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低吟浅唱里,让学生爱上诗歌阅读!

 昵称32937624 2019-01-08

观点/低吟浅唱里,让学生爱上诗歌阅读!

中外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在诗海词林里漫步也被看作是“雅事”一桩,因为诗词可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养,而更直接的是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和再创造的愉悦。

诗歌是诗魂与时空激烈碰撞的结果。陶渊明以其淡泊的心境,在东晋的暗云里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李白以他的清新俊逸,在盛唐的乐音中奏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诗人以其诗心,演绎着一幕幕活的社会剧,把他们对现实的感悟,对社会的困惑,以诗的形式流出,有的像潺潺的小溪,有的像呼啸的大江,有的像澎湃的大海。

文化创造之后,沉淀下来就成了珍宝,犹如绚丽的珊瑚,在海底深处闪闪发光。要让这些瑰宝继续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唯一的途径就是让无数的后人来吟咏,享受,审美,想像和再创造。而对这些优美文字的继承,最佳的对象莫过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最好的场所莫过于中小学校的语文课堂。因此,让诗歌在语文课堂上悄悄绽放,吐露芬芳是广大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职责。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铀。”如何让学生继承这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像以前一样“讲、背、默”老三篇,老师烦、学生厌,还是另辟蹊径,使学生真正爱上属于他们青葱岁月的诗歌呢?

一、诗歌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情况

在现代语言的熔炼下,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似乎少了点什么。开口就是流行歌曲,闭口就是F4,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对于我们璀璨的诗歌却知之甚少。若要他们即兴背一首古诗,还好,还可以背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是题目已经忘了。面对曾经的辉煌,我们在无可奈何的同时不得不低下羞愧的头。在我们的调查当中,面对“你喜欢诗歌吗?”,“你是否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诗歌阅读?”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令我们尴尬的。

(二)教材情况

我们发现诗歌占必修篇目的四分之一,除必修五外,每册书至少有一个诗歌单元。包括必修一的中外现代诗歌单元,必修二的先秦两汉南北朝诗歌单元,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必修四的宋词单元。诗歌所占的分量之大,其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学现状

从哲学层面上讲,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在本质上还滞留在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解释学观念上。在这种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意义等于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诗歌教学的目的只是去追寻求证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作者高高在上,以先知的身份通过作品向学生进行布道训示,而学生只能是一个恭敬的聆听者,或是一个承载作者原义的容器,象叔本华所批评的那样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三)教师教法

在中国现行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总是以相同的教材、固定的分析模式、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感知活动加以模式化的训练、规范、钳制。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以知识训练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的低层面之上,也就是一种“我说——你听”的不平等的训化式的教育层面上。

二、诗歌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他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如果说诗人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那么读者则是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同样是面对夏日酷暑,“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而那些炉火旁的盐工对此却有完全不同的感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由此可见,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与独特性,对象意义经过个体独特的人格过滤而变形重构了。

因此在诗歌学习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感知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势在必行。

三、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诗歌作为一种感知对象,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的存在,因为它缺少共鸣场。一个文本的意义,只是人的感觉活动作用的结果,是这个对象与人的感觉互相碰撞所迸出的绚丽的火花。“没有人,艺术便是黑夜。”这是题写在北德意志博物馆大墙上的名言。艺术之需要人,正如人之需要艺术一样。其实,在语文感知活动中对诗歌的阅读也一样,没有人,诗歌同样是黑夜。正是学生自主性的感知活动,才照亮了诗歌;反过来说,诗歌通过被感知又拓展照亮了学生的阅读。因此,诗歌的意义只有经过师生的积极的主动性的阅读感知活动才能实现。

在阅读感知诗歌时,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富有创意的探险家。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对作品的“误读”,承认“误读”的审美价值与创造功能,应多鼓励学生对诗歌作出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性的感知。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美国诗人庞德的诗《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隐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这首诗是意象派公认的压卷之作。全诗仅两行,但是由于采用了意象迭加的技巧,使诗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无限感叹有了深沉的回响。卞之琳《断章》的文字也不复杂,但它以语义和语境的大量空白,使诗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断章》就以其充满空白与未定性的空框结构形成了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在学生对《断章》《地铁车站》的感知活动中,这种“召唤结构”以空白和否定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也不断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它热情地召唤着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感知活动,召唤着对《断章》《地铁车站》文本空白的填充。“好书不厌百回读”,任何真正伟大的作品总是在我们读过一次之后还想再读,甚至再三地读;每读一次我们都会发现其中的新的意味或感动。而这每一次的阅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感知与填充“空白”的创造过程。

四、强化发现问题能力

在语文感知过程中,一个人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即首先表现在对文本的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究。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对诗歌言语形式的不断探究与追问中,推动着我们对诗歌的不断理解。

例如学习《锦瑟》这首诗的情感时,并没有将教参上约定俗成的“恋情说”直接摆出来,而是借用清代大学者王士祯的“一篇《锦瑟》解人难”为引子,以“你心中的《锦瑟》表达了什么情感,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见解?”为问题,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昂然地提出了爱国诗、抒怀诗、政治诗、爱情诗、悼亡诗等等说法,并且结合诗人的生平,相关诗句谈得头头是道,充分享受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感。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满脑子的思考走。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一个美国教授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该书作者也说:“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

观点/低吟浅唱里,让学生爱上诗歌阅读!

五、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一)读诗

读书,尤其是有声的朗读是一种揣摩涵泳课文的方式,也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形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一个“读”字。灵活采取“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步诵读法,“读、品、悟”三步诵读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翱翔于诗歌的天空。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录音朗读比赛,并聘请班上的科任老师当评委,评出最佳朗读之星。发动同桌、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或进行小老师互教互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把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搞“一言堂”,而是多让学生发言、交流、合作,互评互学,展示学生的个性,把交流与成功的机会还给学生。

我们开展了全年级的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给自己喜欢的诗词配图配乐,精心打磨着自己的朗诵作品。于是在朗诵会上我们惊喜地发现 :一首首古典诗词在学生们的动情演绎下复活,仿佛让我们梦回古国,荡涤情怀。

(二)唱诗

诗歌,诗歌,诗本来就是歌,只不过是后来与音乐分离而独立存在。很多诗都被配上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们在低吟浅唱当中更能深刻领会诗歌的内蕴。在唱诗会上,《月满西楼》《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满江红》等歌曲让学生们演绎得或婉转动人或荡气回肠。唱诗会后,很多学生都说:“没想到课文中的诗歌都能唱得这么好听!”学生平时喜欢听周杰伦的歌,我就在课堂上找来周杰伦唱的《东风破》《发如雪》,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些歌词这么美,就因为化用了很多首古典诗词的意境。让学生明白只要你留心,诗歌的美无处不在。

(三)找对子

在对一些格律诗词作品的阅读理解中,通过给一些具有经典意义的名句进行找对子练习,达成一种与这些名句的感知对话活动,既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这些名句意义的外延,更能够形象生动创造性地把玩体味这些名句的构造特点与韵外之致。这种名句联对,使得原先的名句离开了原有文本的背景,表现为不同言语对象的新颖组合,因而构成了一种奇特而丰富的意蕴情味。如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我们能把它与谢贞的“风定花犹落”进行联对,就能产生一种别出天地的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样既消解了王籍原句中的合掌之疵,又体现出一种语言的机智与创造的愉悦。而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如果能运用所掌握的对联创作知识,根据一些经典名句,尝试着对联的创作,将是一项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感知活动。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改编剧本

对课文创造性的改编必须生动新颖,对学生的创造性感知活动有激励作用。主要形式可以是对课文局部结构的改编,如对崔颢《长干曲》结尾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续写;也可以是对课文整体的再创作,如将《卫风·氓》中的故事通过创造性的想象,以小说或戏剧形式作形象生动的扩写,使古典的爱情故事传达出感人至深的现代情绪;还可以是对课文的文体作创造性的转换,如将屠格涅夫的《门槛》转换成戏剧或电影剧本。其实,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感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再创作过程。而对课文的相应改编也就是一种显性的付之于具体操作的感知方式。在这种型的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接受与输出是一种互动式的一体化语文实践活动。

(五)研究性学习

以诗歌为突破口,上诗歌专题教学课,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增加深度和广度,并糅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教师和诗歌三边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带领学生较成功地作了《才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煜专题),《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红楼梦》歌词专题),《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辛弃疾、岳飞等爱国诗词专题),《冷月寒梅透冰心》(品读李清照)等专题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培养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王国里,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神圣职责就是:使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温情;少一分粗糙,多一分细腻;少一分庸俗,多一分浪漫;少一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多一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

观点/低吟浅唱里,让学生爱上诗歌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