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潘**,男47岁。患者长期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于2013年于淄博中心医院查体示肝癌,行介入治疗。于2014年3月15日来我院求诊于中医治疗。患者诉略头晕,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有齿痕中后部苔黄腻,脉弦细数。中医辨证为脾虚肝郁,湿热。治拟健脾疏肝,清利湿热。 处方:天麻10g 黄芪 党参30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6g 陈皮10g 半夏10g 当归10g 白芍15g 白蒺藜10g 茵陈20g 虎杖15g 炙鳖甲15g 生牡蛎30g 浙贝15g。以上方加减运用一个月,嘱患者复查AFP,结果AFP较前升高。(介入后AFP15.1ng/ml,此时25.6ng/ml)患者家属焦急,希望中药控制肿瘤指标。 患者诉体力可,大便粘,时有不消化食物,舌淡红有齿痕,后部苔黄厚腻。重新分析病情,认为患者肝经湿热较重,前次处方清肝经湿热药味不足,故改方如下: 党参30g 茯苓15g 白术15g 炙甘草10g 陈皮6g 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瓜蒌30g 茵陈30g 枳实10g 滑石8g(包) 青黛4g(包) 黄柏3g 大黄3g 金钱草15g 海金沙15g 郁金10g 炙鸡内金10g 夏枯草10g 丹参20g。此方服用一个月后,嘱患者续查AFP,已将为5.63g/ml。后坚持服用一年,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末次复查AFP(2017年9月25日):2.39ng/ml,B超示肝部无结节。半年后随访,患者诉体检完全正常,已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按语】:该患者初来诊时,由于症状比较少,把治疗脾虚放在了首位,清利肝胆湿热药味不足,导致AFP控制不佳;后仔细问诊,发现患者如大便粘,苔黄厚腻等湿热症状明显,故用院长常用的治疗肝癌的药方小柴胡汤加三金(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又加了青黛、茵陈、黄柏、大黄、滑石、枳实、瓜蒌、夏枯草等清热利湿药物,并加郁金、丹参活血。AFP很快下降,效果颇佳。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3.名医临床验案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