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换方程式的神话

 关键决心H 2019-01-05

导读

☄ 与流行观点相反,货币流通速度这个概念没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不是一个独立实体,因此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更不用说抵消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

文 / 弗兰克·肖斯塔克

Frank Shostak

译:熊越 校:禅心云起

 

一些评论家认为,其他条件不变,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上升,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流通速度下降时,就会发生相反情形。

 

例如,如果发现某一年货币数量增加了10%,而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的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则意味着这一年流通速度必然放缓了10%。

 

如果货币数量保持不变,但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上涨了10%,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已经增加了10%。因此,流通速度似乎是货币购买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流通速度的主流看法

 

根据流行看法,流通速度的这个观念是直截了当的。人们认为,在任何时间间隔内,例如一年,人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一个人在任何特定时刻花在商品和服务上的钱,可以接着被这笔钱的接收者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例如,在一年中,一张特定的10美元钞票可能被用作如下:面包师约翰向种番茄的农夫乔治支付10美元;乔治用这10美元钞票从鲍勃那里买了土豆;鲍勃又用这10美元钞票从汤姆那里购买糖。这10美元被反复用于了三笔交易。这意味着一年内使用了3次10美元钞票,因此其流通速度为3。

 

一张10美元钞票,以“3”的速度流通,在当年为价值30美元的交易提供了资金。因此,如果在某一特定年份,经济体中有价值3万亿美元的交易,并且该年度的平均货币量为5000亿美元,那么那一年每一美元资金平均使用6次(因为6 × 5000亿美元 = 3万亿)。

 

5000亿美元资金在速度因素的作用下,实际上在当年变成了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可以扩大融资手段。由此证成,

 

流通速度=交易价值/货币供应

 

这个表达式也可以呈现为,

 

V = P × T / M

 

其中,V代表速度,P代表平均价格,T代表交易量,M代表货币供应量。可以通过将等式两边乘以M,进一步重新排列这个表达式。这随之会带给我们著名的交换方程

 

M × V = P × T

 

该等式表明货币乘以速度等于交易价值。许多经济学家使用GDP来代替P×T,从而得出结论

 

M×V = GDP = P×(真实GDP)

 

交换方程似乎提供了关于经济状况的大量信息。例如,如果一个人假定有一个稳定的流通速度,那么对于给定货币存量而言,他就可以确定GDP的值。此外,有关平均价格或价格水平的信息,让经济学家能够确定实际产出状况及其增长率。


对于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交换方程被当成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家的争论主要和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有关。因此,如果流通速度稳定,那么货币就成为一个了解经济动向的强有力工具。


然而,一旦流通速度更不稳定并因此更难以预测,货币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性就会减弱。人们认为,不稳定的流通速度意味着货币需求的不稳定,这使得中央银行更难以驾驭经济沿着经济稳定的道路前行。

 

货币流通速度的

概念是否有意义

 

从交换方程来看,似乎对于给定货币存量而言,比起货币本身,流通速度加快有助于为更大价值的交易提供资金。


听起来合乎逻辑,可无论货币还是流通速度都和为交易提供资金无关。原因如下。


考虑以下因素:面包师约翰以10美元价格卖给种番茄的农夫乔治10块面包。现在,约翰用10美元从种土豆的农民鲍勃那里买了5公斤土豆。约翰是怎么买土豆的?他用他生产的面包付钱。


请注意,面包师约翰不是用货币而是用面包来为购买土豆提供资金。他用他的面包去购买土豆,并使用货币来方便交易。货币在这里履行了交换媒介而非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易手的次数与面包师为购买土豆提供资金的能力无关。这里最重要的是,他拥有作为土豆支付手段的面包。


在几笔交易中使用的同一笔10美元,如何能为资助手段增添任何东西呢?货币流通速度又借助什么方式增强了为交易提供资金的能力


想象货币和流通速度真的是资助手段或支付手段。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世界范围内的贫困可能老早就被消除了。如果你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可以增加有效资金,那么确保资金尽可能快速流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好处。这意味着任何持有货币的人都应被列为对社会的威胁,因为他减缓了货币流速,从而减少了真正财富的创造。


米塞斯在《人的行动》(Human Action)中写道,

 

“分析交换方程式的人,总是假定它的一些因素——货币总供给量、贸易量、流通速度——之一发生变动,而不问这样的变动是如何发生的。他没有看出这些方面的变动并非出现于所谓的‘国民经济’(Volkswirtschaft)【注:政治经济学,或更宽泛的‘经济学’】中,而是源自各个行动者的处境,而且价格结构之发生变动,正是这些行动者互动作用的结果。显然,数理经济学家的研究程序,不是从各人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开始,而是依照力学的模型引进了‘流通速度’这个荒诞的观念。”


此外,米塞斯认为货币从未以如此方式流通:


“货币会在运输过程中,它会在火车上、轮船上或飞机上,从这个地方运输到那个地方。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它也是在某一个人的控制下,属于某一人所有,而不是所谓的‘流通中’

 

为何货币流通速度

与货币购买力无关

 

货币流通速度是否与商品价格有关?价格是个人有目的之行动的结果。因此,面包师约翰认为,他以10美元出手自己的10块面包,从而能够向种土豆的农夫鲍勃购得5公斤土豆,这有助于提高他的生活水平。同样,鲍勃得出结论,借助10美元,他将能够买下10公斤糖,他认为这会提高他的生活水平。


通过交易,约翰和鲍勃都能够实现他们的目标并增进各自的福祉。约翰同意以10美元价格交换10块面包是件好事,因为这将使他能够购买5公斤土豆。同样地,鲍勃得出结论是,5公斤土豆换得10美元是一个公道的价格,这将使他能够获得10公斤糖。要注意,价格是不同目的之结果,并因此也就是交易双方赋予手段的不同重要性。


个人有目的之行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不是神话般的流通速度。所谓的流速为“3”或任何其他数字的事实,与平均价格和货币平均购买力本身无关。况且我们连货币的平均购买力都无法确立。例如,在一笔交易中,一美元的价格被确为一条面包。在另一笔交易中,1美元的价格被确为0.5公斤土豆,而在第三笔交易中它的价格是1公斤糖。请注意,由于面包、土豆和糖是不可通约的,因此也就无法确立平均价格。


米塞斯在《人的行动》中称,


“交换媒介是经济财货。它们是稀缺的;因而有被需求的性质。在市场上,有人希望得到它们并愿意以商品和服务来换取它们。交换媒介有交换价值。人们为取得它们而作出牺牲或支付‘价格’。但这种价格的特征仅见于它们不能用货币来表示的场合。对于可销售的商品和服务,我们可以说‘价格’或‘货币价格’。对于货币,我们则说它对各种可销售商品的‘购买力’”。

 

现在,如果无从确定货币的平均价格,也就意味着商品的平均价格也无法确定。因此,整个交换方程都崩溃了。从概念上讲,这完全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命题,即使用数学外衣来掩盖它也并不能使之更有道理。


罗斯巴德在《人,经济与国家》中写道,


“有关货币决定因素,我们能够拥有的唯一知识,是从行动学公理逻辑推导出来的。数学最多只能将我们先前的知识翻译成相对难以理解的形式。”


即使我们接受这一点,即货币的基本服务是其流通速度,这种服务本身也无法解释货币的购买力。


关于这一点,米塞斯在《人的行动》中解释说,


“即便它是对的,也不能立基于货币的功能来解释货币的购买力——价格。水、威士忌、咖啡的功能,并不能解释对这些东西支付的价格。它们的功能所能够解释的,也只是为什么人们,当他发现这些功能的时候,会在某些其他条件下,需要一定量的这些物品。最终影响价格结构的是需求,而非物品的客观使用价值。”

 

流通速度不具

独立的存在性


与主流经济学相反,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entity)——它总是交易的价值(P×T)除以货币M,即P×T/M。关于这一点罗斯巴德(再次在《人,经济与国家》中)写道,


“但是,除非一个数量可以脱离于方程式的其他变量而被独立地定义,否则在方程式中赋予它一个位置就是荒谬的。”

  

假设V是P×T/M,则交换方程式可被简化为M×(P×T)/M = P×T,再被简化为P×T=P×T,这不是什么令人感兴趣的实话。这就像说10美元=10美元,这种重言式(tautology)没有传达经济事实的新知识。


由于流速不是一个独立实体,其本身不会导致什么发生,也因此无法抵消货币供应量增长带来的影响。另外,所谓不稳定流通速度是否意味着不稳定的货币需求?人们改变货币需求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不稳定。由于个人目的发生变化,他可能会认为,目前持有较少货币对他有利。在将来某个时候,他可能会决定,提高他对于货币的需求会更有利于实现他的目标。那么这有什么可能是错的?任何其他商品和服务都是如此——对它们的需求一直在变化。

结论


与流行观点相反,货币流通速度这个概念没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不是一个独立实体,因此也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更不用说抵消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


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