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敦煌神秘的宝马、围棋子产地 | 抚古思今说寿昌

 阳关残雪 2019-01-01






走近寿昌城


文/ 向国忠


提到阳关,大家耳熟能详,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千古流传。说起渥洼池,也因为是天马的故乡而闻名遐迩。其实,在阳关和渥洼池附近还有一座被滚滚黄沙掩埋的古城池——寿昌城遗址。敦煌寿昌城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阳关镇寿昌村,西距古阳关遗迹约3公里,南距汉渥洼池5公里,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昌城汉代为龙勒县治,是敦煌郡所辖六县之一,北魏改立为寿昌郡,北周并入敦煌县,隋设龙勒府,唐武德年间又置寿昌县,属沙州郡,其间名称多经变更废复。该城盛唐时最为繁荣,延至北宋(1036年)曹氏归义军政权崩溃为止,后逐渐衰微。



汉代的龙勒县为什么要改名寿昌县呢?有一个传说故事:从前,有人在南湖捉到了一匹宝马,献给了当朝皇帝。这天,正好皇帝过大寿,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便封宝马为“寿昌宝骥”。又命工匠制作了副镶金嵌玉的笼头带上。更显得宝骥威风无比。谁知,“寿昌宝骥”自从受填封之后不吃不喝,坐卧不宁,每天太阳落山时向着故地西方嘶鸣。鸣声凄凉,听了使人伤感。侍马官怕宝骥有个一差二错,吃罪不起,便禀告皇帝说,此马患了怀念故土之症,如不放回本土,难保性命。皇帝无柰,只好忍痛割爱将宝骥放了。“寿昌宝骥”清晨从长安出发,一路飞驰,归心似箭,傍晚便回到了阳关。它站在墩墩山上一看,自己还带着皇帝赐予的“龙勒”,生气地用力一甩,就把龙勒向西南甩出一百八十里,落到一座高山上,这就是现在的龙勒山。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便将龙勒县改名为“寿昌县”,县城西面的巴音郭勒海改名为“寿昌海”。这些传说给寿昌古城增添一种悠远神秘感。



我们阿克塞县离阳关很近,直线距离二十多公里,有个同事就在阳关镇,之前闲暇时间已经去过好几次。去过阳关,去过渥洼池,去过葡萄园,可从未听说过寿昌城。看了胡杨老师的《大地上的敦煌》,才知道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还有一座隐藏的古城。去年4月30日,我和同单位的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前往阳关景区游玩,便想顺道过去看看这位被黄沙掩埋的隐者。当日天气很好,我们顺着国道215线一路前行,顺着“阳关”指示牌的指引很快进入了一条向西的柏油路。一路前行可以看到在柏油路南侧二三十米的茫茫戈壁上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土梁。你可不要小看这条黄沙堆砌的土梁,那可是汉长城的遗迹,可以让我们有幸在岁月的风尘中触摸汉唐的脉搏。在南湖林场的入口处有一座烽燧,走近细看,原来是山水沟大墩烽燧遗址。烽燧下的石碑上有遗址的简介:山水沟大墩烽燧遗址修筑于汉代,唐代、清代沿用。烽燧早期用澄泥块夹芦苇、红柳枝筑成,顶部用土坯砌筑,清代又用夯土修补四壁,夯层厚0.1米。烽燧基础东西长11.5米,南北宽11.3米,残高6.8米。烽燧东侧18米处有房屋建筑,全部坍塌。周围分布有圆形积薪4座,东侧14米处有3座,西北8米处有1座:直径2.5—3米,残高0.6—0.8米。据道光《敦煌县志》记载,“为沙洲营属西路汛卡之一”。对研究敦煌丝绸之路南道边塞军事防御、历史沿革、烽燧建筑形制演变及分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保护范围:以烽燧中心向四周各延伸100米。该遗址是1989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



由于路比较熟,径直便来到了阳关镇。接下来怎么走就不知道了。通过向路人打听,知道寿昌城就在渥洼池这面。就顺着通往渥洼池的乡村柏油路继续前行,在一个盘旋路口处,有一条向右的岔路,停下向路边的村民一打听,正是通向寿昌城的路。以为还有一段距离,可只过了一个只有十几户人的村庄,便到了路的尽头。路的尽头是一个树木掩映的简易停车厂,周围是田地,庄稼茂盛,葡萄葳蕤,渠沟两侧绿树浓荫蔽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哪有漫漫黄沙,哪有黄沙中掩埋的古城?下车仔细寻找,才发现在绿树丛中同样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地写着寿昌城遗址简介:寿昌城汉代为龙勒县治,公元499年改龙勒县为寿昌县,公元525年置寿昌郡。寿昌郡、县名称屡次变更废复,但寿昌古城作为治所却日益发展,至盛唐时最为繁荣。延至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之后,逐渐衰微。寿昌城遗址呈矩尺形,东、西、北三面存断续残垣,南面仅留墙基,城内流沙堆积,北墙长300米,东墙长270米,城堡面积8.4万平方米,城墙残高4.2米,上宽2米,下宽7米由红胶土版筑而成,夯土中夹有灰、红陶片及汉代遗物。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看来没错,寿昌城遗址就在近前。石碑的东面有一条水沟,水沟内流水潺潺,轻轻地吟唱着向北流淌。清风徐徐,在清凉中顺着水沟向南寻找。大概走了也就一公里的样子,发现水沟东侧的庄稼没了,成了茂密的芦苇,芦苇下面流沙淤积。向东一看,一座高大的沙丘展现在眼前,一堵沧桑的城墙在漫漫黄沙中顽强地耸立着,古城一角就以这种突兀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走上前去,轻轻抚摸着这截风剥雨蚀、历经千余年的墙体,依稀还能感受到弥漫在墙体内的汉风唐韵。



我想看到寿昌城的全貌,我想感受那隐藏在黄沙中的繁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迫不及待地顺着高耸的沙丘往上攀爬。流沙一次次下滑,流沙没过了我的脚踝,将我陷了进去。终于爬了上来,视野开阔了。眼前,宛如波涛的黄沙在绿洲的边缘蔓延着,一处处残垣断壁在波涛中若隐若现。一座古老的城池,在岁月的磨砺中,繁华已褪去,顽强挺立的身躯留存着往日辉煌的记忆。站在沙丘的最高处,可以看清整个城池的轮廓。城墙采用夯土版筑,经历两次大修筑,后期墙体为褐红色粉质粘土夯筑而成。粉质粘土含大量的粘土团块,形状不规则,直径大多在3~5cm左右。粉质粘土分选较差,含较多杂质如碎石等。夯层密实度较差,厚度为13cm左右。早期墙体由浅黄色粉质粘土或暗灰色粉土夯筑而成,夯层成密实,含杂质较少,夯层厚度5~10cm。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的这些数据,我们对寿昌城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另据《寿昌县地境》记载,当时该县有359户,1个乡,1所寺(永安寺),两所镇(龙勒镇、西关镇),3所戍(大水戍、紫金戍、西子亭戍),还有5座堡、34座烽燧和西寿昌城。城中建有行政官衙、学校、寺庙、社稷坛,也有酒肆、店铺、民房,但更多的是兵营和客栈。

在古城中行走,有时还能看到掩埋在黄沙中的古砖和黑白两色的小石子,有些可能是要被加工成围棋棋子的。敦煌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发掘出了围棋子66枚,其中黑子41枚,白子25枚。据敦煌遗书《地志》记载:唐代,沙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20具围棋子,寿昌县便是加工围棋子的产地。

风吹沙动,在流沙间轻轻漫步,仿佛还能看到街市上穿梭的人流和一队队准备西行的商旅,还能听到市井的吆喝声和酒肆里文人骚客伴着胡笳羌笛声宣泄思乡之情。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这座被黄沙掩埋、近在绿洲边的古城,不由心生感慨。一边是白杨绿潮涌动,一边是黄沙连绵起伏,一边是生机盎然,一边是悲壮荒凉,历史和现实,如此近距离地的残酷对话,无声胜似万语千言。千年的繁华,往日的喧嚣,随明月和朔风,在唐诗宋词间缥缈着弥久芬芳。芦苇摇曳,白杨婆娑,轻吟着繁华的绚烂。猎猎朔风,炎炎烈日,激昂着落寞的伤感。




作者简介     


 

向国忠 男,43岁,高级教师,酒泉市阿克塞县中学工作。偶有散文和诗歌在《北方作家》和《飞天周刊》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