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賢后長孫氏 @ 月華清

 coralie 2019-01-06

唐太宗賢后長孫氏

在歷史上,唐太宗與漢武帝並稱「漢唐盛世」。但其間還是有些不同;漢武帝是繼承祖業。而唐朝開國之君雖然是高祖李淵,但唐太宗李世民的開國之功還是不可泯沒。

唐太宗的皇后是長孫氏;她出身於官宦之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在十三歲的時候嫁給了當時十七歲,還是「太原留守」李淵之子的李世民;從此成為李世民一生最敬愛的女人,也是唐代最為人稱道的賢后。

她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可說是「布衣之交」,又是在開國期間建立過功勳的人。李世民在登基之後,長孫無忌就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後來,太宗曾想任命長孫無忌當宰相;卻受到皇后的極力反對。在皇帝堅持之下,她「釜底抽薪」,要求哥哥拒絕這「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權位尊榮。這個位子,是所有朝官夢寐以求而求不到的,她卻堅決反對由她的哥哥擔任。為什麼?因為她從小飽讀詩書文史,知道:人的欲望無窮,她貴為皇后,哥哥再擔任宰相,恐怕長孫家的子孫會因而懷有「外戚干政」的野心。那不但可能讓唐朝的皇室受害,也可能因此害了長孫氏一門;造成嚴重的後果。

長孫無忌是與她同母的親哥哥,她另一個異母哥哥長孫安業,曾經在她幼年時,欺負迫害她們兄妹;她甚至曾被長孫安業趕出家門,幸虧她的舅舅收容了她,才得安身。她當了皇后,並沒有記恨長孫安業,還為他爭取到一個「監門將軍」之職。沒想到,長孫安業還是不安份,竟然參與謀反。案發,論罪當死。長孫無忌「袖手旁觀」;這樣,既能博不偏私之名,又能為自己報當日被欺壓之仇,何樂不為?長孫皇后卻向唐太宗苦苦哀求,免他一死,讓唐太宗十分不解。她說:

「天下人都知道安業曾經欺凌過我。雖然他是自己作孽當死,但別人難道不會疑心是我藉此報復嗎?這樣的想法散播,也會牽累朝廷呀!」

長孫安業因此逃了一死,改判流放嶺南。

她統領六宮,也是皇帝不但最寵愛也最信任的「後宮顧問」。卻從不干政,更不作威作福。常用些方式,不讓皇帝因著生氣,而對宮人做過度的懲罰。並以歷代婦女言行的得失為例,寫出《女則》三十卷。只是她是太「完美主義」的人,對自己的文字一直不滿意,一再修改。因此,直到她薨逝之後,才由女官進呈。讓唐太宗睹物思人,痛哭了一場。她不但能文,也能詩,有一首七言律詩流傳: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質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她自己生活儉樸,貴為皇后,卻無私蓄。她的長子李承乾被封為太子,在物質上也沒有享受到特別的待遇,使他的乳母十分不平,不時向皇后發勞騷,皇后卻說:

「他身為儲君,天下都將是他的!人只患德不立,名不揚,哪患物質的豐厚或儉樸?」

史家都認為:外有賢臣輔佐,內有賢后規諫,是唐太宗成就盛世的重大原因。事實上也是如此;若不是內有賢后,魏徵也可能早就因為直言極諫觸怒了皇帝而得罪了。

長孫皇后為太宗生了三子五女,長女封為「長樂公主」,深受太宗寵愛。到長樂公主要出嫁的時候,唐太宗因為寵愛女兒,又當太平盛世,物阜年豐,決定要給她豐厚的嫁妝;這份嫁妝,要比他的姐姐「永嘉長公主」當年的陪嫁豐盛一倍。當時擔任宰相的魏徵極力反對;認為:當年永嘉長公主出嫁,因正當唐朝初建,百廢待興之際,諸事從簡,嫁妝不豐。雖然如今國家強盛富足,但「長幼有序」;身為「侄女」的長樂公主,不宜僭越「姑姑」永嘉長公主之上!讓太宗很是不悅,回宮向皇后抱怨。皇后卻說:

「魏徵所諫是對的!他真是處處為著國家社稷著想的好宰相!永嘉長公主是陛下的姐姐,我的女兒是晚輩;身為『皇女』的嫁妝,怎麼能僭越『皇姑』呢?這樣做,於理不合,於情未安。魏徵以大義制陛下私情,實在太可佩了!」

為此,她還給魏徵送了一份厚禮,謝謝他的正直忠諫。

魏徵的忠直無可置疑,但也因著他的不時當朝拂逆;等於當眾給皇帝難堪,而讓唐太宗受不了,甚至引起殺機。長孫皇后知道了,在他下朝時,身穿正式的朝服迎候他,向他稱賀。他不解其意,皇后說:

「臣妾聽說:有賢明之主,乃有忠諫之臣!如今魏徵如此忠直敢言,不正證明陛下是賢明之主嗎?」

因此,唐太宗轉怒為喜,不再追究魏徵的犯顏直諫。

這樣的賢后,可惜未享長壽;她在貞觀八年隨太宗巡幸九成宮,路上受了風寒,加上旅途勞頓,一病不起(也有史書記載:她是因難產而死);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就薨逝了。她病危時,太子建議度人入道,並要求國家大赦,為母后求福。被長孫皇后拒絕了。她說:

「生死有命!這不是人能改變的。我素來不作惡,如果不蒙天佑,度人入道求福,又有何益?至於國家大赦,是多麼重大的國家大事!怎麼能為我一個人而亂天下法呢?」

她在臨終時,留下的遺言有三件:第一:重用賢良之臣房玄齡。第二,不要因為她而重用外戚長孫氏。第三,葬儀從簡;務必薄葬。不用棺槨,無須金玉,只用木器瓦器。

她與唐太宗恩愛一生,她薨逝之後,唐太宗非常傷心。並沒有照她的意思「薄葬」,而為自己預建了壯麗的陵墓「昭陵」,將她先葬入「昭陵」之內,以便日後合葬。並在宮中建築了一座高台,不時登台,向著「昭陵」眺望,懷念愛妻。

有一天,他邀魏徵與他同上高台眺望。魏徵假意眺望,口中卻說:

「在哪兒?臣怎麼看不見呢?」

唐太宗指著「昭陵」給他看。魏徵說:

「噢,陛下要我看『昭陵』呀?那我早就看到了;我以為陛下是要我望『獻陵』呢!」

「獻陵」是唐高祖的陵墓。魏徵的意思很含蓄:你身為天子,只顧著望皇后所葬的「昭陵」,卻忘了你父皇的「獻陵」,豈足為以「孝治天下」自許的楷模?

唐太宗當場痛哭失聲,但也接受了勸諫:將這「望昭陵」的高台拆了。在他駕崩後,葬入昭陵,終於完成了與長孫皇后合葬的心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