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袋鼠知识】每天一分钟,学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醒真 2018-12-25


《伤寒论》是先贤医圣张仲景留下的经典医案,此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每个中医学者毕生所学之书。袋鼠医学带领大家每日学习伤寒论,解读医圣思想,传承中医精神。




 原 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讲 解 


太阳病本应发汗,若汗不得法,使人大汗出,虽表证可解,但水分丧失过多,胃中干,胃气不和则烦躁不得眠,若口渴,则“少少与饮之',此为重点。

 

胃中干,人欲饮,必须限制其饮水量,因其胃气不和,水入难化,压迫横膈膜有作喘之虞,应当一点点饮水,和胃气、润胃腑,则烦躁可止。若里有停水,水不下行,小便不利,此时发汗表必不解,当先利其小便;表不解而微热;随饮随渴为消渴,饮水难解,缘其身体应排出的废水因小便不利而难于排出,再饮水则无法吸收,但实际上组织缺水,故渴。

 

五苓散证的口渴有两种原因:一是废水不排,新水无法吸收;一是热不除,灼津而渴。故以五苓散利水解表,除其热、利其小便,恢复其正常的水液代谢功能。

 

本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利尿,伍以少量桂枝镇气上冲,使水随气下。几种利尿药在临床上应用不同:猪苓利尿力强,性寒解渴;泽泻甘寒人胃,胃有停饮不寒而偏热者可用;白术性温,可配合泽泻祛胃中停饮而治头晕;茯苓性平,治心悸、心烦等多用之又伍以桂枝,既可解热,又可解渴,亦可利小便。现临床多用此方汤剂,一般来说,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可用9g,桂枝用6g,但如遇后文讲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时,则仍当用散剂为当。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