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祀要虔诚——《论语》学习51-52

 背后国文 2018-12-18

 八佾篇第三·一一(5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钱穆译有人问:关于禘祭之礼的说法。先生说:“我不知呀!若有能知禘礼说法的人,他对整个天下,正像摆在这里呀!”先生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杨伯峻译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治理天下,会好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罢!”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傅佩荣译】有人请教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这种理论的人若要治理天下,就好像看着这里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

杨先生的翻译很通俗了,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要挖掘一下。

上篇讲孔子对已经违背了仁的禘礼深恶痛绝,现在有人问他,他只能说他不知道,因为禘礼的说法和当前的做法大相径庭了,所以他迷惑不知。同时,他很痛心感叹,说如果有知道的人来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这里“示诸斯乎”中的“示”有两种解释,一种为视,另一种解释为置,都通。意思是说,现在没有人知道禘祭之礼,但是如果有人知道的话,那么这个人对于治理天下,就是很简单的事了。可见孔子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多么的失望,他一直主张以礼治天下,然而事与愿违。

《论语》的篇章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很深刻,尤其很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他们对话的场景,仿佛看到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他们心理的活动。看得多了,他们的性格也跃然纸上了。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孔子郁闷而无奈的一刻,可能脸上还挂着狡黠的笑。

 

八佾篇第三·十二(5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钱穆译先生在祭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说:“我若不亲身临祭,便只如不祭。”

杨伯峻译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傅佩荣译】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真的临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临在,孔子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

看三个译文,前二个意思基本相同,最后傅教授把最后一句翻译成:“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与前面二个意思就有很大的不同了。他翻译的依据第一是断句的不同,他把句子断句成:“吾不与,祭如不祭。”第二,他把“与”解释为赞成,而不是钱、杨二位先生解释的“参与”。到底谁对谁错,我们不讨论。

前二句应为并列句,前一句是祭祖先,后一句是祭天地之神。不知为什么前一句没有明确而后一句特别明确了宾语。

我们先按傅教授的翻译内容来展开讨论,他是讲祭祀的态度,实则是讲礼是仁的表现,如果没有真诚心意,还不如无礼。

我们自己常常有体会,在参加某些仪式活动中,有时很没耐心,总想着早点收场;有时心不在焉,根本没有虔诚之心,甚至有的时候还抱有轻蔑、嘲弄的想法,虽然表面在礼,但完全置礼的本质于不顾了。

我们都不是圣人,也还没成为君子,但如果我们立志要成为君子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要认真对待礼,并且内心要特别地真诚。

我们再来看看按钱、杨二位先生的解释,钱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便不如不祭。整句话连续起来也通,强调的是祭祀时本人一定要亲自参加,不参加便不如不祭;杨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的话,是不能请别人代理的,虽然强调的也是一定要本人亲自参加,但是“祭如不祭”好像与“不请别人代理”没有字面上的联系。二位先生的解释在现实意义上是要求人们在遇到祭祀这样重大活动,本人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不能参加亲自参加就没有祭祀的必要。因为礼不是形式,而是人真诚心意的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