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转化平衡功》

 雁飞AB 2018-12-15

沈 立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引 

第一章  阴阳转化平衡功与医易

第一节  太极图解以及和本功的联系

第二节  阴阳属性的划分

第三节  太极的运动形式和方向

第四节  人体阴阳失调的几种表现

第五节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第六节  太极八卦场与五行在本功法中的应用

第七节  天干地支与时空在本功中的运用

第八节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第九节  手在阴阳转化平衡功中的作用

第十节  做本功与其它运动的区别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  阴阳转化平衡功功法

第一节  转阳化阴平衡功功法

第二节  转阴化阳平衡功功法

后 

 

 

 

 

本人1961年出生于一个医林之家,自幼在家父的熏陶影响下,就怀有悬壶济世的志向。

二十岁那年,有幸步入杏林,始学阴阳五行等中医知识。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获得了大学文凭和行医资质。至今,一直从医于临床。每天大都和患者为伍,与病魔打交道。辨证施治于阴阳之间,求疗效于药石之中。履行着治病救人的天职,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

医易同源。多年来,我还潜心致力于《周易》的研究,特别是看了《周易与中医学》(杨力著)一书后,更是受益匪浅。并在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一些养生术等传统文化中摄取营养知识,来丰富自己。平时,我也喜欢太极拳运动。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行医已有三十多个春秋,现已年过半百。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工作压力等因素,我在将近五十岁的时候,血压开始升高,出现头胀、面部发热潮红、心烦易怒、口苦、两目干涩、视物发花、腰痠膝软等症状,血压达到140/100mmHg高。每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就拟方服用一些平肝潜阳之药,来滋水涵木,平抑肝阳,使血压恢复平稳正常。

2012年春天,也就是在我五十二岁那年,血压又开始升到140/100mmHg高,上述这些症状又都不约而至。有病吃药是无可非议的,但能不能不吃药通过练功的手段,寻求针对患病的脏腑部位进行自我调整恢复健康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告诉我们治病必须从阴阳的变化规律着手。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病多为阴阳失调所致。阴阳失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阳盛阴虚;二是阴盛阳虚;三是阴阳两虚。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与肝阳上亢有关,属于阳盛阴虚的范畴。它形成的病机是:平素肾水(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引起肝阳上亢所致。那么,阴阳之间又有怎么样的联系呢?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其中,对立、互根是阴阳存在的前提,消长、转化是阴阳的运动形式。阴阳要达到相对平衡,必须通过消长、转化的运动才能实现。肝阳上亢,是人体肝脏内部正常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出现阳盛阴衰的表现。滋水涵木,平抑肝阳,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滋补肝肾之阴,抑制亢盛的肝阳,使阳消阴长,达到阴阳的平衡,让人体恢复健康。这种治疗方法,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但是,阴阳既然可以转化,我们采取什么办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论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显然,这些话道出了非药物疗法调节阴阳平衡的法则。但如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操作方法。

太极图是阴阳运动的模拟,也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缩影。本人通过对太极图的认真详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阴阳是否平衡与“S”曲线有密切的关系,即“S”曲线经过太极的中心点,阴阳平衡;偏右,阳盛阴虚;偏左,阴盛阳虚。“S”曲线是由“冲气”形成的,它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并结合太极的正、反旋转原理,和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转化规律,在《周易》、《道德经》以及中医等理论的启发指导下,以人体病变脏腑部位为核心,在八卦方位对应的人体脏腑部位的宫位上,建立起一个太极八卦场。这个太极八卦场,是以两手臂做为太极中的“S”曲线,使两手上下相互对应,成为太极阴阳转化的切入点和枢纽。宇宙是个大太极八卦场,人体是由无数个太极组成。意在通过这个场的媒介作用,起到:一是把病变脏腑部位失调的阴阳太过的一方向不及的一方转化;二是定向采集宇宙间病变脏腑部位所需之气。这样让宇宙太极八卦场与患病的脏腑部位,即异常的太极八卦场,内外相应,“同气相求”,“天人合一”,产生和谐互动、相互感应,使偏盛偏衰的阴阳转化达到平衡。

基于这种想法,我将两手臂模仿成太极中的“S”曲线,进行做功,并且不吃任何药物。我每天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保证坚持练功半小时以上,来观察做功的效果。半个月后,上述症状开始减轻,血压也有所下降。当我练到一个多月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所有症状全部消失,血压恢复正常。不仅如此,我感到精力也特别充沛。现在我每天都坚持练功。几年过去了,我的血压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体重也由原来的180斤减到162斤。能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真是令我欣喜若狂、高兴不已。但冷静思考,这是个偶然还是必然呢?为了验证本功法是否真正有效,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临床上我寻找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人,并愿意配合修炼本功的参与者,通过对他们的练功体会和观察以及信息反馈,用事实说话。实践证明,本功对很多慢性病的调治,确实有很好的疗效,收到了不药而愈的效果,并有非常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现在,我已将本功的功法逐渐完善,使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功法,而且已经形成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练功者修炼。现将本功法命名为——阴阳转化平衡功。


 

第一章  阴阳转化平衡功与医易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中医学把阴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认为阴阳协调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健康的象征。如果阴阳失调,出现偏盛偏衰等,就会使人体发生疾病。

阴阳转化平衡功,就是根据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可以相互消长、转化的运动原理,结合太极不同的旋转方向和八卦五行方位,针对患病的脏腑部位,通过做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失调,使患病的脏腑部位偏盛偏衰的阴阳,太过的一方向不及的一方转化,让其逐渐趋于平衡的一种功法。

因本功法是以太极为体,八卦为用,故又称之为——太极八卦阴阳转化平衡功。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形成,是受《周易》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启发,并结合《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创编而成。所以,本功法与医、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将与本功法有关内容,整理成文,和喜欢这套功法的朋友一起分享。


 

第一节  太极图解以及和本功的联系

 

一提到太极,人们就会联想到“阴阳鱼”。其实“阴阳鱼”首尾相连的图式,就是对太极运动最直观的表达。从中可以看出,阴阳是组成太极不可缺少的两个元素,也是太极的核心内容。

世界是物质的,物物皆太极。根据中国古代“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认为宇宙浑沌气是从一元为始。太极图外面的圆形,如环无端,恰恰说明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从一元向二元,甚至多元演化。所以,《周易》中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说明事物从一元向多元演化的过程。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从传统的太极图外形上看,它的组成结构并不复杂,即一个圆圈内有两条首尾相连,合抱在一起的“阴阳鱼”。白鱼表示为阳,黑鱼表示为阴。白鱼中的黑眼镜和黑鱼中的白眼睛,分别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道理。

先贤们把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部分合称为“二仪”。阳鱼中的黑眼睛称为少阴,其余白的部分称为太阳;阴鱼中的白眼睛称为少阳,其余黑的部分称为太阴。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合称“四象”。这就是“二仪”、“四象”的由来。

在阴阳之间,有条“S”型的交合线,它表示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说明阴阳虽然一分为二,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此时阴多阳少,彼时阴少阳多,体现了阴阳不是绝对均衡的,而是互为消长、互为制约的,始终处在动态的平衡状态。“S”曲线的形成,是阴阳双方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作用的结果。也是太极呈螺旋式不断运动变化的标志。太极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是由正、反“S”型曲线决定的。当呈反“S”型曲线时,太极顺时针旋转;呈正“S”型曲线时,太极逆时针旋转。为了便于称呼,统称为“S”型曲线。上述,是对传统太极图结构组成的说明。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从太极图上看,笔者认为,阴阳是否平衡主要取决于“S”曲线,“S”曲线经过中心点,说明阴阳平衡;因此本功法将“S”曲线的中心点,设定为是被调脏腑部位的核心,以此做为调整阴阳平衡的靶点,它的内外联通是由人体经络完成的。“S”曲线向右移动,说明阳盛阴衰;“S”曲线向左移动,说明阴盛阳衰。所以,“S”曲线虽然被称为流动线,但又具有移动性,是阴阳是否平衡的象征。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阴阳相互作用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正如《道德经》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阴阳二气相互进行交合运动,达到平衡和谐,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我查阅了很多有关太极图介绍的文献,并没有查到对太极图中两个接点的论述,即太极图中合抱的“阴阳鱼”首尾连接处,也是“S”曲线两端与太极外圈的切点。

这两个点,我认为在太极的运动变化中,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点都是由三个点重合而成。分别是阳极点、阴生点和“S”曲线的阴切入点,现将此三点合称为阳极阴生点;与之相对应的是阴极点、阳生点和“S”曲线的阳切入点,把它们合称为阴极阳生点。

一点三称,其中也包含着三种意义:一是阳极点和阴极点,表明阳或阴发展到此已达到极至;二是阴生点和阳生点,表明阴或阳从此开始逐渐生长;三是“S”曲线的阴切入点和阳切入点,表明阴阳合和运动发展变化的开始,是产生“冲气”的地方。冲气,是指能够起调节阴阳平衡作用的“阳气”或“阴气”,由极至的一方转化而来,是它形成了“S”曲线的。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由此可见,这两个点在太极的运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阴阳不停的消长、转化运动,使其平衡和谐统一。那么,阴阳在运动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消长、转化的呢?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必须清楚这些问题。

消长,是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时刻处在“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转化,是指阴阳两方,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事物的运动变化,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太极图就是表述着阴阳由量变到质变,“阴生则阳消”、“阴消阳长”的转化规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阴阳转化是有条件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阳极阴生,阴极阳生”,无极不化,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前提和条件。其中所谓的极,是指阴阳消长过程中,某一方达到极限,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的阴阳运动范畴。若一方极而有余为太过,另一方不足而极为不及,在人体就预示着阴阳偏盛偏衰,出现病理变化。这些,都是通过太极中的“S”曲线体现出来的。

总之,太极图表示的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缩影,是《周易》最高哲学范畴,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太极图中的“阳极阴生点”和“阴极阳生点”是阴阳转化的枢纽,也是本功法阴阳转化的切入点。阴阳转化平衡功是以太极为体,这些理论的形成为本功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第二节 阴阳属性的划分

 

太极八卦,全息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其中,阴阳是阐释这一规律的重要标志。

阴阳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如何划分的呢?

所谓阴阳,是事物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同属性的概括。一般而言,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都属于阳;相反,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等都属于阴。如在自然方面: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在人体方面,中医理论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宇宙是个大太极,人体是个小太极。所以,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同样存在着阴阳的关系。如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阳化气,阴成形”,阴聚阳散等特性。

总之,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属性和功能,中医学上把凡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为“阳”;而把凡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

中医不仅在生理上对阴阳属性划分,在病理上,根据病邪的性质、深浅、强弱等,也进行了阴阳的区分。如:风、寒、暑、湿、燥、火做为六种不同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被称为“六淫”。其中,风、火(暑、燥)为阳;寒、湿为阴。在辨证中,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称为“八纲”。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因此,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等。

阴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是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化阳,阳可以化阴;二是阴阳具有无限的可分性,如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等。

阴阳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人体,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功能表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对阴阳双方互相联系的说明。

掌握了上述阴阳的属性和功能,才能知道疾病的归属,从而确定本功法的选择运用。

 

第三节  太极的运动形式和方向

 

太极的内涵是阴阳。阴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对立、互根是其存在最根本的原理,而消长、转化是它的运动形式。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些都是阴阳正常运动形式的体现。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太极的运动是绝对的。太极是呈立体球状螺旋式旋转运动,分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两种运动形式。(见第一节太极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图)。

正向旋转,也叫顺时针方向旋转。它表现的是宇宙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转化平衡功中的转阳化阴平衡功,就是根据太极的正向旋转原理立论而成。以此,用来调节人体的脏腑部位,所出现的阳盛阴虚的病理表现;反向旋转,也叫逆时针方向旋转。它表现的是宇宙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特殊性。反向旋转,也是太极正常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阴阳转化平衡功中的转阴化阳平衡功,就是根据太极的反向旋转原理立论而成。以此,用来调节人体的脏腑部位,所出现的阴盛阳虚的病理表现。

太极的正、反旋转运动的方向,是由“S”曲线决定的。它在古代有关文献中,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两种表现图式。

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必须要知道太极的旋转方向,根据自身阴阳盛衰的不同表现,来确定功法的选择运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节  人体阴阳失调的几种表现

 

在前面介绍的两种太极旋转运动形式中,无论是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都是阴阳在动态下相对平衡的表现。

当人体发生疾病的时候,这种阴阳相对平衡的关系就会被打破,出现阴阳失调。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人体一旦出现阴阳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

阴阳失调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阳盛阴虚。即阳的部分太过,阴的部分不及;二是阴盛阳虚。即阴的部分太过,阳的部分不及;三是阴阳两虚。能够出现阴阳两虚的现象,往往是由前两种其中衰弱的一方导致并发展而来。若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会导致对方的不足,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这是病理状态下的阴阳平衡,此种平衡照比正常的阴阳平衡阈值要低很多。阴阳两虚,也是临床常见的病理变化。如某些慢性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或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的生化无源。这都是形成阴阳两虚的原因。象气血两虚、气阴两伤、精气不足等证,都属于阴阳两虚的范畴。

现将阴阳失调所表现的三种情况,以图示如下: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上面三个图形,是太极正向旋转时,所出现的阴阳失调三种表达形式。

那么,太极反向旋转时,阴阳失调也应有以下三种表现。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其实,阴阳失调就三种现象,只不过是因太极的旋转方向不同,才有了这六种不同的表达形式。需要说明的是阴阳两虚图,虚线的圆圈表示阴阳平衡时正常的阈值,而在虚线圈内缩小的太极图,看似阴阳平衡,但要比正常的太极阈值要小,这就是阴阳两虚的表现。临床上,这种人的体质一定是机能低下,活力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因此,阳盛阴虚者,我们选择“转阳化阴平衡功”进行调整,即转太过之阳,化不及之阴;对阴盛阳虚者,我们选择“转阴化阳平衡功”进行调整,即转太过之阴,化不及之阳。这正是中医所说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道理。

无论是转阳化阴,还是转阴化阳,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收到“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功效。

另外,对阴阳两虚者,要阴阳双补,二者兼顾,为增强阴阳平衡的阈值,需两种功法交替修炼。具体如何练功,后面有关章节会详细说明。

 

第五节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太极的核心是阴阳,八卦的核心是太极,二者都根于阴阳。所以,《易经·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因此,太极、八卦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这不仅是宇宙生成论的过程,也记录了八卦的形成。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八卦,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传说是伏羲氏所作。先天八卦讲“对侍”,即乾坤对侍,艮兑对侍,震巽对侍,坎离对侍。《易经·说卦传》中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这是先天八卦方位定位的理论依据。即乾为天,居正南。坤为地,居正北;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震为雷,居东北。为风,居西南;坎为水,居正西。离为火,居正东。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先天八卦方位图,也称对侍图,是天地自然现象模拟的缩影。对此,人们主要是注重象和数的应用。如乾象天,在人象头,为一数,坤象地,在人象腹,为八数等。

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传说是周文王囚居羑里时所作。它的方位与排列是根据《易经·说卦传》中:“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的记载确定的,这是后天八卦方位排列的理论依据。说明了八卦各自的方位是:震居正东,巽在东南,离居正南,坤在西南,兑居正西,乾在西北,坎居正北,艮在东北。后天八卦的卦序是根据洛书推演而来的,如“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现在,按照洛书所说,再结合八卦方位绘图如下: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八卦与洛书所对应的数,就是卦序。即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宫、六乾、七兑、八艮、九离。这也是人们所说的九宫八卦。

后天八卦与时空关系密切,并把五行纳入其中,采用“比类取象”把宇宙间万事万物按五行分类,以四时的推移,五方的转换,来说明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运动循环规律。因后天八卦体现的是“流行”的过程,以此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生克关系。所以,后天八卦图又称为八卦流行图。它是时空的推移、转换、万物生长化收藏规律模拟的缩影。

八卦赋予了丰富的内含,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容,蕴藏着整个宇宙的信息奥秘。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卦形卦象都相同一致,两者的区别在于排列的方位和卦序的不同上。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后面提到的太极八卦,都是指后天八卦而言。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阴阳转化平衡功,将先天八卦的象数与后天八卦的时空方位、五行等内容结合起来,以此为用,对本功法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前面,对八卦的一些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学练本功的人,有个初步的认识,以便在后面讲到太极八卦场时,能更好的理解。

 

第六节  太极八卦场与五行在本功法中的应用

 

太极是八卦的核心,八卦排列分布于太极的周围。它用阳爻和阴爻所组成的不同卦象,来表达宇宙万物气化的形式,是太极运动的延伸。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以太极八卦为整体的气场。分布在太极周围的八卦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它不因太极的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而改变。

由于这个场的形成与存在,它全息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内部的各种事物都是息息相通的。太极八卦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统一结构的模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人体的组织细胞,从宏观到微观,每个事物都排列分布太极八卦的结构模式,遵循着这个规律。

现代的“生物全息律”与“自然全息律”的理论,就是对这个规律的总结。

太极八卦场具有无限性,这种无限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可以无限的大,也可以无限的小。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宇宙是个大太极八卦场,相比而言,人体就是个小太极八卦场等;二是具有无限的可分性。它可以代表这个事物的整体,也可以代表这个整体事物的一部分。如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太极八卦场,人体内部所有的各个脏腑组织,甚至细胞,这些构成人体的每个部分又都分别是个小的太极八卦场。

当人体无论是哪个脏腑部位患病,出现阴阳失调,实际上就是这个组织部位的太极八卦场出现了异常。因此,在治疗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调理,把紊乱无序变成和谐有序,使患病部位,即异常的太极八卦场恢复正常。

在调节过程中,首先要辨明患病脏腑部位的阴阳盛衰,以确定功法的选择运用。从广义上讲,至此就可以修炼本功,使失调的阴阳转化平衡。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脏阳盛阴虚,那脏又是阴盛阳虚等,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表现,让修炼者不知所措。出现这种现象,本功的解决办法是:选择不同患病脏腑部位所对应的八卦宫位,针对阴阳盛衰的不同表现,分别采用不同的功法进行转化调节。如肝阴不足兼见脾气虚者。肝阴不足,说明肝阳亢盛,与肝脏对应的宫位是震宫,可在震宫选择转阳化阴平衡功进行练功调节;脾气虚,气为阳,阳虚说明阴盛。与脾对应的宫位是坤宫,可在坤宫选择转阴化阳平衡功调节。具体选择什么时间做功为宜,后面会有详细的说明。

由此可见,修炼本功和中医诊治疾病一样,必须辨明疾病脏腑部位的阴阳盛衰,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此,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因此,辨明阴阳,是中医诊治疾病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阴阳转化平衡功调节阴阳取向的关键。

其次,是根据患病脏腑部位的五行阴阳属性,来确定在太极八卦场中所对应的宫位。如肺和大肠五行都为金,但肺为脏属阴,对应八卦宫位在兑;大肠为腑属阳,对应八卦宫位在乾。

八卦象把五行纳入其中,将八卦按照五行进行分类,即乾、兑属金。乾为阳金,兑为阴金;坎属水;艮、坤属土。艮为阳土,坤为阴土;震、巽属木。震为阳木,巽为阴木;离属火。阴应脏,阳应腑。但要说明的是: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所以,对应在震宫。胆为“中精之府”,体阳而用阴,所以,对应在巽宫。这样,八卦与人体的脏腑以五行为媒介,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

“八卦是阴阳气化的征象”。阴阳的内容又是通过五行物象反映出来的,而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表达形式。

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不断运动变化。五行的作用:一是用于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和规律。

在中医学里,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将五行与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以表格形式介绍如下: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这种用五行归纳事物的方法,已经超越了木、火、土、金、水的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抽象地概况划分出不同事物相类似的属性。

五行,主要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相生,才能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如果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

那么,八卦象是如何借助五行这个媒介,与人体联系在一起的?请看八卦象简表: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知道上述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在的八卦宫位很重要,目的是为练功定位服务的。《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根据病变脏腑部位与太极八卦场,按相同五行属性和八卦象来确定宫位,这样,会产生“同气效应”,有利于患病脏腑部位的调节康复。如肝阳上亢的病人,实际上是因肝阴不足所致,这就是所谓的“阳盛则阴病”。肝对应的宫位是震,我们可以根据太极八卦场具有无限可分性的特点,在震宫或坎宫上,再建立起一个以人体为核心正向旋转的太极八卦场,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将亢盛的阳气转化成阴气,使失调的阴阳得到平衡。

为什么要选择震或坎宫?因为肝脏对应的宫位是震,二者五行属性皆为木。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必然会产生“同气效应”,使化采来的肝阴之气,直达于肝。选择坎宫,是因为坎宫是肾脏对应的宫位。肾为水,肝为木,肾水能滋养肝木,起到间接的调节肝阳上亢的作用。这就是中医“虚者,补其母”的道理。肝阳上亢,实际上也是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所致。这种现象,也叫“水不涵木”。再如心火亢盛的病人,可选择离或坤宫或艮宫,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同气效应”。因为,火为阳,火旺伤阴,在离宫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能使亢盛的心火下降并向阴转化。另外,化采来的阴气又可遏制亢盛的心火;选择坤宫或艮宫,是因为坤宫和艮宫是脾胃对应的宫位,脾、胃为土,火生之,土可以泄火,使亢盛的心火减弱。这就是“实者,泄其子”的道理。除此之外,若选择其它宫位,就不会产生“同气相求”的效果。这些都是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在本功法中的运用。

人体得病有时很复杂,部位也不一样。有些脏腑器官等五行划分很明确,容易归纳到五行一致的宫位中。但有些组织结构很难用五行归类,这时,就需要用八卦象来确定。如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病之一,中医称之为“乳癖”。此病是因肝脾不和,气滞痰郁而成。中医理论认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治疗以疏肝和胃,理气解郁,化痰散结为主。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会选择在震宫和艮宫进行调理。但对不懂中医的人,可能会束手无策。这时,你可以用八卦象来定位。乳房是人体比较凸起的部位,卦中艮为山,凡是凸起的部位,都具有艮象,所以,可以把艮做为与乳房相对应的宫位。乳腺增生,临床表现是乳房中有聚集的肿块,有时胀痛。根据阴成形,阳化气,阴聚阳散的特点,采用转阴化阳平衡功进行调整,把凝聚有形之阴转化成阳气,使之消散于无形之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对患有其他肿瘤的病人,在确定好患病脏腑部位所对应的宫位后,也可依照此法调理。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八卦宫位呢?首先,必须知道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这种排列无论场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然后,记住与其相面对的八卦名称,这样,就会确定自己所在的八卦宫位。细言之,八卦中坎与离相对,即正北与正南相对;震与兑相对,即正东与正西相对;乾与巽相对,即西北与东南相对;艮与坤相对,即东北与西南相对。根据面对方位的八卦,反推,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在的八卦宫位。如当你面向正南离宫方向时,你所在的位置就是坎宫。余仿此。

阴阳转化平衡功,虽然可以调节人体因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各种疾病,但主要是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为主,其它组织部位为辅的功法。

世界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虽然,太极八卦场无处不在,大小不一,从局部到整体,大场对小场产生影响,小场对大场产生作用,大小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做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同时,能收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增强整体的能量和功能;二是对局部患病的脏腑组织部位,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在辨明阴阳盛衰的基础上,必须找准适合自己调节病情的宫位,才能收到满意的功效。否则,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七节  天干地支与时空在本功中的运用

 

哲学家艾思奇说过:“物质的运动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中,所以,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不能设想有离开时间空间而运动的物质,也不能设想和物质运动无关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二者又是相互统一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成长和消亡,都离不开时空这个范畴。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述时空并与太极八卦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消长状态,来说明日复一日的昼夜变更和年复一年寒暑交替的自然规律,推演事物在不同时空中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古人早已意识到物质的运动变化是与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的。

在华夏大地,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就是表达时间和空间的代名词。

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五阳干;乙、丁、己、辛、癸为五阴干。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六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六阴支。

五阳干与六阳支相配,五阴干与六阴支相配,构成六十个组合,即甲子、乙丑……到癸亥终止,这六十个组合因甲子打头,所以,人们通常称之为“六十甲子”。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十二个月分别用十二地支来表示,请看对照表: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一年四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又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为一天的开始,到亥时结束。用现代时间表示分别为: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从采用“六十甲子”来分别计年、计月、计日、计时开始,一直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延用至今。

用于空间方位是:甲乙寅卯辰为东方;丙丁巳午未为南方;庚辛申酉戌为西方;壬癸亥子丑为北方;戊己居中央。

其实,这些规律都蕴含在太极八卦的运动变化当中。如:“太极图,从时间而言,其阴阳两级,从阴极到阳极,从阳极到阴极,代表着一昼夜子到午时,午到子时;或一年四季从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的推移。从空间而论,阴极象征北方,阳极象征南方。阴与阳极之间是东方;阳与阴极之间则为西方。四隅还分别代表东北、东南、西南及西北四个方向。具体在气候上还分别标志二分、二至、四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及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寒暑推移,气象变迁”。(摘自《周易与中医学》)

上文,已明确说明了一年四季或一天,阴阳在各个不同时空中的旺衰变化状态。这为我们练功时选择最佳有利时空提供了依据。

下面向练功者,分别介绍几种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的有利时间:

一、四季练功法

春季阳气已经渐渐上升,到了夏季阴消阳长,最终阳气达到极点。所以,春夏宜于调节阴盛阳虚,是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的有利时节,午月是最佳月份;秋天阴气已经逐渐下降,到了冬季阳消阴长,最终阴气达到极点。所以,秋冬宜于调节阳盛阴虚,是修炼转阳化阴平衡功的有利时节,子月是最佳月份。只有这样,才适合“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之说。

二、昼夜练功法

日出至日落,为阳气旺,宜于调节阴盛阳虚,是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的有利时间,午时是最佳时辰。若在白天修炼转阳化阴平衡功,最好找一阴凉的环境,取阳中有阴之意;日落至日出,为阴气旺,宜于调节阳盛阴虚,是修炼转阳化阴平衡功的有利时间,子时是最佳时辰。若在晚上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最好找灯光明亮温暖之地,取阴中有阳之意。

三、五行法

寅卯月、时,五行为木当令值时,宜调理五行属木的脏腑(肝胆);巳午月、时,五行为火当令值时,宜调理五行属火的脏腑(心小肠);申酉月、时,五行为金当令值时,宜调理五行属金的脏腑(肺大肠);亥子月、时,五行为水当令值时,宜调理五行属水的脏腑(肾膀胱);辰、未、戌、丑月、时,五行为土当令值时,宜调理五行属土的脏腑(脾胃)。

四、经气运行法

歌诀:子胆丑肝寅应肺,

卯在大肠辰在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在膀胱酉肾位,

戌居心包亥三焦,

又至肝胆去交肺。

这是一首经气运行歌,它记载了人体经气在十二个时辰中,分别运行在不同经脉和所属的脏腑部位。如:子时人体经气运行在胆经,丑时人体经气运行在肝经……亥时人体经气运行在三焦经。这样,日复一日循环不止,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根据经气运行的规律,按照不同时辰来调节对应患病脏腑部位,有利于阴阳的平衡,也是本功选择有利时空的练功方法之一。

以上几种方法,是为练功者选择有利时间和空间的参考,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运用。这样,才能“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把偏盛偏衰的阴阳尽快转化平衡。

前面,我们对太极、八卦、五行、天干地支等都做了介绍。现在,把这些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中了解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内含。图式如下: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图中,十天干的分布不见戊己,这是因为戊己居于中央的缘故。但土又寄于坤、艮二宫。

总之,太极八卦图又可以说是时间和空间的缩影。

 

第八节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人的生命活动,全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气的升降出入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否则,就会象《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相对平衡的象征。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气血等运动的基本过程。

根据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和相对性的特点,五脏之中,心肺居上焦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肾居下焦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胃居于中间为中焦,脾也为阴中之阴脏,又有“至阴”之称,胃为腑为阳。

这里,向大家介绍三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脏腑归属和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作用。如: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种水火既济关系,也叫心肾相交;肺主肃降,其气行于右;肝主升发,其气行于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连通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二者一升一降,在正常气机升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总之,各脏腑气机升降的生理是:肝、脾、肾主升;心、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主降。

上述,只是大致的说明了各脏腑之间,在人体整个气机升降出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规律,实际上要比这复杂的多。但是,每个脏腑部位局部而言,它的气机升降出入规律,都是与太极中的阴阳运动相一致的。

从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来看,阳升阴降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阴中有升,阳中有降。在自然方面也是如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无论人与自然,只有阴阳交感,才能“冲气以为和”。

另外,笔者研究发现,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的形成,与五行生克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火只有下降,才能生脾胃之土;肺金肃降,才能生肾水,伐肝木;心肺同居上焦,心火克制肺金,以防肺金生伐太过;肝木升发,才能上生心火,克制脾胃之土;肾水上济,才能制约心火;肝肾同居下焦,肾水滋养肝木,才有生机,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脾胃之土共居中焦,一升一降,才能上生肺金,下制肾水。在脏腑之间,五行生克的作用力,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动力。生克制化有序,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是脏腑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体现。所以,它对本功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九节  手在阴阳转化平衡功中的作用

 

在阴阳转化平衡功中,手是阴阳转化的枢纽,它起化采传感等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是否具有开启阴阳转化的功能,这是本功法最让人置疑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手是人体上肢最远端的部分,左右各一,主要由手掌、手背、手指等组成。正常人的手,温润柔和,指肚饱满,指节微凸不露,掌色红黄明润,伸屈自如,把握有力,可随意运动等。

在人类大约400万年的进化史中,手逐渐演变成为改造自然,创造世界最完美的工具。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有资料记载,手能感觉到振幅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动。所以,它是个非常灵敏的感觉器官。

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其余的两个器官分别是能够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眼睛和处理手眼传来信息的大脑。可见,手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手的劳作,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工具。其实,人们对手的观察认识还不止这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先贤们通过长期对手相的观察,给手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根据手型、宫位、纹线、色泽等形态变化,来推测人的身体健康与否以及运气的好坏。如《柳庄神相》中说:“相手之法,先看五行,次察八卦”。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古人把手型分成金、木、水、火、土,兼型六种,以此来说明不同掌型人的性格特征,贫富贵贱程度等,这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手相学认为,分辨掌型很重要,所以才有“相手之法,先看五行”之说。

把八卦纳入掌中,成为掌上九宫,按相理规定,八卦之位宜丰满隆起,中宫宜凹陷,这样的手相才吉。否则,就不好了。并且各宫又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相理衡真》中掌八卦丰隆歌说:

乾起祖宗萌,坎起好根基,

艮起田宅旺,震起好贤妻,

巽起丰财帛,离起享官禄,

坤起好子息,兑起多奴仆。

相反,掌八卦低陷歌是:

乾低克父母,坎低不受祖,

艮低兄弟稀,震低损妻子,

巽低财帛耗,离低不受禄,

坤低子息无,兑低少奴仆。

这些,还必须结合气色来看,才能准确。

从上述相理中,可窥一斑。手相不仅可以测知本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等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预测父母、兄弟、夫妻、子女等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穷通寿夭。这就使手相更加玄妙,充满神秘色彩。

近百年来,一批批有志于手相研究的爱好者们,将古今中外的手相术溶为一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对大量手谱的观察总结,论证了手的色泽及纹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也可以从手纹的变化来探讨过去以及预知未来的运势,使手相学具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给予科学的诠释。

手相学知识很丰富,在此就不再做详细介绍了。

与手相比肩的还有手诊,它们观察的对象都是手。

手诊也是通过手型、宫位、纹线、指甲、色泽等变化,结合内脏在手掌全息定位理论,来诊断疾病归属的一种方法。

手诊手相虽同出一辙,但手相看命,隶属于易学范畴;手诊看病,属于医学望诊的内容。有道是:医易同源。因此,二者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严格上说,手相包括手诊,手诊是手相在人体诊断疾病方面的细化与延伸。

手诊诊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与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与整体又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因此,当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疾病时,就会在人体的其他部位反应出来。如据《灵枢·本脏篇》记载:“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手诊做为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有记载:“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掌中热者腑中热,掌中寒者腑中寒”。这些都是古人用手掌诊病的宝贵经验。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通过经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把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骨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经脉之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成为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如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

有的人做过统计,人的双手有86个属于十二条经脉的经穴和224个奇穴。这说明手部汇集了与人体内所有器官均有联系的穴位。按照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手掌联结着人体的前部,手背联结着人体的后部各种器官,因此,身体内部有无异常都可以由经、穴传递到手的相应部位。除此之外,内脏在手上全息部位还有很多种,就连中医切脉的“寸口”,也是与内脏相全息的。

对此,现代医学也给予了解释,认为疾病刺激会通过神经系统传进大脑,再通过脊髓神经反映在手上,手掌皮肤比其它处皮肤有更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各种神经末梢。疾病的脏腑组织器官发出的信号就会通过神经、血管反应到指掌的不同部位上。所以,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及遗传等其他因素自然会在手掌上反映出来,依此,也能知道过去和未来的健康信息。

总之,指掌部位上的某种形态改变,其中特异性和规律性的改变,就是望手诊病的依据。

上述无论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对手掌能够诊断疾病都做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司外揣内,知常达变,毋庸置疑。

人体内脏有病,由经络外传于手,相反,通过对手上异常反映部位,进行针灸、按摩推拿等刺激,又可由经络内传于脏腑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手疗、足疗治病的原理。

手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也是破译人生命运密码的窗口。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手是人类外在的大脑”。这是给手下的最完美的定义,手既然是人类外在的大脑,就说明它具有接受、识别的功能,输送传感信息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手相、手诊简单的论述,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

按照阴阳的划分,右手为阴,左手为阳。左右手在阴阳转化平衡功中,分别被定位在阴极阳生点和阳极阴生点上,与两臂共同形成“S”型曲线,开启促进引动化采阴阳的重要作用。右手负责识别化采传感阴性能量,左手负责识别化采传感阳性能量。这里所说的能量,绝不是虚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现代科学证明,宇宙间充满各种电磁波、光波等,能够有效传递能量和动量。这就象人们生活在空气中,却看不到空气一样。这些波无处不在,但都被涵盖在宇宙太极八卦场之中,所以它们是构成阴性能量和阳性能量的一部分。

其中,所谓化采有两层意义:一是化气。化,即转化,把太过之气——阴或阳,通过手的枢纽作用,促使将其引导向相反(不及之气)的属性流动转化。化气之说,是本功法的精髓,也是区别其它任何功法的不同之处;二是采气。就是从天地宇宙空间、日月星辰及万物中,将自己需要的能量流,信息采集体内,补充自身不足的一种方法。采气是道家学说的理论,在本功法中,化气和采气,二者是在同一只手上进行的,所摄取的能量属性是一致的。采气是辅助化气的,它对化气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手既然可以采气,同样也能化气。在阴阳转化平衡功中,手是阴阳转化的切入点,也是阴阳转化的枢纽。如果没有手的转化、传感的特殊作用,本功法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台电视机,在本功中,手就是接收系统(天线),负责接收处理各种不同的电磁信号,宫位的转换和功法的运用,就是为你选择节目起调频的作用。若接收系统出现故障,再好的电视机也不会收到节目。本功法的原理与其是有相似之处的。

阴阳转化平衡功,以太极为体,八卦为用。相对而言,宇宙是个大太极,人体是个小太极,手掌之上又有九宫八卦等与人体脏腑相全息的部位。人站(坐)在不同宫位上做功,手将定向化采来的能量流必然会感应到这些对应的全息部位,通过经络传递到病变的脏腑组织部位,实现宇宙场与人体场内外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互动,“天人合一”,把无序变成有序,来修复局部异常的太极八卦场和增强整体的能量与功能。通过调整,就能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起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十节  做本功与其它运动的区别和注意事项

 

阴阳转化平衡功,具有调节人体各种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功能,但它主要是以调节慢性疾病为主。对于一些发病急、病势凶的突发性疾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要及时就医,待病情稳定后再做功调整。

做阴阳转化平衡功,也是一种运动。但这种运动有别于其它运动,它能内使失调的脏腑部位的阴阳转化平衡,又可以定向采集宇宙间人体所需之气,促进阴阳平衡;外使肌肉筋骨强壮,周身经脉畅通。阴和阳是人体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两种能量体现,因此说,做阴阳转化平衡功,能够在运动过程中,把人体的阴性能量和阳性能量调节转化均衡,并不断蓄积补充增强体内所需的能量。做功时间有利适当,质量越好,蓄积人体需要的能量越多,调节阴阳平衡的速度也越快,越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健康。而做其它的运动则不然,会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的消耗释放人体的能量。运动量越大、时间相对越长,所消耗的体能也越多。日积月累,长此下去,日渐消损而不自知,身处隐患而不自察。因此,会导致阴性和阳性能量失衡,这就是有些人在运动后,不但没有使身体健康,反而使身体整天疲劳、疾病加重或得病的原因。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很重要,特别是老年体弱有病之人更应该注意。这就是做本功与其它一些运动的主要区别。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既要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又要保存好自己的体能,使运动适当得法,才能增强自身的体质。做阴阳转化平衡功,就是养生祛病比较理想的运动方法。这么说,并非排斥其它运动,而是给运动的朋友多一个选择。并且我们也主张在做功前进行一定的热身运动,如摇摇肩臂,抻抻腰,压压腿等。收功后,打打太极拳,做做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使肢体灵活协调。

人要想健康长寿,除了必须保证体内阴阳正常平衡外,还必须通过养生的手段不断的补充储备适当的能量,精、气、神旺盛,正气充足,病邪才不易侵犯机体。因此,中医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总结论述。如根据仿生学的启示,乌龟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它的运动特点比较缓慢,甚至龟息不动。这样,它消耗的体能少,节省的体能多,给生命活动保存了足够能量的缘故。而狮子、老虎等动物,看似身强体健,活动敏捷,常做奔跑打斗等剧烈运动。因此,它们消耗的体能大,体内生命赖以需求的能量保存不足,外强中干。相比之下,狮子、老虎的寿命远不及乌龟。由此可见,保存并不断的补充蓄积体内阴阳均衡的能量,与人类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是密切相关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长寿在于静养”的道理。所以,人要想健康而且长寿,必须动静结合,而做阴阳转化平衡功,是一项界于动与静之间的运动,它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人的能量来源是从饮食营养中摄取的,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能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点,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摄取营养保存体能的方法和重要性。

我们运动的目的,是健身祛病,养生长寿,不是为了拿名次争冠军,挑战极限,切不可因运动不当或过度引起体能透支,而得不偿失。

做阴阳转化平衡功,是一项非常安全可靠的运动,绝不会因为练功不当而出偏。它除了化采人体所需之气使阴阳平衡外,还有调心、调息、调身的作用。在练功时,要本着“三要”和“三不要”的原则,来进行做功。

所谓三要:一是要确定患病脏腑部位阴阳盛衰的表现形式和对应宫位,再选择功法的运用,以便对疾病的脏腑部位失调的阴阳,有个针对性的调节;二是要掌握好做功的要领,保证做功质量,尽快收到比较好的功效;三是要保证每日的练功时间。根据做功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有利时间。一般情况下,每次做功时间最好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有时间者,可以在有利的时间里间断性地多做几次。初练本功者,因上挈的肩臂不久就会出现痠痛,因此,要运用好转化平衡桩与调息桩之间的衔接转换,循序渐进,逐渐延长上挈手臂的时间和提高做功质量,并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

所谓三不要:一是做功时,不要心怀杂念,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时间上。做功讲究入静放松,“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入静是放松的前提,放松能使全身经脉气血运行通畅,令化采之气畅通无阻直达患病的脏腑部位,让失调的阴阳恢复平衡。如果你在做功时,心存杂念,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时间上,这样,你就无法入静放松,进入到忘我的境界,会影响做功效果;二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做功的疗效。做阴阳转化平衡功,能够调节阴阳平衡,健身祛病,这是通过多少人做功检验的事实。但是,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做功祛病除了按功法要求去做外,还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日,通过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量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产生质变的保障。所以,做功要贵在坚持,心诚则灵。然而,有些人开始对练功的积极性很高,可是,他们求效心切,急功近利,练了几天后见没什么明显效果,也就放弃了,结果是半途而废。凡事欲速则不达,象这样的人,他们是不可能感受到做功祛病、养生保健的效果和乐趣的。相反,那些对本功法具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的人,他们每天按时坚持做功,不急于求成,用心去体会做功的感受,相信功到自然成,通过一段时间后,却收到了惊喜的效果。因此,凡是不能长期坚持和按照功法要求做功者,每天每次做功达不到半小时以上的,请不要妄议功法的效果。三做功不要有意用力。打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这句话是说打拳时要在意念的主导下,全身放松,以意行气,并掌控好力道。做阴阳转化平衡功也是如此,上挈的手臂,既不要用力上举,也不让它下落,使之就象固定悬挂在头上方一样。对于初练者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开始只能说是练功,还谈不上真正的做功。因为,站桩时,上挈的手臂不久会累得肩臂痠痛。原因是,练功者有意用力使肩臂上举,不能很好的放松入静,影响了肩臂经脉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所致。等练一段时间后,逐渐适应,全身才能达到松静自然,四肢百骸经脉畅通,通则不痛。到那时,你会感到:气盈血畅疾病消,身强体健不疲劳。才算得上真正的做功,从中方能体会到做功的快乐。

下面,就把做功的注意事项和一些练功者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我做功的经验,做个简要的解答:

1、做功时,不要将左右两手交替上挈下按,因为这样会反复改变太极的旋转方向,出现一会顺化,一会逆化。虽然不会发生什么不良现象,但得功慢,影响功效。

2、在站桩过程中,有的出现左手发热,右手发凉,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左手把握的是阳,右手把握的是阴,阳热阴凉的缘故。

3、做功站桩时,手掌发胀,有时会出现某个部位跳动,胳臂上有虫爬行感;宫位对应的脏腑部位有时跳动,或温热或清凉;两脚站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先发热,继则发胀,后来发麻的感觉;整个全身有“肌肉若一”之感等。这些都属于得功的正常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脚底发麻时,最好将两前脚掌着地,脚跟慢慢抬起离开地面。然后,两脚跟落地,再把两前脚掌稍微抬起离开地面,如此反复做3到5次,也可以单脚交替去做,以促进末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若原先有严重的静脉曲张者或体弱较重者,可采取坐位练功。

4、站桩是睁眼睛好?还是闭眼睛好?一般情况下,是睁眼睛站的比较稳,闭眼睛容易入静。所以,最好是站桩时两目微闭,如果出现站立不稳时,再睁开双眼。

5、做功是单独做好?还是群做好?按照功法规定,要求做功者“独立守神”,因此,主张一个人单独做功为宜。原因是:不同的人得不同的病,不同的病站在不同的宫位。所以,本功不适合群练。但是,如果同一脏腑得相同病证的人,也可以站在同一宫位进行做功。

6、站桩时,两手腕一定要松直,且不可弯曲僵硬,影响经脉通畅。否则,站桩时间长了,手腕会出现疼痛。更不能为图省力将上挈的手臂用绳吊起来。

7、做功时,也可以听听轻音乐,这样,有利于放松入静。

8、看电视可不可以练功?可以。但是,在确定好练功的宫位后,电视机必须在练功者的正前方,即对宫。否则,不可以。因为,电视机不在正前方,就可能使练功者身体不正或改变练功的宫位。根据阴阳转化平衡功的特点,阴阳转化的过程是通过手的作用完成的。边看电视边练功,显然是不能放松入静,无法达到做功的最佳状态,取得更好的效果,但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重要的是能增强练功者上挈肩臂的适应性和耐力,为平时更好的做功打基础,可以做为做功的辅助练习过程。

9、做功时,戴手套和口罩,不影响功效。

 

第二章  阴阳转化平衡功功法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事以愿违,有的人成天被病魔缠身,经受着痛苦的煎熬。有的人身患绝症整日挣扎在生死边缘。疾病时时刻刻都在无情的侵袭着人的机体,甚至吞噬人的生命。虽然医学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治疗疾病的手段也多样化,但是疾病依然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究其发病原因虽然很多,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但最终引起人体的致病机理,却不外乎阴阳失调。也就是说,人体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正常的消长、转化运动,使阴阳出现偏盛偏衰的状态。

        前面讲过,阴阳失调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阳盛阴虚和阴盛阳虚,另外还有一种就是阴阳两虚。所以,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最根本的法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告诉我们在认识人体和诊治疾病时,必须寻求阴阳变化的根源。

        什么是阴阳变化的根源?就是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这些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互根是阴阳存在的前提,消长、转化是阴阳的运动形式。就人体而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阴阳的对立、互根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标志。正常的消长、转化维持阴阳动态平衡,才是人体健康的体现。

        当这种运动规律被致病因素打破时,人体就会出现阴阳失调,导致阴阳一方太过,另一方不及的现象,同时发生病理反应。中医在治疗上会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等措施,令失调的阴阳恢复生理平衡。但这些治疗方法都局限在阴阳消长阶段,属于量变过程。阴阳既然可以转化,那么采用什么办法才能使阴阳太过的一方向不及的一方转化呢?令其产生质变,实现转其有余,化其不足,改变阴阳失调双方偏盛偏衰的状态,使之达到正常平衡,最终让患病之人获得痊愈,这是每个病人都想实现的愿望。

如何利用阴阳转化的规律,并造福病人,这也是历代医家“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努力追求的目标。《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为我们把握阴阳调节平衡指明了法则。但如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却又使人难以适从。

        笔者从医几十年,研《易》数十载,略通太极八卦之理。有道是:医易同源,在其理论的启发感悟下,以太极为体,八卦为用,用中医理论贯穿其中,并结合自己练功的体会,创编了这套“阴阳转化平衡功”,愿天下更多的有缘人,早日结缘摆脱疾病的痛苦,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本功法虽命名为“阴阳转化平衡功”,但根据人体阴阳失调主要有阳盛阴虚和阴盛阳虚两种病理表现,所以本功法又分“转阳化阴平衡功”和“转阴化阳平衡功”,来针对这两种现象。

由于这两种功法,是根据太极不同的旋转方向分别创编而成,因此,患病脏腑部位的阴阳盛衰表现一旦确定,它就会出现顺化或逆化两种不同的选择。如阳盛阴虚者,若用转阳化阴平衡功调整为顺化,用转阴化阳平衡功调整则为逆化。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相反,阴盛阳虚者,若用转阴化阳平衡功调整为顺化,用转阳化阴平衡功调整则为逆化。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本功采用的都是顺化,即阳盛阴虚用转阳化阴平衡功调整,阴盛阳虚用转阴化阳平衡功调整。为什么选择顺化?这些在后面都有详细的介绍。

        总之,要想让偏盛偏衰的阴阳恢复平衡,必须引动开启和促进太过的一方向不及的一方转化。只有更好的发挥“S”曲线“流动”和“移动”的作用,调整“S”曲线的位置,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阴阳转化平衡功,隶属于中医养生保健范畴,讲究调心、调息、调形三要素。现将此功法整理成文,供有缘者分享。

第一节  转阳化阴平衡功功法

 

        转阳化阴平衡功,是根据太极正向旋转的理论原则创编而成。它是针对人体某个脏腑部位,出现阳盛阴虚的病理表现,通过转阳化阴的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平衡的一种功法。

        阳盛阴虚,从病理表现来看,是指人体某个脏腑部位出现阳气亢盛,阴气衰弱的现象。同时,影响了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导致左阳上升太过,右阴下降不及,打破了人体原来的协调与平衡。阴阳失调,气机紊乱,二者在表现上是对应一致的。因为,气机的升降出入,也是阴阳运动的体现。如肝阳上亢的病人,说明肝阳亢盛,肝阴不足。肝脏内部的气机升降失去协调平衡,导致肝阳上升太过,肝阴下降不及。这样,局部异常变化,对整体的气机运行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上,就会出现头痛、眩晕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病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以调节阴阳平衡为主。因为,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是建立在阴阳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只有阴阳平衡,气机才能升降出入协调。

        从阳盛阴虚所引起的异常太极八卦场特点来看:阳,极而有余为太过,具备转阳化阴的条件;阴,不足而极为不及,不具备转阴化阳的条件。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当采用太极正向旋转运动做功时,左阳升,右阴降,与人体气机升降规律一致。太过的阳气上升,会导致不及的阴气下降受阻。现在,要想让阳盛阴虚达到平衡,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促使太过的阳气向不及的阴气转化。即令阳气下降,实现“天(阳)气下为雨(阴)”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开启阳极阴生点的转阳化阴的功能,让具备转化条件的点,通过做功被经常引动、开放,使“冲气”流动,发挥它的转化作用。不具备转化条件的点(阴极阳生点),暂时处在待化和闭合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开启阳极阴生点的转阳化阴的功能呢?

        在做功时,首先必须选择需要调节的脏腑部位,所对应的八卦宫位;再在确定好的宫位上,建立起一个以人体为核心正向旋转的太极八卦场。以这个场为媒介,使它与宇宙太极八卦场以及人体内某个异常太极八卦场之间相互作用。这样,它们的五行属性或八卦象相同,内外相应,对应一致。其目的,意在通过这个场的媒介作用,收到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引动开启人体内某个异常太极八卦场中病变脏腑部位失调的阴阳,使太过的阳气向不及的阴气转化;二是同时定向采集宇宙间病变脏腑部位所需之气——阴性能量。因此,让宇宙太极八卦场与患病的脏腑部位,即异常太极八卦场,“同气相求”、内外相应,“天人合一”,相互感应,产生和谐互动,使偏盛偏衰的阴阳转化平衡。

        现在,就来介绍这个起媒介作用的太极八卦场,是如何开启并完成转阳化阴过程的。

        手是阴阳转化的枢纽。此时,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姿势为阴阳转化的切入点,开启转化功能。在上的右手除了将太过之阳引动转化成不及之阴外,还将接受转化采集来的阴性能量,经右臂经脉传感到宫位对应的人体脏腑部位,即靶点,来调整修复局部异常的太极八卦场。然后,再由脏腑通过左臂经脉下传左手,进行经气的运行,完成转阳化阴的过程。从右手化采来的阴性能量运行的途径来看,正好呈“S”型曲线。在太极中,“S”曲线是由“冲气”形成的,它具有流动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在本功特有的姿势作用下,一举两得,使化采来的阴气下降,以遏制太过阳气的上升,促进阴长阳消,逐渐达到阴阳平衡,收到“冲气以为和”的效果。

        另外,在下的左手,在转阳化阴过程中,因不及之阴无力转化成阳,不具备转化条件,阴极阳生点逆化不成,只能待化。待化,是指不及的一方,无力向自己属性相反的一方转化,只能等待阴阳调节平衡时,才能正常转化。随着逆化成功,也标志着失调的阴阳已趋于平衡。原先处在闭合状态的点,开始发挥开放作用,有“冲气”流动。这样,也就完成了整个顺化的过程。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若以太极反向旋转,采用转阴化阳平衡功来转阳化阴,使太过的阳气下降,不及的阴气上升,能减弱左阳上升的太过,减小不及右阴下降的阻力。在调节阴阳平衡的同时,似乎对气机的升降也有力。可是,象这种转化点在下,待化点在上的做功模式,为逆化形式。

        那么,什么是顺化?什么是逆化?二者之间又有何区别呢?本功法又是采用哪种转化形式的?

所谓顺化,是指转化点在上,具备阴阳转化条件的一方,向自己属性相反的一方转化,所化之气顺势而下,使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并逐渐趋于平衡的过程。与之相反,转化点在下,具备阴阳转化条件的一方,向自己属性相反的一方转化,所化之气逆势而上,使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并逐渐趋于平衡的过程,叫逆化。

顺化与逆化,有两种情况:一是阴阳相对平衡时,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出现的正常转化形式。在这种状态下,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制约的作用力相等,两者之间没有负差,顺化与逆化时间速度相同。并且,转化点以及开放与闭合是交替进行的。如,白天到了午时,阳达到极点,开始向阴转化。此时,阳极阴生点开放,阳气转化成阴气,沿“S”曲线顺势向下流动,阴逐渐增强,完成顺化过程,而阴极阳生点则暂时呈闭合状态;晚上,到了子时,阴达到极点,开始向阳转化。此时,阴极阳生点开放。阴气转化成阳气,沿“S”曲线逆势向上流动,阳逐渐增强,完成逆化过程。而阳极阴生点则暂时呈闭合状态;二是阴阳不平衡时,所出现的顺化与逆化。它与前者是有差别的,此时的顺化,在做功时,具备转化条件的点在上,阴阳太过与不及之间,失去平衡制约,在被引动转化过程中,所化之气顺势而下,会形成落差,使“冲气”易于流动,加快转化速度和过程;而逆化,在做功时因具备转化条件的点在下,阴阳太过与不及之间,失去平衡制约,在被引动转化过程中,所化之气逆势而上,太过与不及之间会产生负差,形成阻力,使“冲气”不易向上流动,这就减缓了转化的速度和过程。另外,逆化开放点在下,闭合点在上,也不利于所需之气的采集。所以,顺化比逆化得功快,调节阴阳平衡用时短。因此,本功都采用顺化,而不用逆化。

        总之,转阳化阴平衡功,是转有余之阳,化不足之阴。令其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质的飞越,使失调的阴阳达到动态平衡,让患病的机体恢复健康。具体做功方法如下:

一、起式

        姿势:凡修炼本功者,必须取站式或坐式,进行做功。切记,不能取卧式。因太极是立体球状,所以,取站、坐两式均可。

        若取站式,需身体直立,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将左脚向外迈出,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手臂向外划弧至头顶上方(两手臂所划的弧线,正好呈一圆形),然后,两手掌心向下按至腹部,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相对,呈抱球状。同时,两腿微曲。若取坐式,只做上肢动作即可。

二、转阳化阴平衡桩

        接着起式抱球的姿势,右手沿着弯曲的左臂内侧上穿到头顶上方,距头约半尺的高度,掌心向上或向前,左手掌心向下按至小腹部。两手上掤下按,相互对应,置于太极的阳极阴生点和阴极阳生点上,两手臂呈“S”型曲线。这时,就会在人体周围形成一个太极八卦场,围绕躯体做正向旋转运动。右手转阳化阴就开始了,发挥它的开放作用。与此同时,采阴也随之进行。

要点:

        要心无杂念,面向正前方,两目平视或微闭,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两手臂呈“S”曲线型,上挈下按,腕要松直,身体保持中正安舒。口唇微闭,舌抵上颚,口中所生津液要徐徐咽下。自然呼吸,呼吸节律要深长均匀,不快不慢。让自己慢慢进入到“似睡非睡”、“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最佳状态。

转阳化阴平衡桩,是本功法调节阳盛阴虚最关键的部分,站桩质量的好坏,时间的长短,会对转阳化阴所收到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希望修炼本功的朋友好好领悟,认真体会练功时所出现的各种不同感受。

三、调息桩

        调息桩,是为了练功的连续性而创编的。初练者,在站桩时,上挈的手臂不久就会出现肩臂痠痛的现象。这时,调息桩能起到功法的衔接和做功的连续性。

        调息有两种意义:一是调节呼吸。此时,做几次深呼吸有利于全身放松;二是短暂休息,缓解肩臂的疲劳,为继续站桩保持连贯性。

        那么,从转阳化阴平衡桩是如何变化成调息桩的呢?

        首先,使下按的左手向外划弧,接着,在上的右手沿左臂内侧呈弧状缓缓下按至胸前,与膻中穴(两乳之间)一平的水平线上,等待划圆的左手在此重叠相交。然后,两掌心向下,从胸前(膻中穴)下按至小腹部,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掌心向里,置于丹田处。膻中穴,中医称之谓气海,由此重叠的两掌下按到小腹部,意在气沉丹田。

        稍做调息后,重叠的两手上提,右手沿着弯曲的左臂内侧上穿至头顶上方,手臂上掤,左手下按,重新回到转阳化阴平衡桩。如此可反复进行修炼。

四、收功

        练功到了一定的时间后(最好半小时以上),也就到了收功阶段,本功法的收功是从调息桩开始的。

        具体方法:将重叠在小腹部的两手,分别向外划弧至头顶上方,两手臂所划弧线呈一圆形,两掌合十,表示阴阳合一。然后,合十的双手下落至胸前,如“童子拜佛”式,两掌根及合十的手指先后逐渐分开,继续下按到小腹部。再将两手放置大腿两侧,全身放松,身体略做上下颤动片刻后,两腿慢慢直立,撤回左腿而收功。
 

第二节  转阴化阳平衡功功法

 

        在上节,笔者对转阳化阴平衡功的特点、原理以及练功方法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看完后,读者对转阳化阴平衡功会有一定的认识。其实,转阴化阳平衡功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区别主要在于:一是针对太极的旋转方向运用不同;二是针对阴阳盛衰表现不同;三是做功的姿势略有不同。虽然,它们在这些方面有所区别,但在论述形式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应注意区别开来。

        转阴化阳平衡功,是根据太极反向旋转的理论原则创编而成。它针对的是人体某个脏腑部位出现阴盛阳虚的病理表现,通过转阴化阳的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平衡的一种功法。

阴盛阳虚,从病理表现来看,是指人体某个脏腑部位出现阴气过盛,阳气衰弱的现象。同时,影响了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导致右阴下降太过,左阳上升不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必须调节阴阳平衡,才能有利于气机的正常升降。

        在确定阴盛阳虚的病理表现后,可以通过调整“S”曲线,来改变太极的旋转运动方向。因太极的旋转方向,是由正反“S”曲线决定的。

        从阴盛阳虚所引起的异常太极八卦场的特点来看:阴,极而有余为太过,具备转阴化阳的条件;阳,不足而极为不及,不具备转阳化阴的条件。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当采用太极反向旋转运动做功时,右阴升,左阳降,与人整体的气机升降规律恰恰相反。

        为什么要采用与人体气机升降规律相反的太极八卦场,来调节病变脏腑部位所出现的阴盛阳虚呢?

        按照人体的气机升降规律是:左阳升,右阴降,无论局部,还是整体,都遵循这个规律。在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下,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制约,彼此升降的作用力相等。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当人体某个脏腑部位阴阳失调出现偏盛偏衰时,太过的一方,对不及的一方的升降就会产生阻力。现在,阴盛阳虚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右阴下降太过,左阳上升不及。若还以太极正向旋转做功,用转阳化阴平衡功来转阴化阳的话,会使阴气下降太过,阻碍不及阳气的上升。并且,转化点在下,待化点在上为逆化,不利于阳气的化采。如果,我们采用太极反向旋转做功,以此去感应病变脏腑部位,即异常太极八卦场,使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这样,可以减弱阴气下降太过的力量,也可以减小对不及阳气上升的阻力,使“地(阴)气上为云(阳)”。而且,转化点在上,待化点在下为顺化,也有利于所需阳气的化采。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如何开启异常太极八卦场中阴极阳生点的转阴化阳的功能。让具备转化条件的点,通过做功被引动、开放,使“冲气”流动,发挥它的转化作用。不具备转化条件的点(阳极阴生点),暂时处在待化和闭合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开启阴极阳生点的转阴化阳的功能呢?

        在做功时,首先选择需要调节的脏腑部位,所对应的八卦宫位;再在对应的宫位上,建立起一个以人体为核心反向旋转的太极八卦场。以这个场为媒介,使它与宇宙太极八卦场以及人体内某个异常太极八卦场之间相互作用。这样,它们的五行属性或八卦象相同,内外相应,对应一致。其目的,意在通过这个场的媒介作用,收到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引动开启人体内某个异常太极八卦场中病变脏腑部位失调的阴阳,使太过的阴气向不及的阳气转化;二是同时定向采集宇宙间病变脏腑部位所需之气——阳性能量。因此,让宇宙太极八卦场与患病的脏腑部位,即异常太极八卦场,“同气相求”,内外相应,“天人合一”,相互感应,产生和谐互动,使偏盛偏衰的阴阳转化平衡。在用转阴化阳平衡功来调节阴盛阳虚时,只是与宫位对应的病变脏腑部位产生作用,而人的整体气机升降运行规律是正常不变的。收功后,病变的脏腑部位,即异常太极八卦场,又重新回到正向旋转,气机恢复原来的运行模式。

        现在,就向大家介绍这个起媒介作用反向旋转的太极八卦场,是如何开启完成转阴化阳过程的。

        在转阴化阳的过程中,手起到了引动完成转化的重要作用。现将左右两手分别置于太极的阴极阳生点和阳极阴生点上,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姿势为阴阳转化的切入点,开启转化功能。在上的左手除了将太过之阴被引动转化成不及之阳外,还将接受转化采集来的阳性能量,经左臂经脉传感到宫位对应的脏腑部位,即靶点,来调整修复局部异常的太极八卦场。然后,再由脏腑通过右臂经脉下传右手,进行经气的运行,完成转阴化阳的过程。从左手转化采集来的阳性能量运行的途径来看,正好呈“S”型曲线,太极中的“S”曲线是由“冲气”形成的,它具有流动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在本功特有姿势的作用下,使上升太过的阴气转化成不及阳气的同时,定向采集宇宙间被调脏腑部位所需之阳气,并下降不断聚积起来,促使阳长阴消,令“S”曲线向右移动,获得“冲气以为和”的效果,逐渐达到阴阳平衡,气机协调的状态。这时,在上的左手呈开放性;因不及之阳无力转化成阴,在下的右手呈闭合性。因此,右手无法转阳化阴形成逆化,只能待化,等待阴阳调节平衡时,阳极化阴。随着逆化成功,原先处在闭合状态的阳极阴生点,方能起开放作用,进行转阳化阴,使阴阳恢复到正常的交替轮回转化状态。如图:

[转载]《阴阳转化平衡功》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问,采用太极反向旋转做功,与人体气机升降运行的规律相悖,会不会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活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阴盛阳虚的形成和特点说起。当人体的某个脏腑部位感受病邪后,引起阴盛阳虚的原因,是太过的阴气不能向不及的阳气转化,或转化缓慢,使阴阳运动失去协调与平衡。太过的阴,极而有余,具备转阴化阳的条件;不及的阳,极而不足,不具备转阳化阴的条件。做功就是把病变的脏腑部位,太过的阴向不及的阳引动转化。因此,我们把向阳气转化的阴气,称谓动气;不及的阳被引动后,也无力向太过的阴转化,它只能接受由太过的阴气转化而来的阳气。这无力向阴气转化的阳气,相对而言,称谓静气。由此可见,动气转化成静气后,无论太极正向旋转,还是反向旋转,静气都是处在相对停滞的待化状态。阴动阳静,气机升降不能协调一致。不及的阳气只有通过量的积累,等到具备转化条件后,才能由待化形成逆化。在此期间,人体任何一个脏腑部位有病,做为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一个环节,必定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但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活动的根本原因,是阴盛阳虚。气机正常的升降是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所以,尽快调节阴阳平衡,才是恢复脏腑功能活动的关键。在前面已经说过,太极反向旋转做功,不仅可以加快转阴化阳调节阴阳平衡的速度,而且,也有利于气机的升降,它恰恰是使阴盛阳虚的人逆转疾病的有效方法。另外,太极反向旋转,也是阴阳正常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做转阴化阳平衡功,就是为了修复这个异常环节,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因此,它不会导致人的整体气机逆乱,影响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这就是太极阴中有升,阳中有降的原理在转阴化阳平衡功中的运用。

        总之,转阴化阳平衡功,是转太过之阴,化不及之阳。同时,定向采集所需之阳气,并逐渐达到阴阳平衡,使患病之人的生命活动得到保障和康复。具体做功方法如下:

一、起式

        取站式、坐式均可。

        若取站式,需身体直立,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将左脚向外迈出,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手臂向外划弧至头顶上方(两臂所划的弧线正好呈一圆形),然后,两手掌心向下按至腹部,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掌心相对,呈抱球状。同时,两腿逐渐微曲。若取坐式,只做上肢动作即可。

二、转阴化阳平衡桩

        上接起式抱球的姿势,左手沿着弯曲的右臂外侧上穿至头顶上方,距头约半尺的高度,掌心向上或向前,右手掌心向下按至小腹部,两手上掤下按,相互对应,置于太极的阴极阳生点和阳极阴生点上,两手臂呈“S”型曲线。此时,就会在人体周围形成一个太极八卦场,围绕躯体做反向旋转运动。左手转阴化阳就开始了。与此同时,采阳也随之进行,发挥阴极阳生点的开放作用。

        要点:与转阳化阴平衡功相同。

        转阴化阳平衡桩,是调节阴盛阳虚最重要的部分,站桩质量的好坏和时间的长短,会决定练功的效果。希望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时,要掌握要点认真领悟。

三、调息桩

        调息桩,是从转阴化阳平衡桩变化而来。首先,使上掤的左手沿着右臂内侧呈弧状向下不停的划动,与此同时,右手向外划圆至胸前和“膻中”穴水平的位置,下划至小腹部的左手继续向外划圆,与等待在胸前的右手重叠相交。然后,两掌心向下,从“膻中”穴水平位置下按至小腹部,意在气沉丹田。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掌心向里,置于小腹部。

        稍做调息后,将重叠的两手上提,左手沿着弯曲的右臂外侧上穿至头顶上方,手臂上掤,右手下按,重新回到转阴化阳平衡桩。如此可反复进行修炼,直至收功。

四、收功

        转阴化阳平衡功与转阳化阴平衡功收功动作一样,都是从调息桩开始的,在此就不重复说明了。

在前面两节中,针对阳盛阴虚和阴盛阳虚的两种表现,分别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和转阴化阳平衡功来进行修炼调整。但阴阳失调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的形成,是由于“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所致。中医在治疗时,会采取阴阳双补的原则,来进行调治。

        那么,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是如何来调节阴阳两虚的呢?具体方法是:在确定好患病脏腑对应宫位的基础上,白天(日出到日落)修炼转阳化阴平衡功。因白天阳气相对旺盛,阴气衰弱,旺盛的阳气可以向衰弱的阴气转化;晚上(日落到日出)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因晚上阴气相对旺盛,阳气衰弱,旺盛的阴气可以向衰弱的阳气转化。这样,让阴阳相互转化,增加阴阳阈值,使其从病理平衡,逐渐恢复到生理平衡,最终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来调节阴阳两虚,与修炼转阳化阴平衡功调节阳盛阴虚和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调节阴盛阳虚,在时间的把握要求上是有区别的。阳盛阴衰,是阳气太过,阴气不及。在修炼转阳化阴平衡功时,强调在阴气相对旺盛的晚上进行修炼。原因是病变脏腑部位阳气太过,转阳化阴失去协调作用,导致阳极而有余。这时,选择阴气旺盛阳气衰弱的晚上,做转阳化阴平衡功,使阴阳容易达到平衡;阴盛阳衰,是阴气太过,阳气不及。在修炼转阴化阳平衡功时,强调在阳气相对旺盛的白天进行修炼。原因是病变脏腑部位阴气太过,转阴化阳失去协调作用,导致阴极而有余。这时,选择阳气旺盛阴气衰弱的白天,做转阴化阳平衡功,使阴阳容易达到平衡。而阴阳两虚,则是白天做转阳化阴平衡功,晚上做转阴化阳平衡功,与上述两种情况正好相反。原因是:阴阳两虚属于病理性平衡,旺的一方可以向衰的一方转化,而衰的一方不能向旺的一方转化。所以,白天阳旺可以转化成阴,晚上阴旺可以转化成阳。这也充分说明,“阳极阴生”,“阴极阳生”,是太极阴阳转化必须的条件。因此,当你掌握了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内含后,也就知道了调节阴阳两虚的方法。

        对于阴阳两虚的人,除了选择其病变脏腑所对应的宫位外,最好再结合坎宫进行辅助调整。因为坎宫对应人体的是肾脏,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又有“水火之宅”之称。还被称为“人体阴液之根本”和“人体阳气之根本”。因此,常在坎宫修炼阴阳转化平衡功,能“培本固源”增强肾的功能,与之相辅相承,对阴阳两虚之人,会起到很重要的配合调节作用,从中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另外,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因此,正常人在坎宫经常做转阳化阴平衡功,会使精力更加充沛,令人耳目聪明,并能延缓衰老,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或“治未病”的作用。

        以上对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功法、作用以及原理,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看上去虽然很简单,但它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可以用来调节人体各个脏腑组织部位,由于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并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能。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奥的哲理,这也充分说明了“大道至简”的原则。但因每一种功法或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本功法是以调节脏腑及其相关联的器官阴阳失调为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等,其它组织部位为辅的。

        从整个功法的形成和运用过程来看,人体从无极形态演化成太极状态,式若上手挈天,下手提地。右手把握阴,左手把握阳,到获得“冲气以为和”的效果,每个动作都包含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理念。体现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法则。遵循调心、调息、调形三要素,使失调的阴阳通过转化调节平衡。若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方能有法可依。

        对于上述所引用的精典内容,都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智慧的结晶。也为今天阴阳转化平衡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的人看后,可能一时不解,怕出偏差不敢习练,甚至望而却步。其实,有此顾虑,大可不必。因太极具有顺化和逆化两种形式,只要练功者做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采用本功法所特有的姿势,无论你是选择转阳化阴平衡功,还是选择转阴化阳平衡功,都能开启引发异常太极八卦场出现顺化或逆化。这种转化过程是由太极本身自行调节进行的。因此,修炼本功是非常安全可靠的,绝不会出现偏差。

        另外,由于做阴阳转化平衡功,是在辨明阴阳盛衰后,采用顺化形式做功,即以上挈的手引动完成转化过程,下按的手处在待化阶段。所以,等到阴阳转化调节平衡后,开放点与闭合点就会自动交替发挥作用。出现物极必反,轮值转化,绝不会发生“走火入魔”。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辨明阴阳盛衰,是为了确定功法的选择运用。目的是让练功者,用相同的时间,同样做功,尽量在短时间内收到更快更好的效果。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你长期不懈坚持做功,通过量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变化,让有病之躯,早日恢复健康。

        本功法写到这里,也就进入尾声了。对于阴阳转化平衡功的产生原理,有的朋友可能会产生质疑。其实,采用特定时间和方向来调节疾病的方法,早在《素问·刺法论》中就有记载。如“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你若能把“肾有久病者”,为什么要选择在寅时调理?为什么要面向南方?为什么闭气不息七遍等问题整清楚后,相信你就不会怀疑本功法的理论,或者说是“无稽之谈”了。但话又说回来,当你明白本功法的道理后,这些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阴阳转化平衡功所涉及的原理,大部分都源于《周易》和老子《道德经》、中医理论以及气功当中。我只不过是从中感悟,将其归纳整理成文,并从中受益罢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有缘人来参与并修炼此功,分享治愈之福和养生保健所带来的快乐。根据自己做功的感受,用事实说话,来证明它的真伪。

诚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见识有限,其中不当之处再所难免,恳请有识之士不吝赐教,一道将阴阳转化平衡功更加完善。让更多的练功者养生保健,摆脱疾病的痛苦。行善积德,造福于民,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如此,必将功德无量。

 

 

        阴阳转化平衡功,拟定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功法部分;二是中医辨证和临床常见的一些疾病,与其相关内容;三是收集和分享做功受益者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是阴阳转化平衡功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现已编写完成。

        第二部分,是根据中医辨证和临床常见的一些疾病,通过对不同的病,所见的各种不同的证,以及各证出现的不同症状,加以分析归纳,来确定其病证所在脏腑部位和对应宫位。然后,按照阴阳失调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再选择功法的运用。如心血虚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病在心对应的宫位是离宫,血为阴,心血虚,属于阳盛阴虚的范畴,故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在离宫做功调节。心气虚证,症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面色发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等。病在心对应的是离宫,气为阳,心气虚属于阴盛阳虚的范畴,故采用转阴化阳平衡功在离宫做功调节。再如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之谓“糖尿病”,中医将其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为肺热津伤所致。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病变脏腑在肺与兑宫相对应,津液为阴,肺热津伤阴不足,热为阳邪,属于阳盛阴虚的范畴,故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在兑宫做功调整。中消,为胃热炽盛所致,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病变脏腑在胃,胃为腑与艮宫相对应。热为阳邪,胃热炽盛损伤胃阴,属于阳盛阴虚的范畴,故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在艮宫做功调整。下消,病变脏腑在肾,分肾阴亏虚和阴阳两虚两个证。肾阴亏虚证,症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病变在肾与坎宫相对应。肾阴亏虚,属于阳盛阴虚的范畴,故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在坎宫做功调整。阴阳两虚证,症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男性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病变脏腑在肾与坎宫相对应。阴阳两虚,属于病理平衡,故白天采用转阳化阴平衡功,晚上采用转阴化阳平衡功,均在坎宫做功调整。通过上述对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分析归纳,使练功者在不用就医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来确定病证,从中断判出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和宫位,以及阴阳盛衰的表现形式,然后,选择功法的正确运用。这部分,主要是辅助功法为功法应用服务的,它对功法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正在编写整理当中。

另外,根据医、易理论,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作用人体,除了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外,它们的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等,对人的命理也会产生重要作用。命理上讲寻找太极点,所谓太极点,就是对日干具有补偏救弊,使命局中和平衡或起促进助成作用的干支五行,也叫取用神。在太极点上做阴阳转化平衡功,采纳有利于用神之气,可以增强用神的力量,从而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但是,阴阳转化平衡功用于命理,要求站位的经纬必须更加准确。对此,愿与有感兴趣的易友一起探讨。

        第三部分,是收集整理练功受益者的心得体会。通过建立这样的平台,起到:一是为了促进练功者之间相互交流,以便对本功法做进一步的了解;二是受益者把做功取得的效果真实的介绍给大家,来一起分享做功祛病和养生保健的快乐。

        随着功法的逐步推广普及,参练人数的增多,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于本功,希望练功的朋友能积极参与,通过你们的“现身说法”,来谈谈做功的感受,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功,若能如此,是对本功最好的回报,也为弘扬本功法做了件积功德的事。这样,对自身的修炼也是大有好处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