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罗生门》罗生门背后的抉择是对人性的考验

 昵称25382711 2018-12-20

文:双木林兮

芥川龙之介被誉为日本短篇小说的“鬼才”作家,看过了他的《罗生门》后,我便从此记住了一个诡异的故事,还有一个艰难的抉择。《罗生门》这个短篇所写的内容有些特别,他是作者芥川龙之介取材于日本的历史古书《今昔物语》而写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家丁,罗生门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也不复杂,说这个家丁被主人辞退后无路可走,他来到罗生门下躲雨,正为不知何时才终止的雨而犯愁。

罗生门本是日本东京的城南大门,但由于经济萧条,整座城市缺少生气,这座日久破落的城门也被人遗忘,缺乏修缮的城门逐渐成为了人们扔掷垃圾和废物,甚至堆砌死尸的地方,罗生门没有了昔日城门应有的繁荣,渐渐生出破败,荒凉和阴森恐怖的气氛来。风雨之夜,这个家丁孤零零地在罗生门前饱受凄风冷雨和饥肠辘辘的折磨,在百无聊赖之时,他向通往门楼的朱漆楼梯望了一眼,结果那朱漆楼梯背后的黑暗和阴森吸引了他,他迈向了那道门楼,在堆满死尸的废墟里,他发现了阴森与黑暗中的那点亮光,以及那个满头白发的偷窃死人头发的小老太。

家丁原本想对这个妇人进行一番惩戒,出于对盗贼的愤怒,他甚至拔出了随身携带的钢刀,他对老妇人连死者都不放过的盗窃表示出一种本能的义愤之心,他呵斥老妇人停止这个营生,老妇人不答应,他们为此展开了搏斗,但显然老妇人不是他这个晚辈的对手,老妇人敗下阵来。面对家丁的呵斥与审问,老妇人道出了扯掉女尸全部头发的初衷。原来,她不是变态,不是缺德,而是被逼无奈,因为死尸的头发扯下来便可做成假发去变卖,去充饥!若果生活不是如此艰难,忍饥挨饿不是那般难受,她也不至于出此下下之策,毕竟冒着凄风冷雨,一个人在阴森恐怖的堆尸场干着这种活是一件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

小说写到这,其实有很多种结局的可能。比如,家丁听完老妇人的告白,内心的义愤一扫而光,他对老妇人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切同情!他松开了手中的钢刀,放走了可怜的老人。这样的结局表达的便是对苦难的哭诉,对苦难下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草民的深切同情,是一曲悲歌,是悲悯情怀的呼吁。但芥川龙之介没有选择这样的结局。

还可以这样结局,比如,家丁听完了老妇人的告白,他压抑住了自己内心的悲痛,不仅放开了老妇人,还投入到扯死尸头发的队伍中去了。甚至他还灵机一动,想到了可以从死尸身上挖掘其他的财富,他和老妇人携手并肩,把这样一个一个人的偷偷摸摸的行为变成了两个人志同道合的壮举。这样的结局将是对苦难生活的强烈讽刺,同时也表现了底层人民面对苦难时的互助和智慧。但是,芥川龙之介依然没有如此选择。

小说的结局是这样的:当家丁听完了老妇人道出的实情后,他的内心顷刻间发生了变化,一道选择题赤裸裸地跑了出来,是要挨饿还是要做强盗?老妇人毫无疑问是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做个强盗便能暂时度过举步维艰的艰难岁月。家丁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也要当个强盗,只是令人惊愕的是,这个一分钟之前还在为死尸打抱不平的正义的化身,一分钟之后就立刻变脸,当他决意要做个强盗时,他的转变是如此彻底,如此充满了机智和老练,因为他不并没有选择和老妇人一样,去对死者下手,也许由头发到物质的变现需要耐心和等待,家丁一刻一秒也等不下去了,他要做个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强盗——他揪住了小老太的衣领,狠巴巴地说道“这么说来,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会怪我吧?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抢走了老妇人的衣服后,家丁扬长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罗生门里一个孤独的,赤裸的可怜的老妇人。

作者芥川这样处理的结局,显示了一个作家内心对人性的思考与态度。显然这样的结局给读者一个意料不到的冲击,像当头棒喝,给人以重拳!当家丁在罗生门前因饥贫而走投无路时,他的脑海中的确冒出过做强盗的念头,但那时的他还在纠结与犹豫。小老太诡异的行为无疑催生了他内心的邪恶,像遇见了一个人性易善扬恶的导师,家丁眼中的小老太是个卑劣生存的智者,是个恶的诱导者,是个作恶的启蒙师。在不道德与现实的压迫面前,家丁扔掉了最后一层人性的遮羞布,将之前的犹豫不决彻底抛弃。

他非此即彼的抉择和干脆利落的行动,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人性的考量与反思。还有什么比扯掉死者头发去变现来得更卑鄙无耻的呢?当我们和家丁一样充满义愤时,作者突然转头告诉我们,还真有。没有最卑鄙,只有更卑鄙。家丁就是这样的,他当起强盗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死者被扯掉头发,退一万步讲,死者已已,毫无知觉,这充其量是人道上的缺德行径。但是,家丁对眼前的活人进行剥光衣服的抢劫,却是实实在在的鞭笞与折磨,是完全没有人性的卑劣行径。所以,只有更卑鄙,更无耻,而这个背后便是人性之本恶。

除此之外,荒芜的罗生门,阴郁的背景,暗淡的色调,风雨凄迷的夜晚,和鬼魅般闪动的灯火,构成了小说的自然环境,而日本萧条的经济,死寂的社会,寥落的街道则是小说的社会环境。整篇小说沉浸在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抑郁之中,没有一点亮色,自始至终都被暗无天日的黑色所笼罩,也难怪后来黑泽明导演的那部以芥川另一篇小说《竹林中》为题材的电影最终要以“罗生门”来命名,简直就是太匹配了。

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常令人倍感压抑与绝望,这种对人性之恶的揭示犹如一面巫婆手中的魔镜,照出了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黑暗。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残酷?后来读他的经历,才看出一些端倪。这个鬼才作家的个人成长之路充满了各种异数,生母发疯,“疯子的儿子”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后来为人养子,虽然养父母待他不薄,但寄人篱下的感觉贯彻终身,养成了他压抑的个性。正如他在给挚友的遗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养父家,从未说过任性的话,做过任性的事(与其说是没说过,没做过,不如说是没法说,没法做更合适)”。可见其一生内心的抑郁如影随形,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累,读来令人心痛。

或许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眼光,对人性犀利的透视是芥川龙之介的强项。透过这篇简短的小说,我们不禁拷问,罗生门背后的抉择,到底是一个家丁的孤独的选择,还是会成为无数追随者的膜拜之选?家丁成了小老太的效仿者,俨然第二代强盗,那将来呢?小说结尾说“家丁的下落,无人知晓”,这究竟是一种强盗终结者的希望?还是拥趸的暗流涌动?或许只有读者的内省才能给出答案。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