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略要 说 (渴证)

 德寿堂图书馆 2018-12-31

病症‖暍,yē


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就是伤暑,中暑 ,中热。中,zhong,感受的是外来邪气,如箭射靶,中奖了。


中的是热邪,暑邪


水少了,人会渴,这个渴字,还有三点水,暍,连这三点水都没了,换成了太阳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这是条文里给出的定义。


暍,就是人体的肌表感受了热邪,跟伤寒对照,一个是寒,一个是热。发病各有特点,但都是先犯太阳,也是太阳病类证。


外感邪气,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暑热之邪,有个跟其他邪气不同的特点,不能内生,并且跟季节相关,同样的热病,夏至前的称为温,夏至后的称为暑。


总结下,暍,就是中热,中暑,是一种外感暑热邪气而导致的一种病症。



◆  脉  ◆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中人发热而渴,脉可见浮大。


又暑邪易伤津耗液,且多夹湿,故亦可见弦细芤迟或微弱之脉。


先有个印象,具体条文涉及到的再做解释。


◆  证  ◆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外感热邪,则发热,热性升发,中热的患者多有汗出,汗出则恶风、恶寒。这种恶寒,相对与伤寒恶寒要轻。身重而疼痛,这是暑热邪气的又一特点,夹湿。


上次咱们讲过的湿证,其特异性症状就是身重,酸痛,这里一样,也是湿,但不是主证,中热,热为主。其脉弦细芤迟,都是虚性的脉,因为暑热邪气感人,很容易伤人正气,伤津耗液,脉管不能充盈,出现不足的脉象,阴性的脉。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卫阳不足,则洒洒然;手足逆冷,也是阳气虚


为何小便后,明显?一个小便,在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又丢失了水液,阳气随之,本不足,再损失,症状明显。


小有劳,身即热--稍微劳作,身体就发热,这是气虚。刘平老师讲清暑益气汤,讲脾胃论,李东垣对这种病症的解释非常详尽。


口开前板齿燥--津液不足,开后世温病学派,验齿先河。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 --这种恶寒,上面说了,跟伤寒阳气郁闭的恶寒不同,这种恶寒,是汗出多了,同时也损失了阳气,阳气不足则恶寒,中热再发汗,是误治,

加温针,则发热甚 --热上加热,发热当然加重,


数下之,则淋甚 --误用下法损伤津液,小便短少,这个淋跟淋证的意义不同,不是小便涩痛的淋症,是津液损失导致小便少,排出不顺畅了,会很麻烦的。


暑热邪气,变化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治疗,是最正经的 暍证,很单纯

就是中热,热者寒之,白虎汤主之,加人参。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一味药,所有的功效都利用起来了,不用搞一大堆。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夏天天气热,用冷水,或喝或洗都致病,阳气被伤到了,水的气化就不利,水液积存,成湿。


这个是夹湿的 暍证,这个汤用的很少,很多认为这方不好用是错误的。


比如,刚才王军老师说的,一方面津液亏,一方面还夹湿的,气阴两虚夹湿,东垣清暑益气汤,这个刘老师前面讲过。


相对以伤阴为主的,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也是常用方


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关于 暍证,局限在《金匮》条文的内容就这多,不过多扩展了,以后遇到再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