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随笔12:第一章 有无之辨

 芳草屋845 2019-01-01

序 言

2018年6月,出版了《道德经十讲:98天轻松入门》之后,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把平时跟大家聊天之中的点滴记录整理下来。我们写《道德经》的解读,一般是逐章逐句逐字绎读,受到章节的约束,缺少一些综述的文章。老子的思想是整体的,但是是散落在每一个章节。所以,这些随笔,接近于《道德经》的综述,或许能有些新意,也能多一个与读者沟通的渠道。

没有计划,有感就发,多了就汇总成一本电子书吧。

黄晓明

2018年11月26日

道德经随笔12:第一章 有无之辨

老子第一章论有无,还是很清晰的。第一章强调有无,是从第二句,名可名非恒名开始。

我以前注意到,老子其实第一句并不重要,第二句才更重要,如: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照文学修辞,这应该属于赋比兴的写法。

所以,兴在第二句。当然第一句也有内涵,并没有浪费,只不过重点其实在第二句。即老子全文的名重要。

老子很多原创,如将“道”重新命名为最终极的存在,这是老子的第一个做的。以前我并不确认,但是我看了顾瑞荣先生推荐的他博导吾淳先生《中国哲学的起源》之后,确认了这个事实。但是那只是一个命名,把这个名,还原到过去的“太易、太一、大一”等,也是可以的,在思想上并没有太多的贡献。

道德经随笔12:第一章 有无之辨

老子道论的真正的贡献,还是在对有、无的认识。只不过,依据老子的命名原则,从生活之中的“有无”(标志为11章的前三句),开始走向形而上的“有无”,这是在第一章。两种断句在这里出现了分野:

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全文对有无有哪些地方重点论述呢?

02:有无相生

1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64: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64章比较关键,即执无(无执),才能无为。所以如何无执(即捕捉无形的征兆,无执此理解结合了64章的其未兆易谋)?五官七窍是观察形而下的工具;而结合全文,塞其兑闭其门,关闭对形而下的五官七窍,才能捕捉无形的征兆,才能终身不勤。

所以,对无的理解,并不是到了后人才开始重无;而是老子一开始就是对“无”有深刻认识,只不过用了11章一般人理解的无,来升华成为老子道论的名。

所以,第一章这里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比较合于我的认识的。当然有名、无名,也是在全文出现的:道隐无名,始制有名。这就是老子道论给后人留下了模糊的地方。

我认为,这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只不过是沿用上文,强调: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名,是指对有无的重新的命名、定义。

什么是有、无?从老子全文解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就是无

视之可见听之可闻搏之可得,就是有

五官七窍与身体可以感知的,为有

五官七窍与身体无法感知的,为无

所以老子才有:塞其兑闭其门,去感受无,这样才能把握未有之征兆。把握了,就能: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以不出事,无败事,所以终身不勤;反之,则终身不救。这是64章的无、无执、无为的思想。

有无是老子对世界(姑且名之)的两大分类。

但是,第一章讲的有无,更加指向“有无”的临界(无的临界为混沌,有的临界为基本粒子)和有无之间的边界(徼),构成了整个世界。所以第二章才有“有无相生”。这个徼,就成了有无相生的机制、界面等含义。徼,从形而下的边界,就被老子重新命名为:有无的边界。

结合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和汤川秀树对庄子“倏忽与中央之帝混沌”的寓言的解读:有,为基本粒子;无,为混沌。而庄子的这篇寓言:“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正是对无形混沌认知难题的深刻体悟,即:一旦开启了对有形世界的万物认知的七窍,就很难真正认识到无形世界的混沌了。

从大道本体的湛兮,到逐渐演化到蕴含了天地万物雏形的混沌,都是无;

从大道创生宇宙为基本粒子,到基本粒子逐渐聚合成天地万物,都是有。

我们应该如何认知“有无”,把握“有无”,以及有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转换机制“”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