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叶教授(三)

 逸心茶舍 2018-12-17

第七讲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





在地下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中,恐怕要数玉器的品种花式最多了。毫无疑问,这与古人对玉的特性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玉文化。玉的出现,大约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浙江杭州湾河姆渡文化、山东、苏北的大汶口文化、江苏太湖周围的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出土,如玉玦、玉项链、玉璧、玉斧、玉戉、玉矛、玉戈、玉辰、玉琮,以及八卦玉版等玉饰器、玉制工具、兵器等。其中尤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精美而又数量众多。


在常州武进寺墩3号墓中,一具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尸骨周围和身上,竟有一百多件玉器随葬品。玉璧24件,玉琮33件,其余是玉片。到商周以后,玉器的品种就更多了。从级别规模的角度来说,汉代的金缕玉衣则首屈一指。在出土的玉器中,除了一些工艺品而外,绝大多数是人们日常佩带的玉饰,如玉璧、玉璜、玉衡、带钩等等。可见,上古时期人们是很重视用玉作为饰物的。据文献记载,周人是非常重视以玉为饰物的。周人重视用玉做饰物与我们今天的佩玉文化是否相同?这些,只有通过分析从玉而构造的汉字以及联系文献的记载才能得到较为完满的答案。





一、纯洁美好的宝物


玉,《说文》:“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


玉虽出自石,但又不完全同于石,它在色泽、温度、纹理、声音、脆性和纯洁等方面有多种优良的物理特性。在周代,人们把玉的这些优良属性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并以之喻指人的五种美德:仁、义、智、勇、洁。《礼记·聘义》:“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guì,划伤),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也’。”


可见上古时期有道德的君子之所以拿玉来比照自己,就因为玉有众多的美德。玉有如此多的美德,而以温为其首,所以古之君子总是身佩玉饰,用来时时警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像玉一样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汉字中以玉为义符而造表示玉饰的字很多。例如,


璬(jiao),《说文》:“玉佩。”


珩(héng),《说文》:“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


玦(jué),《说文》:“玉佩也。”


瑱(tiàn),《说文》:“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诗》曰:‘玉之瑱兮’。”


琫(beng),《说文》:“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


珌,《说文》:“佩刀下饰,天子以玉。”


瑵,《说文》:“车盖玉瑵。”


璪,《说文》:“玉饰,如水藻之文。”


瑬,《说文》:“垂玉也,冕饰。”


佩玉之习俗起自何时?已不可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经磨制的玉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玉和人的美德相联系的描写也已很早。《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可见,这位姑娘不仅貌美,而且有像玉一样的美好品德,真是表里如一。汉语里有不少与玉有关的词语,都是表示美好的意思的。如:金口玉言,金玉满堂,金枝玉叶,字字珠玉,如花似玉等等。





二、祭祀和馈赠的礼物


正因为玉有如此多的美德,所以古人不仅把玉的美德作为做人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把玉作为重要的信物和礼物。《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说文》:“亦玉也。”琚,“佩玉石也。”瑶,“石之美者。”玖,“石之次玉黑色者。”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这些都是以玉赠给最心爱的人。《左传·昭公十六年》:“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


古人又以玉比喻美好的东西。《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尔家,凶于尔国。”玉食,美食。《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命起(人名)舍夫玉,是赐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后一玉字表示金玉良言。战国时的秦国竟然愿意用十五城换一块和氏璧,也可见玉的价值。其他从玉的字,如:


圭,《说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榖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瑞玉,即信玉。圭的形制上圜下方,效法天圆地方。上古时期人们认为天是圜的,地是方的,于物往往制成上圆下方之形,人则是生活于天地之间的。圭的用途,《周礼》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瓒,以肆先王,以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


瓒,《说文》:“三玉二石也。从玉赞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liè相等),玉石半相埒也。”全是纯玉,其余则是杂色玉。


琥,《说文》:“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上古时期曾用玉虎符调兵,或即牙璋。战国秦汉之际始以铜虎符代之。


上古时期,人们非常迷信,以为天帝神灵乃至祖先鬼神具有无穷的力量,能帮助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消除各种磨难,满足人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用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礼物了。《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礼天地,即祭祀天地鬼神。可见,上古时期玉不仅是君臣交往的信物,而且是人神交往的重要信物。《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玉帛都是上等的祭品。


豐,礼字的初文。本像陶器豆中盛满了双串的玉之形。《左传·僖公五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丰洁,就是祭品丰富而又洁净。


霝,《说文》:“巫以玉事神也。”《楚辞·九歌》:“灵偃蹇兮皎服,芳菲菲兮满堂。”说的是巫人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玉在翩翩起舞。


    璋,《说文》:“剡(yǎn削也)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六币,所以享(祭祀)也。《周礼·小行人》郑注:“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皆有庭宝。”


    瑁,《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考工记·玉人》:“天子执瑁四寸以朝诸侯。”《尚书大传》曰:“古者圭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圭以朝诸侯,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于天子,瑞也。”


瑞,《说文》:“以玉为信也,从玉耑。”《考工记·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注:“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瑞,节信也。”


璧,瑞玉圜以象天。郑玄《周礼·大宗伯》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坴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又曰:“天地鬼神,是食是飨。”这是说,玉是天地鬼神的食物,故而人要以玉祭祀之。在上古时期先民的观念中认为玉是“石之精美者”,能食,且食之能长生。





三、驱鬼避邪的神物


《山海经·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坴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这是说,玉不仅可以供天地鬼神和祖先神灵食用,而且人也可以用来避邪,以抵御一切不祥之物的侵袭。


据研究,确切可知用玉避邪的,是汉代流行的刚卯。《续汉书·舆服志》曰:“佩双卯,长寸二分,方六分,……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龙,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刚卯是用白玉制成的小版,上面有孔,以便佩系于身。刚卯上所写的这些文字,相当于符咒,就是用来驱鬼避邪的。1972年,安徽亳县凤凰台一号汉墓发现二枚刚卯,其大小形制及所刻文字与文献所记基本相同。[1]用佩带玉器来驱鬼避邪的观念可能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


现代人也有不少佩玉的。然而,周代人佩玉主要是用来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像玉一样的美德,今人佩玉则是为了避邪,文化观念已截然不同了。一个人只要正气旺盛,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任何邪气都不会侵犯,也侵犯不了,焉用避之?倘若心术不正,卑鄙龌龊,总想着如何盘算别人,那么,就是穿着金缕玉衣,也避免不了邪气的侵袭,而整日惶恐不安。


此外,古代还有在死人口中放玉的习俗。种种文化学的解释,似乎皆不足信。较为科学的解释,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以便长久保存,这恐怕是其真正的用意。因为地下水分充足,玉显得特别的凉,低温可以防腐。


在现代,有不少人起名字往往用从玉的一些字,以表示自己像玉一样纯洁、温顺、善良和美好的心愿。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瑞玉的意思。《宋本玉篇》玉部收有267个字,或是玉名,或是形容玉之精美、声音、色彩、光泽,是人们取名的源泉。


相信玉在美化人们的生活方面一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更加美好的享受。而中国人对玉文化的研究,也早已成为一门学问。





参考文献


[1]臧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页175,中国书店2001年。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八讲    汉字与古代诗歌、音乐、舞蹈
  
    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已注重诗歌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了。中国最早的文献《尚书?舜典》记载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说上古时期的舜让夔(kuí)担任乐官,负责教子弟学习诗歌音乐,使子弟们学会怎样做人。
    《尚书?益稷》中还记载上古圣王经常用诗歌来抒发志向,和谐君臣关系:“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惰哉!’”君臣互相唱和,多么和谐快乐的场面啊!

一、汉字与古代诗歌
    音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荀子有很精辟的论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1]这是说,音乐舞蹈歌唱是人性之自然流露和表现,是人所不可避免的行为。故《诗?大叙》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关于诗歌、音乐和舞蹈起源的最精当的阐述。南宋朱熹解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2]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音乐、舞蹈。
    诗歌的初始形式是古歌谣,是人们口头歌唱的,如《击壤歌》。歌辞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又如《卿云歌》:“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据说《卿云歌》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国歌。人们随时随事而歌,藉以抒发胸中的感情,如《采薇歌》。《史记》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饿且死,作歌。”歌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经孔子删定后还有305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堪称是世界诗歌史上的奇葩。到了唐代,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涌现出那么多的诗人佳作,可以说中国是诗的王国。

二、汉字与古代音乐
    音乐,是伴随着人的情绪而产生的一种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又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可见中国的音乐其由来已久。有音乐,就必然有乐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是表示乐器名的字。这些字直观而又形象,足以说明古代音乐的发达。如:乐、磬、甬(钟)、铎、壴(鼓)、缶、南殳 、琴、瑟、龠、笙、竽、簧等字。  
乐,根据小篆字形来看,属于弦乐器,是在有装饰物的支架上绷上多根弦,可以弹奏,大约类似于后世的空篌。
    磬,是石制打击乐器,它的形状象木工用的直角木尺,在直角处有一个小孔,拴上绳以便悬挂。据考古挖掘,最早的石磬出土于山西夏县车下沟遗址,是公元前2000年的遗物,约当夏朝时。
    甬象钟有甬可以悬挂,诸如古代马车篷盖边缘和马脖子下悬挂的小铃一样的东西。较早的金属钟是长安普渡村长 墓出土的甬编钟,是西周早期的文物。《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说明那时已经有乐器钟了。编钟最多的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编钟,共有20多件。同墓出土的还有楚王盦章镈。
    铎,形制如大铃,内中有活动的舌,叫铎。有金铎和木铎两种。金铎是军乐器,用来控制军队的进退。木铎是上古时代用于宣传文治教化的乐器。《尚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木铎,金属做的铎体,木头做的铃舌。遒人拿着在路上摇,以聚集人众,宣布新的政令,或征求下民的意见,这是夏朝时的体制。由此可知,早在夏朝时就已有铎这种乐器了。
    壴,是鼓字的初文,中间是鼓体,下是支架 ,上是羽毛之类的装饰。文物中曾出土战国铜鼓,以及汉代画象石中都有这种样式的鼓。[3]《黄帝内经》:“黄帝与蚩尤战,玄牛制夔牛鼓。”说明黄帝时已有牛皮鼓了。

    缶,是陶制的器皿,除了供人使用而外,还可以当作乐器来敲击。《易?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与赵王渑池会,蔺相如使秦王击缶的故事,就是把小酒坛子当作乐器让秦王敲打的。     
    南殳,这是甲骨文里的一个字,左边的南,也象一种乐器之形,其形状与悬挂的钟很相似。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木锤之类的东西敲打。
    琴和瑟,都是弦乐器。甲骨文、金文琴字,就象在木支架上按有琴弦的乐器之形。据说琴是神农氏所发明的;瑟是伏羲氏所作的弦乐器。见“汉字中所见之古代发明家”。
除了打击乐和弦乐器之外,古代很早就有吹奏的管乐器了。例如龠,就像人的口对着有多孔的排管作吹奏之形。后来加竹字头,表明龠本来是用竹子做的。笙,也是一种多管的吹奏乐器。竽,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讲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宣王使乐人吹竽,常常是300人一起吹奏。有一个叫南郭的先生,其实他并不会吹竽,但也混在乐队中充数,以冒领俸禄。齐宣王死后,齐愍王即位,大概他不喜欢集体吹奏,南郭先生的本来面目也就被识破,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此外还有簧,据说是女娲发明的。
    由于音乐起源较早,历经若干年的发展演变,内容不断充实,因此古人还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理论。作为这种理论的结晶是《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对人的情操的陶冶作用,《荀子?乐论》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又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不同的乐曲,对人的教育作用不一样。《荀子?乐论》曰:“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音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有一个成语可以得到证实。《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这是说,有夔一个人来负责用音乐来教化人民就足够的了。
    不同的乐器所发出来的音,在古人看来,它们的象征意义也不一样。《乐论》曰:“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筦钥似星辰日月。”还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在古代,对各种声音和韵律也加以总结和整理,有所谓“六律五声八音”之说。见《尚书?益稷》,说明“六律五声八音”之说由来已久。五声,《汉书?律历志》曰:“声者,宫、商、角、征(zhǐ)、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八音,土曰埙(xūn),匏(páo)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纟玄  ,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木兄 。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六律,《汉书?律历志》曰:“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ruì)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yì)。”
    传说上古时期有几种著名的乐曲。《汉书?礼乐志》曰:“昔黄帝作《咸池》,颛顼(zhuān xù)作《六茎》,帝喾(kù)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韶》,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庄子?天下篇》亦曰:“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不过,这些古乐曲,今已不可得而闻其详,仅存其名而已。

三、汉字与古代舞蹈
    关于舞蹈的起源,古代说法颇为不同。《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关于舞蹈起源于健身的说法。前引《荀子?乐论》和《诗?大序》是关于音乐舞蹈起源于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说法。从文献资料、古文字材料和考古资料来说,又有关于舞蹈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说法。据文献记载,汤之时有七年大旱,于是汤就装扮成尸,为民雩而祷雨,老天为之感动,果然下起雨来了。[4]这雩而祷,就是以舞蹈的形式祈求苍天佑助的宗教祭祀形式之一。形成于殷代晚期的周祭制度,共有五种祭祀形式。其中有一种叫翊祭,就是舞羽之祭。
    在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是考古发掘所知最早的有关舞蹈的文物遗存。舞蹈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宗教祭祀有着直接的关系。《周礼?夏官》有“方相氏”之官,是专门负责驱鬼的。其形象是“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实际上是头戴假面具以吓鬼,周代叫皮倛,汉代叫魌头。殷代甲骨文里有一个 字,郭沫若考证就是魌头。[5] 常见与舞蹈有关的汉字有:無、异、鬼、畏等。
    無,是舞字的初文,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就象人手拿舞具在翩翩起舞的形状。后来加舛,造了个舞字。舛是人的双脚之形,表示舞蹈主要是人脚的动作行为。古代有文舞和武舞两种。
    异,甲骨文和金文就象人头戴假面具,作舞蹈之形,其实就是戴字的初文。戴字从异哉省声,是形声字,上古时期戴与异字同音。
    鬼,《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人死为鬼,故鬼字从人。《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又如,甶(fù),《说文》:“鬼头也,象形。”
畏,也象鬼头之形。《说文》:“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甲骨文畏字象人头戴假面具,手拄拐杖的形象。实际上鬼字象人头戴假面具舞蹈的形象,与常人不同,故使人见而生畏。
   
参考文献
[1]《荀子?乐论》。
[2]朱熹:《诗集传序》。
[3]郭沫若:《卜辞通纂》322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
[4]见《荀子?大略》、《荀子?天论》和《说苑?君道》等。
[5]郭沫若:《卜辞通纂》页430—432,科学出版社1983年。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八讲    汉字与古代诗歌、音乐、舞蹈
  
    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已注重诗歌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了。中国最早的文献《尚书?舜典》记载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说上古时期的舜让夔(kuí)担任乐官,负责教子弟学习诗歌音乐,使子弟们学会怎样做人。
    《尚书?益稷》中还记载上古圣王经常用诗歌来抒发志向,和谐君臣关系:“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惰哉!’”君臣互相唱和,多么和谐快乐的场面啊!

一、汉字与古代诗歌
    音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荀子有很精辟的论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1]这是说,音乐舞蹈歌唱是人性之自然流露和表现,是人所不可避免的行为。故《诗?大叙》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关于诗歌、音乐和舞蹈起源的最精当的阐述。南宋朱熹解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2]自从有了人类,就有诗歌、音乐、舞蹈。
    诗歌的初始形式是古歌谣,是人们口头歌唱的,如《击壤歌》。歌辞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又如《卿云歌》:“卿云灿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据说《卿云歌》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国歌。人们随时随事而歌,藉以抒发胸中的感情,如《采薇歌》。《史记》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饿且死,作歌。”歌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经孔子删定后还有305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堪称是世界诗歌史上的奇葩。到了唐代,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涌现出那么多的诗人佳作,可以说中国是诗的王国。

二、汉字与古代音乐
    音乐,是伴随着人的情绪而产生的一种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又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可见中国的音乐其由来已久。有音乐,就必然有乐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是表示乐器名的字。这些字直观而又形象,足以说明古代音乐的发达。如:乐、磬、甬(钟)、铎、壴(鼓)、缶、南殳 、琴、瑟、龠、笙、竽、簧等字。  
乐,根据小篆字形来看,属于弦乐器,是在有装饰物的支架上绷上多根弦,可以弹奏,大约类似于后世的空篌。
    磬,是石制打击乐器,它的形状象木工用的直角木尺,在直角处有一个小孔,拴上绳以便悬挂。据考古挖掘,最早的石磬出土于山西夏县车下沟遗址,是公元前2000年的遗物,约当夏朝时。
    甬象钟有甬可以悬挂,诸如古代马车篷盖边缘和马脖子下悬挂的小铃一样的东西。较早的金属钟是长安普渡村长 墓出土的甬编钟,是西周早期的文物。《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说明那时已经有乐器钟了。编钟最多的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编钟,共有20多件。同墓出土的还有楚王盦章镈。
    铎,形制如大铃,内中有活动的舌,叫铎。有金铎和木铎两种。金铎是军乐器,用来控制军队的进退。木铎是上古时代用于宣传文治教化的乐器。《尚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木铎,金属做的铎体,木头做的铃舌。遒人拿着在路上摇,以聚集人众,宣布新的政令,或征求下民的意见,这是夏朝时的体制。由此可知,早在夏朝时就已有铎这种乐器了。
    壴,是鼓字的初文,中间是鼓体,下是支架 ,上是羽毛之类的装饰。文物中曾出土战国铜鼓,以及汉代画象石中都有这种样式的鼓。[3]《黄帝内经》:“黄帝与蚩尤战,玄牛制夔牛鼓。”说明黄帝时已有牛皮鼓了。

    缶,是陶制的器皿,除了供人使用而外,还可以当作乐器来敲击。《易?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与赵王渑池会,蔺相如使秦王击缶的故事,就是把小酒坛子当作乐器让秦王敲打的。     
    南殳,这是甲骨文里的一个字,左边的南,也象一种乐器之形,其形状与悬挂的钟很相似。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木锤之类的东西敲打。
    琴和瑟,都是弦乐器。甲骨文、金文琴字,就象在木支架上按有琴弦的乐器之形。据说琴是神农氏所发明的;瑟是伏羲氏所作的弦乐器。见“汉字中所见之古代发明家”。
除了打击乐和弦乐器之外,古代很早就有吹奏的管乐器了。例如龠,就像人的口对着有多孔的排管作吹奏之形。后来加竹字头,表明龠本来是用竹子做的。笙,也是一种多管的吹奏乐器。竽,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讲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宣王使乐人吹竽,常常是300人一起吹奏。有一个叫南郭的先生,其实他并不会吹竽,但也混在乐队中充数,以冒领俸禄。齐宣王死后,齐愍王即位,大概他不喜欢集体吹奏,南郭先生的本来面目也就被识破,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此外还有簧,据说是女娲发明的。
    由于音乐起源较早,历经若干年的发展演变,内容不断充实,因此古人还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音乐理论。作为这种理论的结晶是《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又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对人的情操的陶冶作用,《荀子?乐论》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又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不同的乐曲,对人的教育作用不一样。《荀子?乐论》曰:“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音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有一个成语可以得到证实。《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这是说,有夔一个人来负责用音乐来教化人民就足够的了。
    不同的乐器所发出来的音,在古人看来,它们的象征意义也不一样。《乐论》曰:“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筦钥似星辰日月。”还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在古代,对各种声音和韵律也加以总结和整理,有所谓“六律五声八音”之说。见《尚书?益稷》,说明“六律五声八音”之说由来已久。五声,《汉书?律历志》曰:“声者,宫、商、角、征(zhǐ)、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八音,土曰埙(xūn),匏(páo)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纟玄  ,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木兄 。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六律,《汉书?律历志》曰:“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ruì)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yì)。”
    传说上古时期有几种著名的乐曲。《汉书?礼乐志》曰:“昔黄帝作《咸池》,颛顼(zhuān xù)作《六茎》,帝喾(kù)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韶》,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庄子?天下篇》亦曰:“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不过,这些古乐曲,今已不可得而闻其详,仅存其名而已。

三、汉字与古代舞蹈
    关于舞蹈的起源,古代说法颇为不同。《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关于舞蹈起源于健身的说法。前引《荀子?乐论》和《诗?大序》是关于音乐舞蹈起源于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说法。从文献资料、古文字材料和考古资料来说,又有关于舞蹈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说法。据文献记载,汤之时有七年大旱,于是汤就装扮成尸,为民雩而祷雨,老天为之感动,果然下起雨来了。[4]这雩而祷,就是以舞蹈的形式祈求苍天佑助的宗教祭祀形式之一。形成于殷代晚期的周祭制度,共有五种祭祀形式。其中有一种叫翊祭,就是舞羽之祭。
    在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是考古发掘所知最早的有关舞蹈的文物遗存。舞蹈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宗教祭祀有着直接的关系。《周礼?夏官》有“方相氏”之官,是专门负责驱鬼的。其形象是“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实际上是头戴假面具以吓鬼,周代叫皮倛,汉代叫魌头。殷代甲骨文里有一个 字,郭沫若考证就是魌头。[5] 常见与舞蹈有关的汉字有:無、异、鬼、畏等。
    無,是舞字的初文,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就象人手拿舞具在翩翩起舞的形状。后来加舛,造了个舞字。舛是人的双脚之形,表示舞蹈主要是人脚的动作行为。古代有文舞和武舞两种。
    异,甲骨文和金文就象人头戴假面具,作舞蹈之形,其实就是戴字的初文。戴字从异哉省声,是形声字,上古时期戴与异字同音。
    鬼,《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人死为鬼,故鬼字从人。《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又如,甶(fù),《说文》:“鬼头也,象形。”
畏,也象鬼头之形。《说文》:“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甲骨文畏字象人头戴假面具,手拄拐杖的形象。实际上鬼字象人头戴假面具舞蹈的形象,与常人不同,故使人见而生畏。
   
参考文献
[1]《荀子?乐论》。
[2]朱熹:《诗集传序》。
[3]郭沫若:《卜辞通纂》322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
[4]见《荀子?大略》、《荀子?天论》和《说苑?君道》等。
[5]郭沫若:《卜辞通纂》页430—432,科学出版社1983年。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九讲   汉字与古代社会生活

“民以食为天”,所以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最主要的内容。上古时期先民的生活状况,既可以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来了解,还可以通过古汉字来了解。因为古汉字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是活的化石。
一、古汉字与先民的衣着服饰
    冠,《说文》:“絭(juàn)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元,元亦声。冠有法制,故从寸。”冖,是用布把头发覆盖住;元是人头,表示用冖覆盖在人头上;帽子因人而异,尺寸有大小,所以冠字又从寸。古代人成年以后才戴帽子,叫弱冠。《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男子到二十岁,行成人礼,称为弱冠。戴上帽子,约束头发,不使散乱,表明已经成人,寓意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言语,不可散漫随便。同时也意味着可以生育后代了。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1]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人才不断地成熟起来。
    巾,《说文》:“佩巾也。”佩巾又叫帅。《说文》:“帅,佩巾也。”
    带,《说文》:“绅也。男子鞶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佩巾,即披巾。
    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古代的衣专指上衣,下衣则叫常或裳。《说文》:“常(裳),下裙也。”刘熙《释名》:“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 ,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可见古代的衣和裳的确是分上衣和下裙两种的。
    古代的裳和今日的裙子有所不同,几幅布并不缝到底边,还留些缝,以便蹲坐行走。古人在裳的前面加上一幅布,用以遮住中缝,其作用是“自蔽”。这块布叫韠,或叫绂。《说文》:“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韠以象之。天子朱绂,诸侯赤绂,卿大夫绂衡,从巾,象连带之形。”郑玄注:“古者佃渔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古代帝王和大臣穿的龙袍和官服,前面总有一块八寸宽左右的彩布挂着,那就是上古时期的绂。这是古代服饰制度的遗存,现在已很少有人知其来历了。
古代除了朝服、祭服和丧服而外,一般衣服皆有一定的尺寸规矩。《礼记?深衣》:“短毋见肤,长毋被(披)土,续衽钩边,要(腰)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压髀,上毋压肋,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衣服应合身,不露体,同时要便于人的活动。
    古代人穿衣服有贵贱之分。天子穿衮服。衮,《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常,幅一龙,蟠阿上乡(向)。”裘,《说文》:“皮衣也。”《礼记?曲礼上》:“童子不衣裘裳。”《内则》曰:“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这是说,人到长大成人,懂礼貌,有教养以后才能穿裘服,以显示人的身份地位。
    古代鞋子叫履,《说文》:“足所依也。从尸,服履者也。”或叫屦,“履也。”
二、汉字与先民的饮食炊具
    《韩非子?五蠹篇》:“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上古之时,人民少,因而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但所食者,皆为生食,伤害腹胃,所以民多疾病。自从燧人氏发明火以后,人民的饮食习惯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后来,神农氏教民稼穑,遂有五谷稻菽之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从此,中国便有了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生产,先民也就创造了一批与农业相关的文字。例如,
    禾,《说文》:“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时之中,故谓之和。”甲骨文、金文“禾”字就像谷穗之形。甲骨文中已有不少从禾的字,说明中国农业的悠久和发达,如黍,秋,颖,秒,穆,粱、米。
    年,《说文》:“五谷熟也,从禾,千声。”甲骨文年字就像人抱着成熟的禾之形,表示有收成,并不从千声。由于古代一年种植一季,于是就用年字表示一年的时间。
耒,是耕地用的农具。《说文》:“手耕曲木也,从木推耒。古者垂作耒耜以振民也。”金文耒字就像木犁之形,据说是一个叫垂的人发明的。
    臼、午,是加工粮食的工具。《说文》:“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甲骨文午字就象杵(chǔ)之形,两头粗,中间细,即杵字的初文。《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据说上古时雍父发明了舂粮食的杵臼。
甲骨文还有一些表示饮食用的各种炊具字。炊具字,如鼎,《说文》:“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象析木以炊,贞省声。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者,离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离,读魑;魑魅魍魉,古代传说中指山林川泽中的精灵鬼怪。
    鬲,《说文》:“鼎属,实五谷,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鬲或从瓦。”鬲最早是用陶做的,后来才改用铜。鬲的三足中空,可盛水,烧煮时与火的接触面积大,这样热得就快,说明古人早就懂得这种热学原理,并用之于生活实践。
    甗(yǎn),“甑也。”下部象鬲,盛水,供烧煮加热;上部为甑,中有小孔,蒸气穿过箅,以蒸煮食物。甗是融甑、鬲于一体的,是最早的蒸笼。盛食器如,
    簋,《说文》:“黍稷方器也。”簠,黍稷圜器也。这两样都是盛食物的器具。商周时是用铜制的,后来改用竹制,故字从竹。周代用簋根据主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制度:一般是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
    豆,《说文》:“古食肉器也。”豆是木制的盛物礼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醢也。”豆是盛肉汁之器具。
   盛酒器在商代很多,如酉,鬯,爵,此外还有角、觥、觯、卣、尊等饮酒器。古代饮食器和酒器种类之多,说明古代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据史书记载,殷商王朝就是亡在君臣嗜酒成风上。所以,西周王室很重视戒酒。
    古代人的饮食,还有肉类。如祭,《说文》:“祀也,从又持肉置示上。”美,《说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还有鱼、蛋和其它菜蔬等。甲骨文中还有专门表示人用餐过程的字,如即、食、既三个字。
,《说文》:“即,就也,从皀。”皀像器皿中盛满饭食之形,即字像人就食之形。
,食字像人张嘴吃饭之状,因而也指人所吃的饭食。古语曰“民以食为天”,食与民生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汉字里早就有食字。
,《说文》:“既,小食也。从皀旡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既字像人已食之形。人食完之后,扭头准备离去,所以既字引申有已经的意思。
三、汉字与先民的居住条件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享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始学》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这是上古时期先民居住情况的记载。巢居和穴居,因地之宜而居处有所不同。南方炎热多雨,气候潮湿,地势低洼,不宜穴居,故先民构木为巢。至今湖广一带南方人居住的竹楼,是其遗俗。北方气候干燥,地势高爽,宜于穴居野处。至今陕北一带的人居住的窑洞,当是古之遗俗。古汉字里有不少字能真切地反映先民居住的情况。例如,
,《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厂(hǎn)是悬崖峭壁之形,人可居住。人依傍山崖而居,不宜直立,将人头顶上部之山崖稍稍凿空之,以便直立行走,就是广(yǎn)字。所以,从广之字也与人居住的房屋有关。如,
庐,《说文》:“寄也。秋冬去,春夏居。”又如厩,马舍也。庑,堂下周屋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也随之改变,已不再居住在悬崖峭壁底下了。
穴,《说文》:“土室也。”《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覆(本作穴字头),《说文》:“地室也。从穴,复声。”《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覆陶穴。”毛传:“陶其土而覆之,陶其壤而穴之。”郑玄笺:“覆者,覆于土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
宀,《说文》:“交覆深屋也。象形。”先民由穴居野处,渐渐懂得并学会建造房屋,由半地下而移到地面上,于是始有宫室。《吕氏春秋?勿躬篇》:“高元作室”。早期的室,也只不过是些毛草棚之类的建筑。例如,
向,《说文》:“北出牖(yǒu)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向字的本义是朝北的窗户。门《说文》:“闻也,从二户。象形。”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房屋规模大一些的是古代帝王处理公事的地方,叫明堂。
邑,《说文》:“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邑是人居住的地方。上从囗(wéi),下从人,表示囗中居住着人。《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或,《说文》:“邦也,从囗、从戈守一,一,地也。”围,《说文》:“守也,从囗。”国,《说文》:“邦也,从囗,从或。”邦:“国也,从邑,丰声。”《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司马法》曰:“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为野,五百里为都。”
里,《说文》:“居也。从田,从土。”郊外人群所居之处叫里。《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毛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引申之,由这个居民点到那个居民点的距离也叫里,即道里、里程。
四、汉字与古代交通
前,甲骨文写作歬,《说文》:“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上。”人不用腿走就能向前,在古代只有坐船或坐车。故许慎说“从止在舟上”。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夬。”《说文》:“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尚书?益稷》:“[禹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頟,罔水行舟’。”这是说帝尧的儿子丹朱不学好,陆地行舟以取乐,说明帝尧时已有舟了。
车,《说文》:“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完整的车子之形。到了商、周时车子已经用于狩猎和战争。《诗?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是说准备好车马去狩猎。《诗?小雅?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戎车就是战车,周代一车四马三乘七十二步卒。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及其战法,就是从古代戎车及车战发展而来的。古代庶民也可以坐车。《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都,文雅。
古代一般人外出仍是靠两条腿徒步行走。如,行,《说文》:“人之步趋也。”徒,“步行也。”辵(chuò),“乍行乍止也。”迹,“步处也。”另外,甲骨文出、各、止、正等字都从足,表明所表示的意义皆与人足的动作有关。

参考文献
[1] 《论语?为政》。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十讲    汉字中所见之古代发明家





中华民族向以四大发明着称于世。其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伟大发明。正是由于这些发明创造,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色彩斑斓的物质文化和辉煌的精神文化。王充《论衡·对作篇》:“仓颉之书,世以纪事;奚仲之车,世以自载;伯余之衣,以辟寒暑;桀之瓦屋,以辟风雨。”此皆造福于千秋万代者也。


下面我们将上古时期的发明家及其发明成果加以整理,使之昭示天下,人皆尽知。


    1、仓颉造字。《韩非子·五蠹篇》:“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tí 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qì)。”书契,就是文字。传说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文字是他发明创造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文明社会 “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加速度地向前发展。《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2、伏羲画八卦。《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又写作庖牺。伏牺氏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实际上应是远古时期氏族部落的首领。据说八卦是他发明的。


3、庖牺发明瑟。《世本·作篇》:“包牺氏作瑟。瑟,洁也,使人精洁于心,纯一于行也。”《说文》:“瑟,包牺氏所作弦乐也。”《尔雅·释乐》郭璞注:“包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韵)声。”《孝经正义》:“伏羲造琴瑟。”《山海经·海内经》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郭璞注:“《世本·作篇》:伏羲作琴,神农作瑟。”古书记载不完全相同。


4、包牺氏结绳为网。《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gǔ),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佃,又作田,田猎;渔,就是捕鱼。古代的网既可用来田猎,也可用来捕鱼。离,八卦名。这是人类生产工具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


    5、垂发明耒。《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耒耨(nòu锄)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益是八卦名。《说文》:“耒,手耕曲木也。古者垂作耒耜以振民也。”耒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木犁,传说是神农氏时代一个叫垂的人发明的。这就是说,我国的农耕时代,是从神农氏时开始的。我国古代把包牺、神农、黄帝列为三皇,以少昊、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班固曰:“教民耕稼,故号曰神农。”神农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人。《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毒。”汉陆贾《新语·道基篇》曰:“神农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因而神农被民间奉为药王。


6、伯益发明井。《说文》:“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瓮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淮南子·本经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伯益是黄帝时人。《初学记》卷七:“黄帝见百物始穿井。”穿井,就是打井。


7、共鼓、货狄发明舟楫。《易·系辞下》:“刳(kù)木为舟,掞(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奂。”《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浮梁,浮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共鼓、货狄是黄帝之二臣,是舟楫的发明者。甲骨文舟字就像独木舟之形,与文献的记载完全吻合。


8、奚仲造车。《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左传》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今山东滕县南,后迁至邳,春秋后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以为夏车正。’杜:‘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然则非奚仲始造车也。”说明夏禹时车子已很完备,奚仲可能是对车子加以改进的人,因此,夏禹就让他负责舆服之类的事。甲骨文车字就像一辆真实的车子之形,而殷墟遗址车马坑出土的商代战车,与字形完全一样。


9、公输班发明硙。以往我们只知道公输班发明锯,不知道他还发明磨。《说文》:“硙(wèi),磨也,古者公输班作硙。”磨,是加工粮食的一种家庭用具,石制,比起用石臼和杵(chǔ)加工粮食来说,既快质量又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石臼、木杵以及石磨,现在都已成为历史的文物了。


10、昆吾发明匋。《说文》:“匋,瓦器也。古者昆吾作匋。”《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gāo  yáo)作刑,昆吾作陶,夏鲧(鲧gǔn,禹之父)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逸周书·大聚解》:“武王再拜曰:……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晁公武注:“昆吾,古之利冶;朔,月旦朔省之也。”可证昆吾是陶器的发明人。据说“壶”也是昆吾发明的陶器。


11、雍父发明舂杵臼。《说文》:“舂,捣(捣 dǎo)粟也,从廾(双手)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古者雍父初作舂。”《太平御览》卷七六二:“雍父作舂、杵、臼。”宋忠曰:“雍父,黄帝臣也。”《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小过,八卦名。


臼,《说文》:“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段注:“盖黄帝时雍父初作如此。”臼最早掘地而成,杵是用木头制的。后世臼改用石头凿成,杵仍然是用木头做的,在杵的头上装上铁牙状的东西,使锋利和耐磨。这些生活用具现在已很少见到了。


12、少康发明箕帚。曹操《短歌行》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以往我们只知道杜康是酒的发明人,其实他还发明了扫帚。帚,《说文》:“粪也(动词,扫除)。从又(手)持巾扫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


13、仪狄发明酒醪,杜康发明秫酒。《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lào),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酒醪,汁滓酒,即浊酒。秫酒,黍稷(粘米)所造的酒,相当于南方的黄酒。说明早在夏禹时杜康就已发明了酒。对于酒这种甜美的饮料,大禹饮而远之,以免嗜物丧志,商纣因嗜之而亡国,不幸被大禹言中。


14、挥发明弓,夷牟发明矢。《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剡(yǎn),削也。睽,八卦名。《说文》:“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矢,弓弩矢也,从八,象镝栝(dí  tiàn)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段注:“郭景纯注引《世本》曰:‘牟夷作矢,挥作弓。’挥,黄帝臣。”挥和夷牟皆是黄帝臣。《山海经·海内经》:“少暤(hào)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说般是弓矢的发明人。


15、宿沙发明煮盐。《说文》:“盐,碱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宿沙作煮盐。”宋衷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鱼盐之利。”齐国近海,宿沙卫煮盐,这就是因地制宜,以利万民。


16、芒氏发明罗。《说文》:“罗,以丝罟(gǔ)鸟也。古者芒氏初作罗。”《路史后纪》卷一注:“伏羲臣芒氏作罗。”网和罗是一类器物,都是田猎的工具。


17、黄帝发明冕。《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dǎn  冕冠塞耳者)纩(kuàng  绵絮),从冃免声。古者黄帝初作冕。”《通典》:“垂旒(liú  旗帜彩边饰物),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可见古代做官戴的帽子,是从黄帝时开始的。之所以做成“邃延垂瑬紞纩”那种样式,表示做官要正直,言语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目不斜视,耳不听闲言碎语。


18、垂发明锺。《说文》:“锺,乐锺也。秋分之音,物种成。古者垂作锺。”《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锺。”垂是虞舜时人。舜让垂担任掌管百工的官。前面已说到垂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19、毋句氏发明磬。《说文》:“磬,乐石也。象悬虚之形,殳击之也。古者毋句氏作磬。”据说磬是帝舜时毋句(gōu)氏发明的。


20、神农发明琴。《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尔雅·释乐》孔颖达疏:“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zhǐ)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商。”则神农氏不仅发明农业和中药草,而且还发明乐器。


21、随发明笙。《说文》:“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古者随作笙。”随是女娲臣。


22、女娲发明簧。过去有女娲造人的说法,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但她还是乐器的发明人之一。《说文》:“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女娲作簧。”《风俗通义》:“女娲作簧。”宋忠曰:“女娲,黄帝臣也。”:“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宋衷注:“随,女娲氏之臣。”


23、乌胄发明簙。《说文》:“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胄作簙。”簙,后世作博。《文选·博奕论》注:“乌曹作簙。”博,一种游戏,用六根筷子,十二个棋子,这是棋的最早发明。后世赌博就是从这种游戏发展演变而来的。


24、巫咸发明巫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


25、巫彭发明医术。《说文》:“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周礼》有医酒。古者巫彭初作医。”醫和医是两个字。医,《说文》:“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国语》曰:‘兵不解医’。”医是古代的弓套,而“醫”才是以酒治病的专用字。


26、燧人禜子发明禳灾术。《说文》:“禳,磔禳(zhé  ráng),祀除厉殃也。古者燧人禜(yǒng)子所造。”所谓磔,指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的尸体;禳,古代以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


27、祝融发明市场。《世本·作篇》:“祝融作市。”《说文》:“市,买卖所之也。”《周礼》:“五十里有市。”祝融氏是传说中的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火官,后人奉为火神。据说祝融氏死后葬于衡山之阳,故衡山的主峰曰祝融峰。可见祝融氏不仅是市场的开拓人,而且是上古时期管理火的官。


28、帝俊之子发明歌舞。《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29、倕发明规矩准绳。《尸子》:“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30、叔均发明牛耕。《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稷是周人的始祖。


31、隶首发明数。《后汉书·律历志》:“隶首造数。”注:“隶首,黄帝时臣。”


32、其他发明。《吕氏春秋·勿躬篇》:“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xū)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用天干配地支纪日,是我国本土文化特有的。最早只用来纪日,不纪年。最早记载历法的文献是《尚书·尧典》。


由上可见,我国古代远不止四大发明,我们不能忘记祖先的伟大发明和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


[2]《世本·作篇》。


[3]古本《竹书纪年》。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十讲    汉字中所见之古代发明家





中华民族向以四大发明着称于世。其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伟大发明。正是由于这些发明创造,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色彩斑斓的物质文化和辉煌的精神文化。王充《论衡·对作篇》:“仓颉之书,世以纪事;奚仲之车,世以自载;伯余之衣,以辟寒暑;桀之瓦屋,以辟风雨。”此皆造福于千秋万代者也。


下面我们将上古时期的发明家及其发明成果加以整理,使之昭示天下,人皆尽知。


    1、仓颉造字。《韩非子·五蠹篇》:“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tí 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qì)。”书契,就是文字。传说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文字是他发明创造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文明社会 “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加速度地向前发展。《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2、伏羲画八卦。《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又写作庖牺。伏牺氏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实际上应是远古时期氏族部落的首领。据说八卦是他发明的。


3、庖牺发明瑟。《世本·作篇》:“包牺氏作瑟。瑟,洁也,使人精洁于心,纯一于行也。”《说文》:“瑟,包牺氏所作弦乐也。”《尔雅·释乐》郭璞注:“包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韵)声。”《孝经正义》:“伏羲造琴瑟。”《山海经·海内经》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郭璞注:“《世本·作篇》:伏羲作琴,神农作瑟。”古书记载不完全相同。


4、包牺氏结绳为网。《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gǔ),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佃,又作田,田猎;渔,就是捕鱼。古代的网既可用来田猎,也可用来捕鱼。离,八卦名。这是人类生产工具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


    5、垂发明耒。《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耒耨(nòu锄)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益是八卦名。《说文》:“耒,手耕曲木也。古者垂作耒耜以振民也。”耒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木犁,传说是神农氏时代一个叫垂的人发明的。这就是说,我国的农耕时代,是从神农氏时开始的。我国古代把包牺、神农、黄帝列为三皇,以少昊、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班固曰:“教民耕稼,故号曰神农。”神农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人。《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毒。”汉陆贾《新语·道基篇》曰:“神农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因而神农被民间奉为药王。


6、伯益发明井。《说文》:“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瓮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淮南子·本经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伯益是黄帝时人。《初学记》卷七:“黄帝见百物始穿井。”穿井,就是打井。


7、共鼓、货狄发明舟楫。《易·系辞下》:“刳(kù)木为舟,掞(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奂。”《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浮梁,浮梁生番禺,是始为舟。”共鼓、货狄是黄帝之二臣,是舟楫的发明者。甲骨文舟字就像独木舟之形,与文献的记载完全吻合。


8、奚仲造车。《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左传》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今山东滕县南,后迁至邳,春秋后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以为夏车正。’杜:‘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然则非奚仲始造车也。”说明夏禹时车子已很完备,奚仲可能是对车子加以改进的人,因此,夏禹就让他负责舆服之类的事。甲骨文车字就像一辆真实的车子之形,而殷墟遗址车马坑出土的商代战车,与字形完全一样。


9、公输班发明硙。以往我们只知道公输班发明锯,不知道他还发明磨。《说文》:“硙(wèi),磨也,古者公输班作硙。”磨,是加工粮食的一种家庭用具,石制,比起用石臼和杵(chǔ)加工粮食来说,既快质量又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石臼、木杵以及石磨,现在都已成为历史的文物了。


10、昆吾发明匋。《说文》:“匋,瓦器也。古者昆吾作匋。”《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gāo  yáo)作刑,昆吾作陶,夏鲧(鲧gǔn,禹之父)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逸周书·大聚解》:“武王再拜曰:……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晁公武注:“昆吾,古之利冶;朔,月旦朔省之也。”可证昆吾是陶器的发明人。据说“壶”也是昆吾发明的陶器。


11、雍父发明舂杵臼。《说文》:“舂,捣(捣 dǎo)粟也,从廾(双手)持杵临臼上。午,杵省也。古者雍父初作舂。”《太平御览》卷七六二:“雍父作舂、杵、臼。”宋忠曰:“雍父,黄帝臣也。”《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小过,八卦名。


臼,《说文》:“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段注:“盖黄帝时雍父初作如此。”臼最早掘地而成,杵是用木头制的。后世臼改用石头凿成,杵仍然是用木头做的,在杵的头上装上铁牙状的东西,使锋利和耐磨。这些生活用具现在已很少见到了。


12、少康发明箕帚。曹操《短歌行》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以往我们只知道杜康是酒的发明人,其实他还发明了扫帚。帚,《说文》:“粪也(动词,扫除)。从又(手)持巾扫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


13、仪狄发明酒醪,杜康发明秫酒。《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lào),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酒醪,汁滓酒,即浊酒。秫酒,黍稷(粘米)所造的酒,相当于南方的黄酒。说明早在夏禹时杜康就已发明了酒。对于酒这种甜美的饮料,大禹饮而远之,以免嗜物丧志,商纣因嗜之而亡国,不幸被大禹言中。


14、挥发明弓,夷牟发明矢。《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剡(yǎn),削也。睽,八卦名。《说文》:“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矢,弓弩矢也,从八,象镝栝(dí  tiàn)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段注:“郭景纯注引《世本》曰:‘牟夷作矢,挥作弓。’挥,黄帝臣。”挥和夷牟皆是黄帝臣。《山海经·海内经》:“少暤(hào)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说般是弓矢的发明人。


15、宿沙发明煮盐。《说文》:“盐,碱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宿沙作煮盐。”宋衷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鱼盐之利。”齐国近海,宿沙卫煮盐,这就是因地制宜,以利万民。


16、芒氏发明罗。《说文》:“罗,以丝罟(gǔ)鸟也。古者芒氏初作罗。”《路史后纪》卷一注:“伏羲臣芒氏作罗。”网和罗是一类器物,都是田猎的工具。


17、黄帝发明冕。《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dǎn  冕冠塞耳者)纩(kuàng  绵絮),从冃免声。古者黄帝初作冕。”《通典》:“垂旒(liú  旗帜彩边饰物),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可见古代做官戴的帽子,是从黄帝时开始的。之所以做成“邃延垂瑬紞纩”那种样式,表示做官要正直,言语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目不斜视,耳不听闲言碎语。


18、垂发明锺。《说文》:“锺,乐锺也。秋分之音,物种成。古者垂作锺。”《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锺。”垂是虞舜时人。舜让垂担任掌管百工的官。前面已说到垂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19、毋句氏发明磬。《说文》:“磬,乐石也。象悬虚之形,殳击之也。古者毋句氏作磬。”据说磬是帝舜时毋句(gōu)氏发明的。


20、神农发明琴。《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尔雅·释乐》孔颖达疏:“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zhǐ)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商。”则神农氏不仅发明农业和中药草,而且还发明乐器。


21、随发明笙。《说文》:“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古者随作笙。”随是女娲臣。


22、女娲发明簧。过去有女娲造人的说法,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但她还是乐器的发明人之一。《说文》:“簧,笙中簧也,从竹黄声。古者女娲作簧。”《风俗通义》:“女娲作簧。”宋忠曰:“女娲,黄帝臣也。”:“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宋衷注:“随,女娲氏之臣。”


23、乌胄发明簙。《说文》:“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胄作簙。”簙,后世作博。《文选·博奕论》注:“乌曹作簙。”博,一种游戏,用六根筷子,十二个棋子,这是棋的最早发明。后世赌博就是从这种游戏发展演变而来的。


24、巫咸发明巫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


25、巫彭发明医术。《说文》:“医,治病工也。殹,恶姿也。《周礼》有医酒。古者巫彭初作医。”醫和医是两个字。医,《说文》:“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国语》曰:‘兵不解医’。”医是古代的弓套,而“醫”才是以酒治病的专用字。


26、燧人禜子发明禳灾术。《说文》:“禳,磔禳(zhé  ráng),祀除厉殃也。古者燧人禜(yǒng)子所造。”所谓磔,指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的尸体;禳,古代以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


27、祝融发明市场。《世本·作篇》:“祝融作市。”《说文》:“市,买卖所之也。”《周礼》:“五十里有市。”祝融氏是传说中的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火官,后人奉为火神。据说祝融氏死后葬于衡山之阳,故衡山的主峰曰祝融峰。可见祝融氏不仅是市场的开拓人,而且是上古时期管理火的官。


28、帝俊之子发明歌舞。《山海经·海内经》:“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29、倕发明规矩准绳。《尸子》:“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


30、叔均发明牛耕。《山海经·海内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稷是周人的始祖。


31、隶首发明数。《后汉书·律历志》:“隶首造数。”注:“隶首,黄帝时臣。”


32、其他发明。《吕氏春秋·勿躬篇》:“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xū)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用天干配地支纪日,是我国本土文化特有的。最早只用来纪日,不纪年。最早记载历法的文献是《尚书·尧典》。


由上可见,我国古代远不止四大发明,我们不能忘记祖先的伟大发明和巨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