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先生答本刊记者问(三十)原创:意拳新传

 天地虚怀xia 2019-01-06
导语

在中国传统武术体系里,各武术门派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有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它的表现形式独一无二,因为它没有套路,这就是意拳(大成拳)。作为意拳(大成拳)的第三代传人的张树新先生至今已有40年的武学习练与研究。此答本刊记者问通过张树新先生的讲述来带大家来领略拳里与拳外的一些事。



记者|本刊记者

受访者|张树新先生

编写|张瀚川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先生答本刊记者问(三十)原创:意拳新传

Q1

本刊记者:

请问有什么实证方法可以知道自己的周身松或没松?

张树新先生:

 关于松的问题有点儿像练书法,欣赏书法时,水平高的人能看到水平低的人不足,但水平低的人却很难找到水平高的人的毛病,甚至有的人有时候会连自己身上的毛病都找不到。武术也一样,因为老师练过,且有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瞬间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放松也是一样,自己身上松到什么程度了,松的完整不完整,均匀不均匀,哪个地方还有滞点儿,自己有时候并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老师一看就能知道,一搭手就能指出具体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是因为学生所犯的错误老师也曾经经历过。当然,有绝顶悟性的人,也可以不用时时地去麻烦老师,这种人可以自己给自己诊断,给自己诊断的方法有许多种,诸如可以通过拍几张照片或录像来自己给自己找毛病,更可以通过与人推手和实战来找到自己身上的不松与不足之处。练武术,比手是必须的,不是为了比输赢,而是为了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与别人常搭手,通过对方的反应来找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另外,还会有一种情况,练到一定的时候后,自我的感觉会膨胀,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甚至会觉得天下无敌了,这就更需要与人搭手了。某著名太极大家一直以大师自居在倡导大松大软,我与其一搭手,他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了,他所倡导的松与软,其实只是一种懈。实践是一块儿试金石。

回到放松的话题,其实,有没有松开,自己也是会有感受的,最明显的感受应是松与均的问题,比如,放松后,手的感觉自己是知道的,肩的感觉自己也是会知道的,那这就要体察手与肩的感受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正常情况下是肩出了错误,因为肩比手更难放松,当练到肩的感受与手的松感一样了,就说明自己是进步了,已经攻下来了一个难关,但是不能就此停手,还要继续往下找,看看自己的脊柱松下来了没有,寻找的方法与松肩的方法相同,依旧要通过比较来寻找,依旧是要用手与肩的经验来教脊柱如何放松,当脊柱也与肩和手有同感了,就说明自己又进步了,以此类推,周身的问题就都会解决。在这里,第一个松很重要,即手的放松很重要,若第一个松找错了,即第一个松若是假的,其后所找的松肩、松脊、松腰、松胯也都是假的。但对于从来就没有从武术的角度练过松的人来说,松的感受并不是一说就都能理解了,尤其是手的松感,那么手的松感又如何寻找呢?当然,寻找手的放松之法也有许多种,其中有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如可以试着把手泡到浴池或水缸中,当手不使劲儿时,体会一下当时的感受,然后想办法在空气中也要找到这种感觉,关键是先要找到感觉,尝到了最基础的松感后,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当然,也可以通过弹琴,通过书法,甚至通过用筷子吃饭,来强化对手部放松的理解。另外,松是分层次的,当手上有了第一层的松后,肩、脊、腰、胯等其他部位也会慢慢的有了第一层次的松,这就需要再提高自己的认识,建立起第二层次的松,然后再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全身,继而再建立第三层次的松、第四、第五、第六等层次的松,松是无止境的,当你练到第六七层次的松后,而别人刚练到第一或二层次时,你就有资格做他的老师了。



Q2

本刊记者:

请问如何才能使肩部真正的放松?

张树新先生:


肩部放松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事儿,除了肩部以外,其它地方的放松也不容易,且越往下难度越大,人们在站桩时,松了肩还要松脊,松了脊还要松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趾,即周身所有的关节处都要松开。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放松是会有误区的,尤其是关节部位的放松,本人认为,首先在各关节处应有断开的感觉,继而要有灵动的感觉。

具体到肩部的问题,人们松不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手臂抬起时练功时间的长短对肩部的放松会有影响。意拳(大成拳)在站桩时,以撑抱桩的间架为例,手臂的间架应是抬起来的,由于初学者平常缺少两臂抬起来的锻炼,致使手臂在抬起来后,稍抬一会儿就累了,肩就开始僵硬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没有别的妙着儿,只有通过不断的抬起手臂的训练,通过逐渐地延长时间来增强肩部对这一状态的适应性,这样肩会由原来的只能松一分钟,逐渐的变成松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以致松更长的时间。

2、手臂抬起的角度对肩部的放松会有影响。当手臂微抬起来时,肩部容易放松,随着手臂抬起角度的增大,放松的难度随之增加,故手臂抬的越高,肩部越难放松。解决这一问题依旧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大抬起手臂的角度的训练,来使肩部适应这些角度的变化。因为技击时手臂的位置是多变的,有可能是要垂肘打对方一个崩拳,也有可能是要抬肘打对方一个栽拳,如果训练只能在垂肘的时候放松,那栽拳就没法打了,一抬起肘来,即手臂抬起的角度一大,肩就松不下来,那攻击对方的方法就会变的很单调,即只能垂肘攻击对方。垂肘时可以保护两肋,但保护不了头部,这也是我所常说的,传统武术技击时没有间架的一个原因。所以肩部必须适应多角度的变化,即在手臂抬起到任何的角度时都能放松。

3、肩部的筋短也是造成肩部松不下来的一个原因。由于缺少对肩部的抻筋训练,所以肩部的筋短,故当手臂抬到肩部筋所能伸展的极限时,肩就松不下来了。这就须要通过不断地拉伸肩部的筋来解决这一问题。当我们自己肩部的筋长了,手臂也就能轻松的抬起来了,这样我们既可以随心所欲的从对方间架的上部用栽拳攻击对方,也可以从对方间架的下部往上兜卷对方,如果对方的筋短,对方一被我们托起手臂就会僵硬了,这样对方平时的所有训练就都无效了,就会训练与实用脱节,这也是传统武术一上擂台就只能抡“王八拳”的原因,因为他们一抬起手臂肩就僵紧,只有在抡“王八拳”时是可以放松的,也就只能这样打了。意拳(大成拳)则不是,因为我们有高抬手臂,肩松肘横的训练,所以无论手臂抬多高,抬多长时间都没问题。所以,意拳(大成拳)的抬臂横肘的放松训练,是一种高难度训练,这是将训练与实战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或者说,这是专门针对于实战的训练方法。

4、肩部的骨节没有打开也是造成肩部松不下来的一个原因。打开骨节的方法有很多,从拳术的角度来讲,动用意念来打开骨节是最有效的,如想象腋下夹球,通过夹球抱球的意念训练来把骨节抻开,这是夹球及抱球训练的其中一个内容,而且是很主要的内容。

当然夹球、抱球的意念训练还包含有建立争力与应力的内容、建立空间的内容、建立紧松的内容、建立动静与平衡的内容等等,这些儿先暂且不谈。

5、意识上对放松这一问题不理解,是肩部放松的一大障碍。如果内心里不相信放松的作用,同时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放松,就不能主动自觉的做放松这件事儿。从拳术运动的角度来讲,不放松,力就无法通透,哪地儿没放松,哪地儿就会成为力的阻碍,就会使劲力局部,故只有放松了,周身无滞碍了,劲力才能均整,周身的活力、能动性、精神、意感、自然力的具体要求才能实现。

6、身体对什么是放松这一问题不理解,是肩部放松的最大障碍。如果学拳的人从来就没有体会到放松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那肩部的放松也就会无从谈起。放松的滋味有很多种,它的感受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单一的,因为,松是要层层放松,要由浅入深,由粗迹到精微,由空泛到具体,由单一到丰富,如松有松开,松通,松合,松紧等等。但若连基础的松的感受都没有,那肩部的松也就无从谈起了。

7、身外的物质没有建立起来,也无法使肩部真实的放松。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身外物质的建立,一切的放松都是假放松,即都不是拳术意义上的放松。身外物质的建立需要机缘,有的人初学,只练了三五分钟,身外的物质就建立起来了,有的人学了两三年,身外的物质也没有建立起来,这既涉及到训练方法的问题、机缘问题也涉及到悟性的问题。

除了肩部以外,身体的其它部位也要有放松的要求,而且越往下越有难度,具体如在站桩时要有掖胯的内容,掖胯是为了劲力含蓄,也是为了放松胯部,除此之外,还要有坐臀的内容,坐臀也是为了能使胯进一步的松下来,使内气沉下来,使脚下的力能够通达上来,坐臀从外形上看是溜臀,芗老形象的比喻为“似坐高凳”,掖胯与坐臀是一件事儿,能掖胯,自然也就完成了坐臀的要求,能坐臀也就自然实现了掖胯的要求。另外,头顶要有绳线向上提起身体的意念,下面要有尾闾悬垂的意念。形体上既有脊柱的靠旗杆,又有臀部的下坐,这是对身体阳面劲力进行开发的一种训练方法之一。另外,膝关节也要放松,膝关节与胯关节,比肩部更难放松,这是因为膝关节与胯关节比肩部受力更大的缘故,膝关节的放松可以通过微弯来实现,即一开始时可以少弯一点儿,舒直即可(微弯)。以后有功力了,可以弯的大一些儿。从技击的角度出发,从微弯到深弯都要训练,因为我们除了要攻击对方的上盘,还要有攻击对方下盘的能力,当有了对松的理解后,当松的感受越来越真实与具体以后,膝关节无论弯曲多大也都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意拳(大成拳)站桩时的基础意念,既可以抱球,也可以抱树,通过抱球与抱树,可以把周身的骨节都打开,腿部夹球时,应该整个内侧都夹球,如果不好理解,可以改成夹大树。另外,站桩时要有裆下夹球的意念,为的是圆裆与松臀,臀部一定要放松,否则胯打不开。双膝与整个双腿在夹球时,要有内部的空间,不能把球给夹瘪了,也不能让所夹之球掉落或被风给吹跑了。可以先把腿给撑开,然后保留撑的外形,但却是夹的意念与夹的行为及夹的感受,这是一种矛盾。另外,膝除了有夹抱之意外,还要有上提之意、前指之意、外靠及后倚之意,至少要有六面力的意念,不光膝如此,肘也应如此(要有六面力)、肩也应如此(要有六面力)、胯也应如此(要有六面力)、头项也应如此(要有六面力)、甚至每一个手指头也应如此(要有六面力)。这些六面力(至少是六面力)的建立,最基础的训练,是从抱球或抱大树开始的,所以,看似基础的东西,一定不要不当回事儿。

肩部基础的放松之功,同样也离不开抱球或抱大树的训练,从基础的角度来讲,通过抱球或抱大树的训练,可以松形,松间架,开形,开间架,正形,正间架。当然,它们的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意念也会不同,而且也不一定非要在同一个时间内同时训练,可以分阶段分步骤的来进行练习(水平高了以后可以同时具有)。

武术的内功训练之法,须先要练分开的功夫,再练整合的功夫,从初级的角度来讲,分开的功夫主要用于化劲儿的使用,而整合的功夫主要用于对对方的发力与打击。故分开与整合,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当然,这些只是拳术的基本功夫,但未经过拳术的这些基础训练,后面的自然力及精神力和精神笼罩的控制力也无法实现。武术训练的第二个内容则是开着合与合中开。即在开的基础上要有合的内容,武术合的训练比开的训练还要复杂,在合的问题上,要细分为“阴”合与“阳”合,主动合与被动合,身内合与身外合,有意合与无意合等多个方面的训练内容。训练的第三个内容是开合为一,即不分先后,不分主次,开即是合合即是开。

意拳(大成拳)的训练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仅就具体应如何放松这件事儿,即使是手把手的教都不一定能说清楚,更何况是文字。能松下来是有前提的,松不等于懈,练懈谁都会,练松就未必了。松与懈无关,但与紧却是有关的,准确的说松与紧是一件事儿。紧与僵无关,但与松却是有关的,准确的说紧与松是一件事儿。如果把松与紧给分开而论了,理论上讲,等于是练错了。芗老的理论大家都会说,但这都是文字上的,要成为身体的自觉则是另外的一件事儿,这就是我常感悟的,文字的表述永远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身体真正要成为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另外,如果大家不知道自己练的是对是错的话,即我们所练的是否是符合了意拳(大成拳)的根本要求,可以如前所述,拍一张照片,拿我们的照片对比一下芗老的照片,对比的看一下就什么也不用说了,比一比就能看出我们的差距来,他老人家才真正是松紧合一的典范。



Q3

本刊记者:

请问意拳(大成拳)在站桩时是否可以进行“松七紧三”或“松三紧七”的训练?

张树新先生:

在初学时,若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松,什么是真紧时,是可以尝试性的进行七分松三分紧或三分松七分紧的训练,但一定要明白,这种练法与这种思维是错误的,这只是阶段性的训练方法,早晚是要被扬弃的。

从本质上讲,意拳(大成拳)如果把松与紧给分开了,无论是三分紧还是一分紧,就都是在较劲儿,就都是僵,就都是出尖儿的东西。所谓的三分之紧哪怕只是一分之紧,也必不是芗老所说的那种紧,文字上看都是“紧”字,但此之“紧”不是芗老之“紧”。松与紧本不可分,分了就不是芗老的拳,真松了必然是真紧,真紧必然是真松,它们根本就没必要分开,也分不开,故首先在意识上就不能将他们对立起来去看去想去练,这是芗老之学与天下武功的分水岭。当然,我这么说,很多人会理解不了,芗老健在的时候,芗老都没有把大家给说服,大家都不按照芗老的要求去练,芗老很无奈,芗老曾有“不知吾道千年后,参透禅机有几人”的感叹。所以,现在的人理解不了芗老的“绝对观”,也很正常,佛家文化的许多观点也是绝对的,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芗老也是如此,是“一”不是“二”,故芗老的“松”,与“紧”也与“色”与“空”的道理一样,即“松即是紧,紧即是松”。关于意拳(大成拳)是“一”还是“二”的问题,芗老曾经与弟子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论辩,这在意拳(大成拳)史上是很著名的一件事儿,最后芗老在口头上也没有说赢大家,只撇下了似乎是在强词夺理的一句话:“一万个一也是一”。这以后芗老也就任由大家自由发展了,从正常的思维来看,芗老的这话的确有问题,一万个“一”和一个“一”怎么会是一回事儿呢,如果若抬杠地说,给您一万个金币和给您一个金币,您能真看成是一件事儿吗?但这正是世人的可悲哀之处,其实芗老也很痛苦,没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佛家又何时能把“空”与“色”给分开?分开了肯定就不是这个东西了,意拳(大成拳)同理,把“松”与“紧”给分开了,也不是芗老的东西了。故谁把“松”与“紧”给分开了,谁就可以当“宗师”了,是意拳(大成拳)另一枝的宗师,但那还是芗老的拳吗?充其量是形意太极拳,或形意八卦太极拳,或形意拳击太极拳,或拳击摔跤太极拳,不是我小瞧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拳击与摔跤等拳种,只是因为他们与芗老之学,真的不是一件事儿。不要以为青铜与黄金是一个颜色,就可以拿青铜当黄金(古时青铜刚出来的时候,常有人拿青铜冒充黄金)。当然青铜有青铜的用处,黄金有黄金的用处,这也不必多说了。

意拳(大成拳)训练方法,若从渐悟的角度来讲,也可以分为“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似松非松、似紧非紧”等训练层次,但“渐悟”的修炼之法由于与“顿悟”之法不是一个思维方式,故有可能永远也达不到“顿悟”的境界,即芗老的“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整体观的境界,这也是芗老所说的,其它武功多是“局部”与“片面”的原因。但是,虽然在意拳(大成拳)的修炼过程中离不开松紧的内容,但在技击的应用时,其实还真不能执著在松紧的观念里,虽然我一直都在谈松紧,意拳(大成拳)的二代弟子们也一直在谈松紧,但若从芗老发力状态的严格意义上来讲,还真不是松紧的问题,更不是伸缩力的问题,而是惊炸力的学问。伸缩力是出尖儿的,松紧力是迟滞的,唯有惊炸力是超速且不出尖儿的,意拳(大成拳)的整体惊炸力也叫整体的浑圆爆炸力。浑圆爆炸力的训练虽然有松紧的内容,但更离不开精神、外力、空间与悠扬的训练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