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雞(鸡)- 张旭 怀素王铎】

 MAY的学习簿 2018-12-23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357- 雞(鸡)- 张旭怀素王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56

  

  

  

  楷书

  楷书

  行书

  行书

  草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357- 雞(鸡)- 张旭怀素王铎】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357

每日一題

    書法不論新舊,只論水平高低。王羲之對書法的貢獻最大。書法可以有不同面目。如張旭、懷素和王鐸。癲張醉素。顏真卿比懷素大16嵗,卒于同一年。據說顏真卿繼承了張旭的楷書,懷素繼承了張旭的草書。蘇東坡説懷素的字極不佳。王鐸也看不起懷素的書法。但是顏真卿肯定後者。米芾的草書“書亂二王”。王獻之的《中秋帖》據說爲米芾所寫。王鐸評價懷素:書未宗晉,終入野道。明代趙崡《石墨鎸華》:“(評論張旭書)牛鬼蛇神,雖云奇怪,然不堪大令(王獻之)一嗤。”張旭的舅舅陸言遠學習二王。王羲之是書聖,但不必壟斷書壇。吳玉如評論王鐸:覺斯筆力,今人不可夢見。王鐸不滿他人認為其字像張旭、懷素。

每日一字

   学写鷄字。田老师主张,右边的鳥可以写成三个点, 一点两代。借鑒歐陽詢寫馬字旁時,寫成三個點。鷄字的右边可以写成隹字。 鷄字的行书右边可以写成隹字。草书的鷄的右边就可以写成鳥字的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雞,知時畜也。从隹,奚聲。 —— 《説文》

鸡,对天亮敏感知时的家禽。字形采用“隹”作边旁,“奚”是声旁。     —— 《象形字典》

雞,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 《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鸡,是一种家禽。甲骨文、金文的鸡,是一个象形字,像一只头、冠、嘴、眼、身、翅、尾、足俱全的鸡的形状;小篆以后,鸡字变成为一个从隹奚声的形声字;简化的鸡字从又从鸟,则离其原来的形象越来越远了。
   鸡肋:鸡的肋骨,吃起来肉不多,但扔了又可惜,比喻那些乏味又不忍舍弃之物。
   鸡口牛后: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
   鸡犬升天:相传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丹药散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后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另: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公鸡形。籀文改为从鸟奚声。篆文改为从隹奚声,成了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鷄与雞。如今简化用符号代替声旁写作鸡。

   【本义】《说文·隹部》:“雞,知时畜也。从隹,奚声。”本义为鸡这种家禽。

   【演变】鸡,本义指①鸡这种家禽:风雨凄凄,~鸣喈喈。也指②鸡叫声:空中闻天~;闻~起舞。


   【组字】鸡,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鸟部。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jī 雞,形声,从隹,奚声,本义为鸟名,通常指家鸡。又作“鷄”,意符改为鳥。《异体字表》以“雞”为异体字。清代俗字、《手头字》、《简体字表》用符号又代替“鷄”的音符,《简化字表》据此进一步把意符类推简化,作“鸡”。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一)本义即家禽鸡。字形原为从隹,奚声。或从鳥奚声。简化字作鸡。

   ○《说文·四十·隹部》:雞,知时畜也。从隹,奚声。鷄籀文从鳥。○《汉书· 五行志》说,鸡者小畜,主司时起居人。○张舜徽说,鸡在家,故言畜。○罗振玉说,甲骨文中鸡字象鸡形,高冠修尾。或增奚声,然其他半仍是鸡形,非鸟字也。

 
资料主要来源:
   翟惠林《基础汉字形音义说解》(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这是“鸡声茅店月”的“鸡”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个“奚”字,仅表示这个字的读音(“鸡”与“奚”读音相近);而右边的“鸟”字则是表意的部分,说明“鸡”是鸟类。由此可见,“鸡”是个左声(奚)右形(鸟)的形声字。金文②很像一只头朝左的大公鸡的形状,表示读音部分的“奚”字省掉了。小篆③则类似于甲骨文的形体,左边还是个“奚”字,右边则把“鸟”换成了“隹”(上古时“鸟”与“隹”同义)。楷书④的形体与小篆相同,也是从“隹”、“奚”声的形声字。可是后来到了简化字⑤就大不相同了,把“隹”字又还原为甲骨文的“鸟”字,并且把左边的“奚”字换成了简化符号“又”,这就成了新简化字“鸡”了。

  请注意:“又”为什么称为简化符号呢?因为它能代表“難”,“聶”,“轟”,“樹”,“鳳”等字中被简化的部分,写成“难”、“聂”、“轰”、“树”、“凤”等。
——(左民安《细说汉字》)


从野鸡到家鸡——“鸡”字趣释

  甲骨文的鸡为“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左边为“奚”,这里有用绳子系住或套住的意思。其实“奚”也表“鸡”字的读音。右边为“鸟”,表示鸡属鸟类。“鸡”字由“鸟”加上“奚”构成。其意思是用绳子套住鸟来进行驯养,是形声兼会意字。古代的“鸡”为什么会是鸟类呢?甲骨文的“鸡”从鸟,正反映了鸡是从野生的鸟类而演变成家鸡的。

  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我们民族就已经有人将捕猎的活野鸡用绳子捆住脖子驯养,因为野鸡在山林中能飞行相当远的距离,只有用绳子拴住它,进行饲养,才慢慢使它成为不会飞的家禽,即今天的鸡。

  “鸡”字在金文中是一只大公鸡的形象。小篆的“鸡”则与繁体“雞”结构完全一样,与甲骨文相比,只不过是“鸟”变成了“隹”(zhuī),“隹”也是指鸟。《说文解字·隹部》:“雞,知时畜也。从隹,奚声。”所谓“知时畜”,是说鸡是一种能够按时鸣叫报时的家禽。如《诗·卫风·君子于役》:“曷至哉?鸡栖于时。”其意思是(出征在外的人)什么时候才回家?现在又是鸡进巢的时候。

  历史上有一则关于鸡的起源的动人传说。相传古时候在太行山下的李家庄有个奚员外,老俩口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娶了个美丽贤惠的媳妇,又生了一个胖小子。女儿年仅10岁,也生得聪明好看,但是被父母娇生惯养,从小养成贪吃懒做、任性骄横的坏习惯,常常和母亲一起欺侮嫂子。

  有一次,女儿自己偷吃了亲友送给奚员外的鲜桃,在母亲面前却谎说是嫂嫂偷吃的,唆使她的母亲责骂媳妇,气得她嫂子受屈大哭,只好发誓说:“我要是偷吃了鲜桃,就马上死去。”女儿见嫂子发了誓,也说:“要是我偷吃了鲜桃,我就不是人。”女儿发誓后,突然向后倒去,她母亲赶紧去扶,不料抓住的只是女儿的衣服,人不见了。母亲将衣服抖了抖,却抖出个圆不圆,长不长的蛋来。看见女儿变成这个样子,奚员外老俩口伤心极了。此后奚太太把那个蛋装在贴身上衣的口袋里,日夜不离身。20天过去了,突然蛋里钻出个像鸟的东西,还能跑能吃。员外见这小东西像鸟,自己又姓奚,“奚”加“鸟”不就是“鷄”(鸡)吗?所以,就将它定名为“鸡”了。

  侗族同胞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鸡的故事。远古时候,公鸡没有鸡冠,却有一对威武的角。据说那时天地间魔鬼很多,弄得人们不得安宁。东海龙王想为民除害,但那时龙王还没有角,难以斗过魔鬼,公鸡得知后,便慷慨地将自己的角借给龙王,老龙王终于征服了魔鬼。这时,龙王却不愿意把角还给公鸡,于是躲到东海里去了。

  从此,公鸡很伤心,整天叫唤着:“角打角打,角、角、角!”此事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为了安慰公鸡,太白金星采集来了一枝美丽的映山红戴在公鸡头上,于是公鸡才有了红冠。后来人们为了颂扬公鸡的这种助人为乐、不惜牺牲的精神,就在每年新春之际上山采摘映山红献给公鸡。

  鸡在古代很受人称许,甚至将它作为文武双全的代表。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第五·鸿鹄与鸡》中说:“君独不见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付距(爪)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357- <wbr>雞(鸡)- <wbr>张旭 <wbr>怀素 <wbr>王铎】

【357- 雞(鸡)- 张旭 怀素 王铎】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9/06/15/004092305.shtml

来源: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