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护环境就是“王道”

 红谷斋主人 2018-12-17

读《荀子》第  王制二十二

(峻岫)

 

 

圣主(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

 

 

爱护环境,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的观念,殊不知,早在一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懂得这个道理。荀子说,要做圣王,要施行圣王之道,就要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爱护环境,就要草木茂盛,保持绿水青山,因此不能乱砍乱伐,不能肆无忌惮猎杀各种动物,不能对动物无论大小,无论公母,来一个斩尽杀绝,不能伤害到幼雏的生长。“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鱼鳖虾蟹之类,以至于一切水生动物,怀孕期间,不能乱捕乱抓。各种渔网、捕鱼的工具,都不能下水,不能毒鱼,害鱼,不能涸泽而渔,不能一网打尽。除了爱护环境,保护物种,尊重自然之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是民生之根本,不能耽误农时,该种就要种,该管护就管护,该收就要收,该藏就要藏。不误农时,才能有粮食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同时还要保护环境,严禁污染,不能破坏水质。只有五谷丰登,鱼米两旺,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砍伐树木要分季节,有节制,不能把山上的树砍伐殆尽,弄得山上光秃秃的。无论何时山林茂密,老百姓有余材,才能,有富裕幸福的生活。

一提“环境意识”就认为这是六七十年代,某某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一提“保护环境”;就会想到,某个西方大国的某个教授,出了一本什么书,从此人们才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许还会联想到1972年6月5日由联合国召开的“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以及1975年国际上制定的《贝尔格莱德宪章》,和后来制定的《京都议定书》等等。其实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珍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是中国古人固有的观念。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古人就提出了“节用水火材物”[《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的观念。古人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鹿弭不卵,以成鸟兽之长,畋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驰骛,土不失宜。土可犯材,可蓄润湿,不谷树之竹苇莞蒲,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絺绤,以为材用。”[《逸周书·文传解》]爱护环境,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天大的事情;发展农业生产,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天大的事情。“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国准》]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工业化实现了,环境被破坏了,这样的工业化宁可不要。“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可以持续发展,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才是真正的治国方略和治国良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