,但是仍不见好转。

有一次,卢照邻去见孙思邈,看见院子里有一株梨树,被虫害折腾得半死不活,就伤感地写了一篇《病梨赋》,把自己比作那棵病梨树: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

连药王都治不了自己的病,卢照邻算是彻底绝望了,他断了继续治病的念头,在茨山脚下买了几十亩地,让人挖了一个坟墓,他平常就躺卧在墓穴之中,等待死去。

再后来,他双腿痉挛,一只手也残废了,他写了一篇《释疾文》,相当于给亲人留下一封遗书吧,就自沉于颍水之中,为漫长而磨人的病痛人生作了一个永远的了断。

明代张燮评价卢照邻,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张燮认为卢照邻是古今文人当中最倒霉的,而且,他这种死法太“雷人”了。的确如此,古代著名文人投水而死的,屈原是第一个,卢照邻大概是第二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