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缝补岁月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2-21

改革开放40年· “我(家)的岁月故事”征文作品

作品编号:017


  去老宅,在偏房的墙角看到了那台缝纫机,伸手撤去上面的遮布,上轮、针杆、大针板都锈迹斑斑。机头上,一个人长着翅膀向上飞起的图案还很清晰。图案告诉我,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牌产品——飞人牌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是1961年买的。母亲说,那年大旱,村里有一户王姓人家,被生活所迫,变卖家产后,携家带口下关东,去了黑龙江,父亲从这个王姓人手中买回了这台缝纫机。有了这台缝纫机,再加上母亲的手艺,小时候尽管我们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却感到温馨和自豪。



  那时,生活困难。每到春秋换季的时候,母亲先把我的衣服找出了,看看小没小,破损没破损。破损的缝补后继续穿,衣服小了,实在不能穿了,就筹划着给我做一件新衣。母亲把我穿着小的,破损的衣服,缝缝补补后,给大弟弟穿。大弟弟不能穿的衣服给二弟穿。三个妹妹的衣服,也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往下传着穿。一件衣服,最后是补丁摞补丁,实在不能穿了,母亲就用来打袼褙,做鞋。


  记得母亲有个包裹,白色的,里面包着积攒的各种颜色的边角布料。这些边角布料,都是些旧布料,形状上有长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等等。给妹妹们缝补衣服时,母亲根据衣服的颜色,破损的位置,找出与之搭配的布料,裁剪出不同的缝补图案,或是一枚树叶,或是一弯半月,或是一个苹果的形状。缝补后,虽是旧衣服却也好看,妹妹们都喜欢,穿出去,很小朋友们羡慕不已。


  在缝补大人的衣服时,母亲则是以预防性缝补为主。裤子的两个膝盖、臀部,上衣两个肩部和两个肘部,是易磨损坏的部位,发现将要磨坏时,母亲就在包裹里找一块大小合适的旧布,垫在里面,用缝纫机一圈一圈地扎,臀部扎成两个椭圆形,膝盖和上衣的肩、肘扎成长方形,密密实实,异常坚固耐磨。


  那时,过年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进腊月,母亲就着手准备我们的过年衣服。母亲先是找出旧衣服,挑挑选选,把特别旧的衣服拆洗后,买点染料,重新煮染一下,变换一下颜色,色泽变得鲜艳。把被晒腿了色的衣服拆洗后,里面调换一下。母亲脚踏缝纫机,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改造,就是我们过年的新衣服。过年那天穿上,蹦蹦跳跳,欢欢喜喜。


  在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不一定能穿到九年,但一定是穿到不能穿为止。所以,我家的这台缝纫机,承载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巨重任,很少用它做新衣服,而是在竭尽全力地延长着每件衣服的穿着寿命。


  母亲坐在缝纫机旁,除了缝补自己家的衣服,还缝补左邻右舍送来的破损衣服。我们这个小村庄二十几户人家,就这一台缝纫机,前来找母亲缝补衣服的人很多。母亲接过邻居送来要缝补的衣物,总是说,有需要缝补的就拿过来,比你用手缝补还快还好。到腊月,活更多,更忙。母亲先把邻居的衣物缝补完后,才缝补自己家的,要忙到腊月二七八。


  后来,在母亲的指导下,大妹妹也学会了使用缝纫机,缝缝补补,做些零活。母亲有了帮手,负担轻了些。而那台缝纫机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就像是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每天都默默地转个不停,很少有歇息的时候。坏了修,修了坏,这台缝纫机不知修过多少次,也不知换过了多少个零部件。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年,按照当时“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政策,家家户户都有很多余粮。卖粮后,手中有了钱,父亲和母亲在集市上转了半天,买布料,过年全家每人都做了一身新衣服。


  那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母亲在缝纫机上做新衣的那两天,妹妹们整天围着缝纫机转。过年那几天,吃饭时怕把新衣服弄脏,妹妹们都把衣服脱下来,吃完饭出去玩时在穿上。从那时起,这台缝纫机渐渐地告别缝补时代,进入缝制新衣服的新时代。


  第三年,大妹妹在镇上租了间房,开办了第一家私营裁缝店(原有一家集体的),生意十分红火。后来,一家、两家、三家……两三年时间,小镇有了六家裁缝店,做制服、学生服、中山装……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人们买来布料,来到裁缝店,量体裁衣,到期来取。站在街路上,人来人往,很难见到有穿补丁衣服的。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乡亲们建起了保护地大棚,种反季节蔬菜,发展养殖业,年轻人外出打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种地给补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富起来的乡亲们,开始买成衣穿了。小镇出现了服装商场,服装门市。大妹妹也关了裁缝店,做起了服装生意。春夏秋冬各季服装,男女老幼的服装,各式各样的服装,无所不有,啥价位的都有,任你挑选。


  现在,过个一年半载,妻子就要清理一下衣服,把那些不想要的衣服挑选出来,放进洗衣机,重新清洗一遍,整整齐齐地叠好,送到一个旧衣物回收处,有关人士把这些衣物,送到需要的地方,送到需要者的手中。


  这些衣服多是八成新的,有的还是崭新的,没穿过几次。看着挑选出的这些衣服,我就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往回拿几件,妻子就伸手抢回去,并说,都没人穿了,留着占地方,送走。的确,这些衣服都是好几年没穿的衣服了,留着也没地方放。但想起小时候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我心里还是有几分不舍。


  而那台给我们温暖的飞人牌缝纫机,也早就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