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思考及用方思路

 大富豪654 2018-12-19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辨析思考及用方思路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个临床常用的好方,也是一个神奇的经方,用好了,疗效不可思议。但不少中医对此方不太会用或弃之不用,之所以不用,缘于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认识不清,因而也这个方子的辨证用法难以把握。

        《伤寒论》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花粉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炙甘草(炙)二两。”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证候复杂,寒热错杂,多经病证候互含和共存,表里互见,各症状之间呈现交错和移行状态,难以分辨。不细读原文,没有对有关条文互参并深层次地理解和思考,还真是难用这个方子。

现在谈一点个人对该方证的思考,希望对大家理解这个方证及应用这个方子有所启发。

                                                                       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义

        《伤寒论》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炙甘草(炙)二两。”

        伤寒五六日,汗后又下,此属误治,误治后表邪未解,邪又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及阳明、太阴之里,证候多端,寒热错杂,属厥阴病。

        “头汗出”(表证未解可见头汗出),条文云:“此为未解也”,方中有桂枝辛温宣散解表,还/或应有头痛、发热、恶风等症。皆为为表邪(太阳中风证)未解见证。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为少阳病见证。口渴,心烦,头汗出(传里之阳明邪热熏蒸上焦阳位亦可见头汗出),为阳明病见证。

        “渴”,原因有二:一是下后津伤而口渴;二是饮停中焦,中焦之阳不能化气生津,津液不能上乘而口渴。小便不利,原因有三:一是下后伤津而不利;二是水饮内停,三焦气机不畅,气化失常而不利;三是表邪未解,里不通透而不利。

        “胸胁满微结”,因下法伤里,太阴虚寒水饮与少阳、阳明邪热互结于胸胁,此互结阻滞较轻,远不似结胸之甚,故称“微结”,此寒热错杂互结,有“痞”结之意。“痞”者,水热互结阻滞不通也,痞证病机,为太阴虚寒水饮与阳明等热邪互结,寒热错杂,阴阳不交,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方中干姜牡蛎温中逐饮,散结除痞。

                                                                        如何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

        理解这个方,首先要重点参看和思考《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证,着重理解柴胡四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其或然症“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以及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还要理解少阳中风证的病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还要明白厥阴中风证的概念,如第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六经皆有中风。厥阴承阴交阳,厥阴中风证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即厥阴病本证偏于表层的一些症状,既有少阳太阳中风的部分症状,也涵有三阴中风的些许症状。这也是所谓的“外证”,如阳明外证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小柴胡汤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的衍生方,这可以从《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的加减法看出来:“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我曾作过一首诗:“千古杂病数少阳,个中证机须思量。执简驭繁半表里,柴胡活用疗效彰”,说明少阳病,临证多见,证候复杂,表里皆涵,治之以和,乃千古第一杂病。厥阴病亦是如此,厥阴病为半表半里阴证,已经牵涉到阴阳气血津液失衡,证候更趋复杂。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如何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证候寒热错杂,属于厥阴病——厥阴中风证。方证病机为阴阳不和,寒热不调,三焦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胃虚而寒热互结,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柴胡桂枝干姜汤全方有调和阴阳,调和表里寒热,通利三焦,降逆除满等多重功效。

        如何把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辨证呢?

        辨证要点有五个层次:

        一是少阳中风柴胡证的部分主症,如胸胁满,心下满,往来寒热,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耳鸣,不欲食。

        二是有中风证(六经皆有中风)的恶风、微恶寒发热或无热,汗出,手足不温或四肢厥冷,或鼻塞流涕,头痛,咽痛,身痛,肢节烦痛。

        三是有太阴虚寒水饮之腹满,食不下,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头晕,心悸。

        四是有阳明口渴,但头汗出,大便微干。

        五是有太阴虚寒水饮与少阳、阳明水热互结的胸胁或心下满微结。

        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具备,辨证关键着眼于上述少阳、太阴、阳明、太阳证的部分证候夹杂互见。

                                                                         我的用方体会

        我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几点体会:

        一是辨证准确,只有半表半里寒热错杂偏于阴证的病证,才能据证应用此方,其它一概慎用。

        二是要注意方药配比,尽可能遵守原方比例,疗效更好。用经方必须注意经方方药的准确配比或大致配比,这个我一直在实践,临床疗效也好。

        三是在本方证范围内尽可能应用原方,尽量用纯经方原方,不随便合方或少合方,不随便加药,或最多据药症加1~2味药。因为这个方证涵盖三阴三阳多经症状,范围较广,不必要的加药或合方无异于画蛇添足,会打乱原方格局而影响疗效。

        四是方中牡蛎一味注明是“熬”,这个“熬”,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煎煮,而是“煅”的意思。《说文·火部》云:“熬,干煎也”,在古代指用火焙干。生、煅牡蛎药性稍有不同。一般我在治疗伤寒寒热、惊恐、心悸、失眠、眩晕、高血压病、肿瘤等证时常用生牡蛎,或再加生龙骨。而在治疗泄泻、胃酸过多、自汗、盗汗、尿频、带下等证时,用煅牡蛎。或据证生、煅同用,疗效也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