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88讲 《授书论》波澜之际

 長江頭 2019-01-01

一、原文

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台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

二、注释

 运用未周:书法艺术中的运笔用意还不够周到。

 秘奥:对书法艺术的学习能够做到“极虑专精”。

 波澜之际:书写情感和书写情绪达到了高潮的时候。

 浚发:有了书法创作的思路。“浚”,疏通。“发”,产生。

 灵台:灵感。 “灵”,同“灵府”, 指心,内心。

三、译文

既使对于书法艺术中的运笔用意有的部分还不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对书法艺术的学习还不能做到“极虑专精”。在这种情况下,仍不乏会有书写灵感的产生。当书写情感和书写情绪达到高潮的时候,书写灵感已经先期而至了,书法创作的思路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原来学习练习中所了解掌握的一些运笔用意、技法技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萌发出来湧向笔端。这个时候,也就一定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自觉地运用书法艺术语言,通过点画多种形式的书写变化,从深层次、多方面去表达表现自己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

四、品评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句。“假令”,假如,假如说,既使“运用”,运笔用意。“未周”,不周全,不精通,不能熟练掌握。“尚”,尚且。“亏工”,书写的工夫还差一些。“秘奥”,即奥秘。关于学习书法的奥秘在第七章中已经讲过了。孙过庭在总结自己的学书体会时说:“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愈二纪。”其中“极虑专精”就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奥秘。这句话的意思是:既使对于书法艺术中的运笔用意有的部分还不能够做到熟练掌握,对书法艺术的学习还不能做到“极虑专精”。在这种情况下,仍不乏会有书写灵感的产生。

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句。“而”,转折语,相当于在这种情况下。“波澜之际”,书写情感和书写情绪达到高潮的时候。“已”,已经。“浚发”,创作思路的产生萌发。“浚”,疏通。“发”,产生。“灵”,同“灵府”,指心,内心。“灵台”,即现在所说的灵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书写情感和书写情绪达到高潮的时候,书写灵感已经先期而至了,书法创作的思路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原来学习练习中所了解掌握的一些运笔用意、技法技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萌发出来湧向笔端。

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句。“必能”,必然能够。“傍通”,即触类旁通。“傍”通“旁”。“点画之情”,点画的情性,点画的达情表意,即通过点画的书写变化所表现反映出的书法艺术语言。“博”,广,广泛。“究”,研究,探究。“始终”,指的是从书写情感的引起产生到一幅书法作品创作的完成这一过程。“始终之理”,贯穿于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道理,即书写感情的引起产生、发展变化、表达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时候,一定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自觉地运用书法艺术语言,通过点画不同形式的书写变化,从深层次、多方面去表达表现自己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

这一章讲的是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创作灵感问题。第一句话“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叙述的是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灵感出现的可能性。第二句话“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描写的是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灵感到来之后的表现反映。第三句话“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则叙说的是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灵感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出来的书写效果。

孙过庭在讲授书法艺术中运笔用意的学习时,反复地强调,要做到“通会”、“兼善”、“尽善”,而不要满足于“独行”、“偏工”、“偏玩”。在这一章,讲述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创作灵感时,却说在“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的情况下,可以产生出书法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创作灵感的偶然性和奇特性。创作灵感经常是找它不到,等它不着,有时候却能不期而遇,这就是它的偶然性和奇特性。在“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的情况下,书法艺术创作灵感有可能出现,但这只能是一种偶然。学书人不能因为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存在着书法艺术创作灵感的偶然性,而降低书法学习练习的目标要求,不能将书法艺术的创作,完全寄托在书法艺术的创作灵感上。要知道,在“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创作灵感,在“通会”、“兼善”、“尽善”的情况下同样会产生创作灵感,两种不同前提条件下所产生出来的创作灵感所创作出的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是不相同的。

书法艺术是“小道”中之“小道”,全都是在细微中见功力,细微中显真情。如此一门深奥的艺术,学习练习的要求和目标自然高远。只有提出高远的学习练习的要求和目标,学书人才可以为之长期持久坚持不懈地奋斗努力。通过奋斗努力,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则体现反映出了每一位学书人的具体书法艺术能力和水平,众多学书人的书法艺术能力和水平也就由此拉开了距离。这就是孙过庭在讲授书法艺术中运笔用意的学习时,反复地强调,要做到“通会”、“兼善”、“尽善”,而不要满足于“独行”、“偏工”、“偏玩”的原因。试想,所定目标不需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那么学书人就用不着去努力了。如果讲授书法艺术的运笔用意时,对学习书法艺术的要求和目标提的很低,学书人不需要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话,那么所有学书人的书法艺术能力和水平也就差不了多少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了,书法也就不再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了。

“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说的是书法艺术中运笔用意整体上的“不周”。整体上的“不周”并不等于每一个部分的“不周”,整体上的不熟练,也不表示每一部分的不熟练。“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所说的意思是对书法艺术中运笔用意的学习,有没有熟练掌握的部分也有熟练掌握的部分,对书写中的技法技巧,有的功力深一些,有的则还不够深。也就是说,对书法艺术中的运笔用意只要有熟练掌握的部分,对书写中技法技巧的掌握只要部分有功力,就可以进行书法艺术作品创作,创作的过程中就可能有书法创作的灵感出现。

“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这句话,所描写的是书法艺术中创作灵感到来之后的表现反映。这里所说的“已浚发于灵台”,是书法艺术创作灵感到来之后的普遍表现反映。波澜之际”,则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情绪发展变化的高潮,即书法艺术创作灵感到来之后的最高一级形式。“浚发于灵台”,“波澜之际”,就是对书法艺术中的创作灵感的具体描述。

这一章讲的是书法艺术中的创作灵感问题。什么是书法艺术中的创作灵感呢?所谓创作灵感,就是平时有一些创作元素和创作信息本应该能够相互沟通,但是却没有相互沟通。缘于某一个偶然的原因,使得这些原本可以沟通而没有沟通的创作元素和创作信息沟通了,这种突然沟通的感觉就是创作灵感。创作灵感是 波澜之际”之原,没有创作灵感的到来,就不会有 波澜之际”这样的创作现象的出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概念,孙过庭为什么不在他的《书谱》中直接阐述呢?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受文体的限制,二是在孙过庭哪个时代,创作灵感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只是一种感觉。

《书谱》虽说是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但是它是用古文写的,古文与现代文存有很大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大都只注重概念的提出和概念的应用,而很少就所提所用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阐述解释工作则留给了读者。偶有阐述解释者,所阐述解释大都很模糊,留给读者二次阐述解释的空间相当大。《书谱》的文体基本上属于古文中的骈体,骈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又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优美。受这一文体的限制,作者往往采取了用某一件事情的某一现象来代表这件事情的处理手法,本文中的“浚发于灵台”与波澜之际”就是这样处理的结果。

创作灵感这一概念是近现代才提出来的,在孙过庭哪个时代没有这个概念。但是,在孙过庭的《书谱》中,这一概念不但提出来了,而且讲述得非常生动。除了这一章以外,第二十三章中所讲的“五乖五合”,其中的“五合”说的就是书法艺术创作中容易出现创作灵感的五种情况,也是扑捉创作灵感的五种时机。“浚发于灵台”一句中“灵台”两个字,前边解释为“心”、“内心”。《书谱》中提到“心”的地方很多,此处为什么不称之为“心”,而要称之为“灵台”呢?这说明在孙过庭的概念中,“灵台”与“心”是有区别的,二者存在着差异。孙过庭所说的 “灵台”就是“灵感”,“浚发于灵台”就是书法艺术中的“创作灵感”。

现在再说说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波澜之际。学书人都知道“书贵变化”这个道理,但是却很少有人再去细究书法艺术中哪些东西在变化?人们都习惯于将目光集中到书写形式的变化和书写效果的变化上,而很少去注意书写内容上的变化。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书贵变化”的可贵之处恰好就在于书写内容的变化。书写内容的变化则主要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则具体体现在书写点画的运笔用意上的变化。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非常类似于戏剧和小说中的情节。一部好的戏剧或小说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情节的发展变化有起有伏有高潮出现。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好在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的变化有抑有扬,有张有弛,有高潮出现。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发展变化的高潮,就是这一章中所说的“波澜之际”。

“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这句话,则叙说的是书法艺术中创作灵感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出来的书写效果。“傍通点画之情”是什么意思?在书法艺术中,书法艺术语言主要是通过点画的书写变化体现反映的,这就是“点画之情”。所谓“傍通点画之情”就是说,当你掌握了某一种点画的变化,并会运用这一点画的变化去表达表现自己的书写情感之后,对于其它种点画的变化还没有掌握,还不会用它的变化去表达表现自己的书写情感。但是,当书写灵感到来以后,在书法创作的“波澜之际”,就很有可能会拿熟悉掌握了的点画的变化,与不熟悉不掌握的点画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很容易做到对不熟悉不掌握的点画也能够进行类似变化,且能够通过这种类似变化表达表现自己的书写情感,这就是创作灵感的作用和效果。

什么是书法作品创作中的“始终之理”呢?要知道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始终之理”,首先必须明确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然后知道什么东西是贯穿于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的。一般人认为,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就是从开始铺纸到书法艺术作品完成,即从开始铺纸准备写字到写完收笔这一时间段。这不是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 “始终”,这只是书写的始终,准确地说是写字的“始终”。书写只是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阶段,不是创作的全部过程。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全部过程还包括书写情感的产生、书写情感的酝酿和作品的设计构思这样三个阶段。由此可知,书法艺术作品创作一共有这样四个阶段:书写情感的产生,书写情感的酝酿,作品的设计构思和书写。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就是这四个阶段的完全过程。

书法艺术中的什么东西能够贯穿于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呢?只有书写情感,别的东西都不能贯穿于书法艺术作品创作的“始终”。至于书写意境,可以理解为这是书写情感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书写情感的高级形式,或者说是书写情感的高级阶段。现在就容易理解什么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始终之理”了,所谓书法艺术中的“始终之理”,就是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表达表现。孙过庭这里所说的 “博究始终之理”,就是当书法艺术创作灵感到来以后,就可以用自己的笔墨从深层次、多方面去表达表现自己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