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的外在反映,一个人阳光开朗的人经历抑郁症以后变的变得郁郁寡欢甚至偏激固执睚眦必报,让他不能很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抑郁症带来的人格伤疤! 很多前来咨询的人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我怎么样才能回到从前,虽然抑郁症躯体症状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我总是开心不起来,很多家长也因为孩子得了抑郁症以后,发现他的行为他的举止跟以往也大不相同,所以变得格外的焦虑!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抑郁症患者他会表现出抑郁气质,而这个气质就是人格的体现,实际上人格伤疤隐含的是思维模式认知模式的转变,当需求不被回应,当爱不被满足,当行为不被肯定。那么就会在心里形成思维模式:我是不可爱的,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跟人之间是冷漠的等等这样的限制性信念,慢慢形成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的取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修复或者引导,就会慢慢演变为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与这个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严重缺乏同理心! 所以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应该是在这方面,因为这种人格变化反而使得人们更容易抑郁。以社交为例,抑郁症患者会过分担忧社交时被拒绝带来的痛苦,一方面,痛苦给他带来的感受会更强烈;另一方面,对痛苦的担心会让心情更糟。于是,他们自发地将自己和他人隔离开。而这种自我隔离带来的孤独感反而加重了抑郁。这也是从心理学解释为什么临床抑郁症复发率在87%以上的原因! 意识疗法就是旨在改变我们的这个认知方式,改变认知跟改变认知方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啊,我们说在之前人们的认知当中,寡妇是不能改嫁的,如果现在还有人坚守这样的道德观念要么别有目的要么就是人格障碍,那么经过改变这个认知!发现一个认知偏差修正一个偏差! 但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好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最后就会无所适从,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标准,他们需要别人给他提供标准而活,为什么有些人他终生离不开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问题也基于此,而认知方式就好比是看问题的方式,你不用去改变这个问题的本身,你只要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跟方式就好了! 意识疗法提倡自我心理疗愈,其中提到了这个觉知,这是超越一切标准超越一切二人对立,超越一切限制性信念,这里提到的超越他其实就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他并没说要你去打破这个标准! 儒家也提倡君子群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遵循的标准,有阳春白雪也就有下里巴人!你不可能因为你自己的喜好,可以不去跟别人打交道,为了迎合某一个群体你就得要改变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而且你的改变未必是正确的! 就像《道德经》里面提到的:和光同尘,相信大家也有相关的生活经历啊,透过屋顶漏下来的光线,你可以看到光线里面有细细的尘埃,光线跟尘埃自宇宙诞生起来就存在了,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不分彼此,这个世间的人也是的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成长背景他都不尽相同,那么他们所遵循的标准也不一样! 如果不去改变自己的认知而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那么就像老子提倡的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这就是意识疗法里面的觉知,觉知就是带着意识的来和看,觉知是最大程度的包容跟接纳! 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你就不用刻意的去改变自己迎合别人,随着意识的提升你会知道这些标准他都是存在人的思维当中,思维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所谓人格障碍,也是内在的思维模式限制信念认知模式,表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代表的有别于常人的行为模式上! 如果你不把这个当成一回事,不在头脑层面认同这事,他有可能成为你的人格特质,我们知道晋朝的阮籍,他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就翻着黑眼睛看着人家,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就翻着白眼气鼓鼓的看着人家,这在现在看来,即便不是人格障碍也是人格失调啊,他不仅不以为意,反而被人传为美谈,名士风流,这也是青睐有加成语的来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