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古老的民歌《叠断桥》

 高山仙人掌 2019-01-06

◎石剑

民间歌曲,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不断加工发展的。它单纯通俗,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真挚而纯朴。明代中叶以后,民间产生了大量的歌曲,并在各地城乡群众中广泛传唱。清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谈到民歌流行的兴盛局面时说:“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簧诵,沁人心腑……”

文献记载,自明成祖永乐年间到明末,每朝都有新的俗曲、小调产生并流行。明宣德、成化年间盛唱《傍妆台》、《耍孩儿》,嘉靖初年流行《锁南枝》,万历年间又盛传《苏州歌》等。作为五省通衢的徐州,交通便捷,流动人口频增,口耳相传的民歌自然会在徐州城乡间落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06年编纂的大型音乐文献《徐州民间音乐集成》民歌卷中就选编进506首。在徐州流传的著名民歌有《叠断桥》、《凤阳歌》、《剪靛花》、《五更调》等,这些民歌在徐州百姓生活习俗、方言音调、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叠断桥》就是一首文献曾记载的民歌。

下面请读者与笔者一起去追寻民歌《叠断桥》的流传辙印吧!

据资料记载,清代百戏研究家、竹枝词家李声振在他的《百戏竹枝词》一书中,有一首写到徐州的民歌《叠断桥》,诗中描绘道:“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起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诗后并注:“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覆蓝帕,作首妆。”李声振大约是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前后,在北京听到徐沛民间艺人卖艺时唱的这首歌。歌的内容没有记载,不过,据我们在编纂《徐州民间音乐集成》时收集到的《叠断桥》推测,极有可能是演唱民司传说“白娘子”或“张生莺莺”的故事。另据《睢宁县志》记载:明威武将军汤忠死后,皇上赐封,其长孙汤克宽为感圣恩,于明嘉靖元年大庆10日,邀集各地民间艺人各展其技,其中歌舞《叠断桥》备受欢迎。据此推算,应该在李声振欣赏到该曲的174年前,《叠断桥》就已在沛、丰、邳、睢一带盛行,并流传至今。难怪这动听的曲调把李声振的心绪都撩拨乱了。此项记载还说明该曲与金钱落、花棍、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有密切关系。

民间歌曲在流播、传承中注入了方言因素,歌名和题词自然会出现异名同曲的情况,别称、它称、讹称屡屡皆是。如《叠断桥》就有《迭断桥》、《祭断桥》、《叠段桥》、《截断桥》、《借断桥》、《接断桥》、《跌断桥》1?0多种称谓。鉴于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词曲重复,叠字叠韵,休止为“断”,虚声、衬腔为“连桥”。民间音乐研究的大量资料中普遍称为《叠断桥》,所以本文亦称这首古老的民歌为《叠断桥》。

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文人学士们的作风在向死路上走去,民间的作品却仍是活在人口上的东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气勃勃的东西。”一些短小的民间俗曲自然会为戏曲、曲艺音乐提供丰厚的曲徊源泉。《叠断桥》就被徐州琴书、柳琴戏融入了自己的唱腔,这种吸收,为形成各自的独特的地方风格,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