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与平凡 文/赵丰

 黄元章3355 2018-12-23

伟大与平凡 文/赵丰

孔德这个名字,很有点中国文化的意味。大德﹑盛德者,谓之孔德。《老子》中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句子。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汉焦赣《易林·坤之比》如此美誉:“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升高鼓翼,辉光照国。”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则这样解释:“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还有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颇有禅意。

孔德何许人也?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由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乃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遥望哲学的星空,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读书,几乎是每一个哲人的必经之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作,都成为孔德确立思想的萌芽。他既倾心于狄德罗、孟德斯鸠,又将休谟、孔多塞引为良师,从而给他后来的哲学思想带来双重的影响。此外,他还收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的文献资料,潜心研究。年轻时,他就被同辈人称为思想家。

塞纳河在巴黎的市中心缓缓流淌。它的美在于其生生不息、蜿蜒辗转、风情万种。河畔的风,携带着河水柔软的波涛,仿佛音乐一般,令孔德沉迷。1830年,孔德完成了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里程碑性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那是春天的一个拂晓,孔德怀抱着自己的手稿,在塞纳河的岸上行走。略带着寒意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拂去了彻夜的疲倦。他在想着,我的这本书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吗?他的脚碰到了一颗石子。他一脚将那颗石子踢向不远处的河水里,倾听着它的回声。他想着,让我回去好好睡上一觉,再接着为它写第二卷吧。到了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四卷陆续出版。在第四卷中,他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过去,我一直以为,一个伟大的人身上必然注满了光辉,就连他的一举一动,都镌刻着伟大的影子。然而,在孔德的身上,我却看到了平凡,体味到了一个难以真正脱俗的凡人形象。这令我颇感意外。

说孔德是平凡的,又是因为他从自然科学出发,最后却跌落到宗教的境地。他为了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晚年热心于建立“人道教”。他这样认为,爱是人道教的宗旨。为了使人道教精神能够贯彻执行,他制定了一套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并要求建立人道教教堂。他自己为教主,实证主义者为传教士,把人道教发扬光大。在他看来,人道教是对基督教、天主教爱的思想的发展,是真正的完全的永恒的宗教。

当今的思想评论家莱蒙德·阿隆这样说:“孔德希望我们去爱的东西,既不是今天的法国社会,也不是明天的俄国社会或者后天的美国社会,而是某些人能够达到、所有人都应该朝着此方向来提升自己的基本人性。”

作为一个凡人,孔德有过数次精神错乱的经历。他因妻子卡洛琳·玛桑经常出入烟花柳巷而精神错乱。他虽写出了足以传世的著作,但因为销路不好,生活上依然穷迫。从1838年到1842年期间,无论是情感还是日常开销,他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得不接受门徒们的周济,又两次精神失常。

塞纳河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在河的两岸,种植着繁茂的梧桐树。晚年的孔德常常孤独地坐在梧桐树的阴影下,远望着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自由女神像,还有建筑式样各异、与河珠联璧合的36座桥,它们以富有鲜明个性的建筑形态,叙述着一条河流、一座城市的伟大和平凡。一条船过去了,又一条船来了……孔德眯着眼想,就这样挺好,看看河水,看看桥,看看船,想想过去,想想故人,让生活归于平静,让日子归于平凡。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祷告、念书,十点就寝。一个伟人,并没有生活在天上,而是与凡人一起呼吸,一起喜怒哀乐。这个人,便是孔德。

打眼一看,孔德的相貌像极了东方人。特别是他年轻时的图片,温柔、忠厚、豁达,透出一股善良来。如此,他的伟大和平凡,就熨贴着我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