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习11-12

 背后国文 2018-12-18

 学而篇第一·一一(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钱穆译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三位译文基本相同,但这里提到的“孝”是因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好像与我们理解的“孝”有些不一样。

在《礼·祭统》中,“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是说孝的三个方面,一是指父母在世的时候要照顾赡养,二是他们过世时要依礼服丧,三是服丧期满后要按时祭祀。这才是我们理解的孝,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我想可能他指的主体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指在位的政治领袖,因为古代的王位、爵位都是世袭制,他们在父辈过世后要重守他们的政治思想,不改变他们生时的政治主张。这样称作孝是合理的,当然作为普通人来讲,不改父辈的传承之道,恪守家训,也并不是不能称为孝。从《孝经》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社会的变革期,权力交替期,人们往往急功冒进推翻一切,造成的恶果是无所适从,无所敬畏,这种情况我们有过许多惨痛的教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的变革势在必行,那些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摒弃,但这些改革应该是有条件的扬弃,合常道,合礼仪,循序渐进,日趋完善。

《孝经》是孔子身后有人整理出的,它明确了孝的定义、内容,开篇第一,有孔子和曾参的对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内容很多,也有很多的规范,但说到底,孝就是修行德养的一个方面。

几千年下来,我们的孝道保存得很好,孝作为礼俗依然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也起着很好的社会作用。但社会屡有不孝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心中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孝道可以肆无忌惮地践踏,最后连法律都敢藐视和挑战了。这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不断玷污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不禁让人担忧。

 

学而篇第一·一二(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钱穆译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杨伯峻译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傅佩荣译】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殷商王朝灭亡后,周公开始修订典章、建立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礼来维持秩序,这时候礼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社会才得以安宁和繁荣。有若说,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但也不要为和而和,要时刻遵循礼的节制,这样才能行的通。

和是和谐,是恰到好处。礼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就是要求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力争做到和谐为美。礼的推广是为社会服务的,它是希望人民能按礼的规范来行事,如果能做到和,那就更难能可贵了。并不是以礼来强加约束,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今天,我们面临法律和道德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种约束之下,我们规范做人、规范做事,社会安宁和谐。但往往还是免不了有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之上的事情发生,牢狱里关押的是触犯法律的罪人,社会上谴责的是违背道德标准的罪人,作为芸芸众生的普通一员,你是不是希望这样的罪人越来越少?是不是希望自己的为人处事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论语》每一篇章给我提供了学习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该积极学习和努力追求呢?

【再读补漏】本章的重点是讲“礼之用和为贵”,即礼的运用要以达到和谐最为可贵,但开始礼制的建立,目的是建秩序,维护等级差别。

《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孔颖达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礼主敬,乐主和,敬在外,和在内,外在的敬要达到内在的和,内在的和还要外在的敬,二者相辅相成。其实乐的运用才是和的开始,乐是礼的辅从,只有通过礼来达到和那才最是可贵。如果强立一礼,但最终达不到和,这样的礼怎么能施行?所以礼真正的作用不是给人强加约束,而是通过礼的运用来达到和的状态。

儒家的理想是想通过礼的运用象先王一样揖让而得天下治,他们对礼特别推崇,特别遵从,就是希望国家有一个和谐的局面。这样上位者有德,老百姓才能受惠。同时通过礼的节制,不是专一的为和而和,事情才行得通。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正是礼还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父子亲、兄弟和,人们各安其分,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