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的重庆,拆除前的城墙与通远门

 dongchang 2018-12-30

【江边吊脚楼】这种建设方式节省了土地,是当地人因地制宜,依山靠水就势而建。传统的楼是木结构,以当地产的木材、竹子为建筑材料,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竹笆夹泥,中间是竹子,外边敷上泥巴,很少使用砖石墙体,屋顶多使用小青瓦。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

【教堂】外国传教士进入重庆,大约要早于鸦片战争二百年。明末崇祯年间,意大利籍神父利类思,和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先到成都。然后到重庆传教、定居。据1937年的资料显示,仅现今的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即有教会12所,有中外教徒3897人。其中,外国教徒 85人。

【教会学校】外国传教士的进入,带来了西方宗教,也带来了某些西方文明。自鸣钟、照相机、牙刷、牙粉、洋布、洋服、洋火、洋碱等等,都是封闭的重庆人当时所未见。不少传教士本身就是教师、医生,他们立稳脚跟之后,购置地产,兴建广厦,也开办医院推行西医,开办学校推行新学。

【江边停泊的外国船只】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借助长江水运,重庆向东可直达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并通联于世界各地;向西又可通过长江、嘉陵江及其众多的支流,沟通与四川其他各地以及贵州、云南、陕南、甘南等地的联系。

【南岸】南岸,先秦时期,属巴国。秦汉时期,属巴郡江州县。南北朝时期,南齐永明五年(487年)隶垫江县,北周武成三年(561年)隶巴县。隋、唐、宋、元、明、清,建制未变。民国时期,1929年重庆建市,在玄坛庙设南岸市政管理处。

【城墙】蜀汉建兴4年(公元226年),江州都护李严父子在重庆筑城。规模达到了明清时期重庆城的大小。为防守所需,李严还在如今的佛图关修筑了卫城,扼守其身后的重庆城。1240年,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彭大雅为抗击元兵,在重庆筑城。南宋时期的重庆城由此成为了面积最大的重庆古城。

明代,时任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今址筑城,并设有17座城门。清朝康熙二年,四川总督李国英补筑城墙。清代的重庆城功能齐备,城墙外的两江滩涂,是码头运输、下层劳工、民间宗教建筑区。1929年重庆建市,城墙开始拆除。

【通远门】通远门建于明洪武初年,在重庆老城的正西方,瓮门东北向。正门横书“克壮千秋”四字;其瓮城门上书“通远门”三字。因通远门是古代重庆通往四川其它地区等地的起点,故名之曰“通远”(即通向远方)。旧时城门上有门楼,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修建公路时拆毁。【清末民初,重庆。资料:Yale Universit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