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曾在此传播仁政,宋国对他虎视一个春秋

 長寿麒麟 2018-12-13

唐代诗人王勃有名作《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大家都知道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幼子李元婴所建。李元婴在贞观年间被封于滕州(今山东滕州市)为滕王,后被派驻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滕州故地,便在洪州修建“滕王阁”。这里所说的滕州故地——山东滕州市,其地名来自先秦时期的西周古滕国。古滕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预注:“十六国,皆文王子。”又据《世本》云:“滕,姬姓,侯爵。错叔绣,文王子。”滕国的出身是扛扛的,无可怀疑的,但古滕国其实先周时早已存在,《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说明滕国至少在殷商时已为诸侯,只是个小国,不足以挂齿而已。最早的滕族可能来自上古时期的滕奔氏,《大戴礼记·帝系》中就有“颛顼娶于滕奔氏”的记载,古代“奔”“贲”通假,据说,滕奔氏后来衍生出滕氏、奔氏等姓氏。

那么殷商滕国是不是也在今天的山东滕州境内呢?应该不是,据出土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篇记载:“武王于是乎作为革车千乘,带甲万人,戊午之日,涉于孟津,至于共、滕之间,三军大范。”周武王亲帅战车千乘,兵甲万人,于戊午之日经过孟津,到达共地和滕地之间。共、滕是春秋卫国属地,《左传·闵公二年》中有“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的记载,且两邑靠得很近,应该说,殷商古滕国就指得春秋卫国之滕邑。共地在今河南辉县境内,那么殷商古滕国也应位于辉县附近。据史料分析,商代滕国毁于武王伐商前后,之后将在食采错邑叔绣改封到旧滕国故地,建立西周滕国。周成王时,天下又发生了一场动荡,那就是著名的“东夷叛乱”,周成王在周公旦的铺助下平定叛乱后重新划分了天下,格局大变,许多诸侯国被重封,滕国就是其中之一。滕国被分封到了今天山东的滕州市境内,与鲁国、宋国、邾国、薛国成了邻居。今山东滕州境内曾出土过不少西周古滕国的铜器,铭文带有“滕公”字样,可见西周时期的滕国地位与鲁相当。但从《左传》中“滕侯”到“滕子”的记载可以得知,春秋时期的滕国,地位在慢慢下滑。

关于“滕”的来历,“滕”从朕从水,“朕”的本义跟“船”有关,甲骨文形像看上去就像一双手掌着舵的样子,掌舵者为船的主人,决定着行船方向,甚至一船人的性命都掌握在掌舵者手中,故后来引申为“主宰者”。“朕”下加“水”,其实就是船下的江水,可以想像,怎样的情况下水从下面冒上来的样子,船只航行,推开波浪,水花溅起,“滕”字的灵感应该来源于“船只行驶中冲开水波这么一个状态”,故而,“滕”有“水向上腾涌”的意思,古代“沸腾”即写成“沸滕”。根据字义追根溯源,远古滕地应该傍水而居,船只是他们普遍的出行工具。

西周滕国虽然弱小,但受到同宗国鲁国的庇护,滕国也愿意与鲁国亲近,整个春秋,滕国国君朝觐鲁国的记载从未间断。甚至有一次还与同来朝见的薛国争先后,闹得不可开交。据《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薛候说:“我的国家受封于夏商时期,比你的滕国辈份大,应该我先来。”,滕侯不跟他谈辈份,直接谈血统:“我是周室的卜正(太卜,占卜官),姬氏宗亲,薛是外姓,我不可以排在你的后面。”按现代话说,这个滕候拍马屁都要争个谁先谁后谁亲谁疏。最后鲁国动用周礼,说异姓应排于后面,薛候无奈,只得让滕侯排在自己前面。

春秋时代,大国争霸激烈,小国们的命运坎坷,身不由己,此时的齐国霸业随着齐桓公的去世已日渐远去,随之而来的是宋襄公和鲁僖公的不甘示弱。宋国位于滕国西南部,也历来对于滕国亲近鲁国看不顺眼,想让滕国来孝顺自己,可滕国就是对宋国没兴趣,使宋襄公心里极不痛快,宋襄公这个人虽高举仁义之旗,但某些行为总显示着他的恃强凌弱。比如使邾文公杀死迟到的鄫子来祭祀次睢的土地之神。据《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人执滕宣公。”说得是公元前641年,宋国扣押了滕宣公婴齐。三年后,到了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即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卫侯、许男、滕子一起伐郑。据推测,滕国国君可能遭到了宋国的胁迫,滕子被迫与宋国结盟,不得已随宋国讨伐郑国。滕国亲近宋国是被逼无奈,不久又重投了鲁国怀抱,重新开始朝瑾鲁国,之后从公元前568年到公元前529年,四十年间滕国多次随晋国或鲁国参加了诸侯会盟。

滕国最大的危胁就是来自宋国,《左传·宣公十年》记载:“滕人恃晋而不事宋,六月,宋师伐滕。”公元前599年,宋国以滕国亲晋而不事宋为由,率师讨伐。而刚刚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00年,宋国趁滕国国丧而举兵入侵。为了更好的防御宋国,滕国除了亲鲁或亲晋,还在婚嫁上下足了功夫,出土春秋铜器“邾伯御戎鼎”,刻有“邾伯御戎作滕姬宝鼎”的铭文,可以作为滕邾联姻的实证。

关于滕国的灭亡,根据史料记载,滕国曾亡国两次,一次亡于战国初期。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引用《古本竹书纪年》时曾说:“于粤子朱句三十四年灭滕。”于粤子朱句,即越王朱勾,是继勾践之后的又一位越国雄主。当初吴越争霸勾践吞灭吴国后,一路北上,江山直打到今山东琅琊一带,疆域空前辽阔,基本统治了整个华东地区。为了便于进军中原,更是将都城迁到琅琊,于公元前414年前后灭亡滕国。但是跟大多数的春秋霸国一样,越国的霸业也没能维持多久,很快在残酷的游戏角逐中败下阵来。之后频频撤移,同时越国国内又发生了内乱。滕国后裔大概趁越国政局动荡的时机复了国,复国后的滕国出了个有名的国君——滕文公。

滕文公的有名要得益于孟子,《孟子·滕文公章上.下》专门介绍了孟子与滕文公关于仁义治国的言论。滕文公是个礼贤下士颇有作为的国君,曾向孟子请教仁政,请求孟子留在滕国。也因为这样,当时许多战国士子都纷纷投向这个不起眼的东方小国,使得滕国一时名声大振,令天下诸侯刮目相看,滕国也因此被称为“善国”。山东滕州市境内曾有三个诸侯国,分别是滕国、薛国、小邾国(倪国),但毫无疑问滕国的影响力最广,或许跟战国初期这一段历史有关。

但无论如何,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小国终究难以避免被吞并的命运。据《战国策·宋卫》篇记载:“(宋)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宋国对滕国虎视了整整一个春秋数百年,到了宋康王时期,终于如愿灭亡了滕国。宋康王是宋国最后一代君主,以穷兵黩武闻名,宋国在他统治下,曾号称“五千乘之劲宋”,成了末代宋国的最后一次反弹。滕国国虽小,但由于视鲁国为宗国,他的一生跟鲁国紧密相联,故而其不少事迹在以鲁国为主的《春秋》中被大量记载下来。滕国亡国后,有滕氏,后为滕姓。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