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骨转子间骨折:滑动髋螺钉固定技术

 昵称P2u81 2018-12-18
手术入路

选用平行股骨干的外侧直切口入路显露股骨近端。切口起自股外侧嵴,根据骨折类型向远端延切口(图17.5)。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和脂肪至髂胫束,确切止血(图17.6)。沿皮肤切口方向切开髂胫束,显露股外侧肌肌腹,纵向劈开股外侧肌。但是,这将导致大量出血和不必要的肌肉损伤。笔者更喜欢将股外侧肌从外侧肌间隔分开。找出大的动脉出血点并电凝或结扎以减少出血量非常重要。使用1~2个窄的 Hohmann 牵开器将股外侧肌向前牵拉抬高。没有必要将股外侧肌从股骨广泛地剥离(图17.7)。


图17.5 髋部术前消毒铺单范围显示切口从股骨外侧至远端股嵴


图17.6 切开皮下至髂胫束


图17.7将股外侧肌从肌间隔分离抬起显露股骨干


固定

摸到股外侧嵴,将导向器(通常为130°或135°)置于距股外侧嵴远侧约2.5cm处。通过导向器将导针准确地插入股骨颈和股骨头,它直接应用于与地面平行的股骨外侧皮质。根据之前保存的复位后C臂透视图像,标记股骨近端前倾/后倾的角度大小,调整导向器的角度。最终在前后位及侧位透视监测下,将导针通过外侧皮质插入股骨头中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要求针置入的位置和方向准确无误(图17.8)。


如果导针在股骨头内位置过高,那么切入点应当向远侧移动。如果在侧位片上导针位置太靠前或太靠后,则需要重新定位。 Baumgaertner 等报道导针位置不良时会出现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他定义了尖顶距(TAD)的概念,即在前后位和侧位片上钉尖到股骨头中心顶点距离之和。这些作者表示TAD应小于25mm(图17.9)


A


B

图17.8 通过导向器将导针从外侧皮质插入。导针的位置在前后位片(A)和侧位片(B)上都位于中间


图17.9 尖顶距模式图


透视下确认导针位置良好后,用测深尺测量导针插入长度(图17.10)。装入合适的空心三联导钻,为股骨近端插入加压髋螺钉做准备(图17.11A)。三联导钻的直径分别为:①拉力螺钉的内径;②接骨板圆桶( plate barrel);③股骨皮质开槽的直径,它使接骨板与股骨更好地帖服(图17.11B)。在骨质好的患者中,可取的做法是在插入加压螺钉前先攻丝。在骨质不好的患者中,这一步通常不需要。攻丝后,将拉力螺钉通过套筒置入导针插入之前的深度(图17.12)。这一步应当在透视下进行,确保导针没有穿出股骨头。螺钉置入后即插入侧板。侧板的长度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的稳定性和骨质。大多数医生使用带有2~4个螺孔的侧方接骨板。


图17.10 通过导针间接测量拉力螺钉的长度


A


B

图17.11 三联导钻(A)用于准备股骨近端植入拉力螺钉。(B)钻的深度通过透视来监测


图17.12 通过导针植入拉力螺钉(A)。充分植入拉力螺钉(B)


如果使用“钥匙”系统,最终拧紧拉力螺钉的方向需要平行或垂直于股骨干,以适应侧方接骨板的应用。侧方接骨板通过导针连接在拉力螺钉上并且可以滑动,逐渐推动侧方接骨板使其沿着股骨干紧紧压入股骨颈(图17.13 A,B)。侧方接骨板通过4.5mm双皮质螺钉固定在股骨上(图17.14),然后移去导针。为了增加骨折部位的加压力,可以从接骨板套筒内拉力螺钉的中心孔中置入螺钉。笔者很少这样使用螺钉,更喜欢通过在骨折治疗床上对患肢减少牵引使骨折部位压紧。最后,在手术室内使用 C 臂获得手术部位前后位及侧位片,确保骨折复位及内植物位置良好(图17.15)。


A


B

图17.13 通过拉力螺钉插入侧板使其位于适当的锁定位置(A)。X线片证实侧板贴合良好(B)


图17.14 拧入接骨板固定螺钉使接骨板贴合良好


A


B

图17.15 最终的X线片显示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植物位置。A.前后位片。B.侧位片


伤口充分冲洗后逐层缝合并留置引流管。将股外侧肌置于内植物上恢复原解剖位置。使用结实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髂胫束(图17.16)。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皮下组织,使用尼龙缝线缝合皮肤,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图17.17)。


图17.16 冲洗伤口后,从髂胫束开始逐层缝合


图17.17 粘贴敷料前缝合皮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