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一菲老师《侍坐》课堂文化延伸

 山湖微波 2018-12-16


编者按


一个老人,用极平凡的言行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一段师生“言志”,镌刻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智慧。


弦歌不绝,董一菲老师将先贤经典融于孩子们的心中,吟咏为天籁之音,张显辉老师向课堂深处漫溯,品悟优秀的传统文化。


海南东方铁路中学 吴小清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董一菲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中的文化延伸


每一次读一菲老师的课,最大的感受之一便是她的课堂充满着浓浓的文化味道。她的课堂就像一场文化盛宴,我总是留连其间,不愿离开。再读她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我依然此种感觉。从中国的文化到外国的经典,从东方的哲学到西方的美学,一节课,让你的视听不断刷新,让你领略太多课本以外的精彩。


《侍坐》课中,仅仅一个题目,董老师便引着学生走向纵深——


(1)关于侍坐:猜想还原“侍坐”现场:“(孔子)也许在参差杏树下席地而坐,他的弟子们席地而坐,大家就一个话题互相交流。”孔子的时代,已经实践了最好的对话教学,董老师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


(2)人物顺序:董老师让学生看题目中出现的人物顺序和课文中回答的先后顺序是否一致,并说说原因。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但恰是这个问题看出来董老师备课的细致。


学生说到几个弟子回答内容不同,志向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我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也试图找到答案。我认为关于题目中排序的解释是按几个弟子的年龄顺序:子路最长,其次是曾皙,再次是冉有,公西华最幼,但《论语》中对曾皙、公西华都没有具体写到年龄,所以这一说法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判断;而在文中的出场顺序则是因为所言之“志”,由子路的“军事强国”到冉有的“经济富国”到公西华的“外交治国”最后到曾皙的“大同”,四子者的回答恰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的逐步实现。


但是这个问题董老师并未过多停留——因为这仅仅是个序幕。更多的精彩解读在后面。并且,一节课的容量本就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渗透一些文化的信息,如果学生有兴趣,课后自然会去查阅,去思考,去深入研究。


(3)孔门弟子及数字:由四弟子引出孔门弟子的数量——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国人最钟爱的最吉的数字是九。

《侍坐》课进行中的文化延伸——


(1)千乘、万乘:子路言志时说到“千乘之国”,董老师先是提问学生这个“乘”字的读音,读shèng音时,只古文中这一种用法。进而提问学生可知这“shèng”的含义,一个学生说“车子”,董老师进一步解释,一车四马为乘,千乘是诸侯国的标准,万乘是天子的标准。


(2)饥馑:“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在此,董老师如此点评:“看我们的汉字,多么丰富,多么美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饥馑——五谷和蔬菜都分得这样细,是如此的丰饶。”


——我们的物产是丰饶的,我们的汉字乃至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的。


(3)撰——馔:同一声旁,不同的形旁,组成了意义不同的字,既是汉字造字法的表现之一,又是学生依据字形推测字义的途径。


(4)教育的目的:教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孔子四个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带兵”,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小相”,曾皙志在“礼乐”


——在孔子面前,他的学生都发现了自己。


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也是如此。


一菲老师在课堂中传承先贤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都在寻找自己的个性和长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是我们终其一生的目标,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标。


(5)爱:儒家的爱是仁爱,基督教的爱是博爱,墨子的爱是兼爱。仁爱即仁者爱人,董老师由此指出“夫子哂之”的原因,进而延拓出子路与孔子的关系。


(6)子路与孔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路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孔子喜欢他的勇敢,更信任他的忠诚。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一出场是一个粗鄙孔武甚至对孔子不够客气(陵暴孔子)的样子,但在孔子礼乐的感化下,他“儒服”“请为弟子”——子路在《弟子列传》包括在《论语》中给大家的印象是差不多的,他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崇尚武力、心性单纯,那么经过孔子的教化之后,被孔子文明的春风涤荡之后,他彻底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从此后一生追随孔子左右,不弃不离。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去见南子,一个当时天下最为风流的女子,子路听说这件事不高兴,于是孔子发毒誓:“如果我做了错事,老天爷会厌弃我啊!”


作为弟子的子路批评老师,这似乎不大合乎儒家的师道,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子路和孔子的关系更像朋友,而且子路绝对是孔子的益友、诤友。


——他认为你做了不该做的事,越礼的事他就给你提意见,他就表达他的不高兴,子路的率性也由此可见一斑。而孔子对此的表现更让我们看到,他是真把子路当成好朋友的,他那么在乎子路的情绪,急于解释以示自己的清白甚至起誓发愿。两人的感情绝非普通的老师和学生,更像是知己。他们互相在意对方,也彼此理解和懂得,期待对方更好,关注对方的感受。


子路战死,子曰:“天祝予!天祝予!”(语出《公羊传》),后世研究者都认为“天祝予”的语气重于“天丧予”。人们都知道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时,孔子曰“天丧予”,我们不难看出,子路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7)曾皙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一个“与”字,是赞同,是肯定,曾皙的理想可以说是很多人(包括我们)向往的样子,连他的老师孔子都表示“赞叹”。董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也没有对曾皙的理想如何展开描述,而是将他的老师孔子的理想与之进行比较。不比较就没有发言权,比较之下很多问题自见分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是孔子的志向,不为吃穿奔波,在贫困艰难的情况下照样很快乐。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高下。曾皙的理想是需要条件的——暮春,春服,冠者、童子,沂水、舞雩台都是条件。而孔子的理想则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简单的饭菜,曲肱而枕,依然乐在其中——真正仁者的襟怀——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诗意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在凡尘之中、世俗之内。他是真正的万世师表。

本课的结尾——


董老师本节课的收尾设计为学生用“孔夫子,你要是我的老师多好……”写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将学生导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如此设计的目的也是董老师最后提到的“孔子的课堂就在大自然深处,就在人类社会的深处,就在每个学生生命的深处”——孔子是我们穷其一生都不能读尽的书。

反复阅读董老师的这节课,感受其中的文化味道——这也恰是语文的诗意所在,那么一节语文课如何上出文化味儿呢?


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是最关键所在


每次读董老师的课,都会禁不住感慨“她知道的可真多”,《侍坐》是一篇文言文,她只在两处提到了西方的文化,一处为阿拉伯神庙的门楣上那行“认识你自己”的字,一处为对“青春”这一概念的年龄的界定。


我还记得看她当年的《花未眠》,她从东方美学讲到西方美学,她说“《雪国》、《古都》和《千只鹤》,穿着和服的女子,还有美丽而淡淡的惆怅”,而这“美丽而淡淡的惆怅”就是川端康成的审美风范,代表的是东方的美。她继而讲西方哲人对美的定义,“柏拉图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的”,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之所以引起快感,就因为它是善的”,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川端康成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她引用荷马的诗句“万物之中,众神之神宙斯爱上了她”来写海伦的美。


她用苏轼、李清照、曹雪芹的海棠花和川端康成的比较;她用白居易、秦观的诗词来比川端康成的天色与晚霞。


——她的课堂就是这样,一节课,一间教室,却让你穿越古今,横贯中西,让你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之海中畅游和流连。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课堂自然是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老师才可以驾驭的。


对文本的纵向解读、横向拓展是重要路径


董老师的课堂容量总是让读课的我惊叹。同样的四十五分钟,她传达给学生的内容是我想象不到的多。她总是能在课堂中找到恰到好处的点,然后辐射开去,对课堂加以拓展和生发。使得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课内,又远远大于课内。


她讲陶潜的《归园田居》,讲到叠词的音乐之美,讲到色彩的搭配之妙,讲到魏晋风流、黛玉葬花,讲到儒家的入世与守拙,讲到道家的乐天与归隐……


她讲李商隐的《无题诗》,从李商隐起,到《红楼梦》结,从李商隐的“蓬山”讲到余光中的“洛水”与“蓝田”,从《无题》诗中的爱情讲到白蛇许仙、陆游唐婉、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两只小蚂蚁,甚至一只鸟和一棵树……


无论哪一课,也不管是纵向地深入还是横向地拓开,都必须以熟悉文本、个性解读为前提,而唯有做到对文本的纵深解读、横向拓展,才能避免就某一课讲某一课,才会将所讲之课注入更丰富的内容,从而让课堂更有文化味。


聆听董老师,我总是被感染,被感动,会有“语文老师当如是也”的感喟。引领学生走进文字、感受文化、朝向文明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