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强
垂虹桥南侧有盛家厍,新桥河和吴家港分别从北边和东侧流过。在这两条水流上分别躺卧着泰安桥和红桥。 泰安桥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南北走向,拱形单孔,两堍各有石级踏跺。该桥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桥身两侧均镌有对联,东向为:“近傍城隅通笠泽,远连淞水隔垂虹。”西向上联为“雉堞重新开泰宇”,下联因桥身被河驳岸覆盖而不知。 观东向对联,从“近”与“远”两个方面点明了泰安桥所在的位置,近者,是傍着城隅通向太湖;远之,为连着淞水,相隔着垂虹桥。联中的“城”,即为原吴江县城。据载,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置吴江县,两年后,他命司马福在吴淞江源头建造南北两城,后南城废,北城即为吴江县城。城墙经过宋代修缮,元末吴王张士诚扩建,明清两代修建,至1949年四周已残缺不全,城楼也仅存北门一座。因城镇建设需要,1958年城楼被拆除,至1985年城墙尚存南门西首长约20米土基。“淞水”,即吴淞江,古称松江、吴江、松陵江,一名苏州河,为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河道。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以垂虹桥为要口,元明清间垂虹桥淤浅,便以瓜泾口为上源。现在,自河口分水墩起,东流五千米至九里湖,均为吴江、吴中两区的界河,由此往东一直流到上海市区的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 细览泰安桥东向对联,虽无华丽之句,也未引经据典,但有其特点。联中引入了桥周边的四种景物:吴江城墙、太湖、吴淞江和垂虹桥,用傍、通、连、隔这四个动词将这些景物贯连起来,让读联人阅赏到了“近”与“远”两幅图景:高高的城墙下,一泓清水潺潺而流,穿过碧玉环似的桥影,舔着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墙,向着烟波浩渺的太湖流去;泰安桥下的流水与北侧数里外的吴淞江水相连着,掀着涟漪,欲想前去亲昵细语,怎奈相隔着长长的垂虹桥…… 吴家港上的红桥,又名虹桥,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东西走向,梁式三孔,现存之桥为民国十九年(1930)所建。桥身上镌有对联:“春日几家还放鸭;秋风何处不思莼。”上下联分别描述唐代诗人陆龟蒙和西晋文学家张翰之事。陆龟蒙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江上文人,长洲甫里(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人。他常常带着茶灶和书、笔床、钓具等物,往来吴淞江上,在吴江的松陵、震泽、庙港、平望、黎里等地隐居,养鸭养鹅,称得上是“半个吴江人”。以前,在盛家厍北侧垂虹桥畔有一亭,名鸭漪亭,相传即是陆龟蒙养鸭之处。张翰是吴江建县前三个著名人物之一(其余两人是西汉辞赋家严忌和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逝后葬于今汾湖东联村。他在“八王之乱”前夕感受到官场的复杂和黑暗,作了《秋风歌》,思念家乡的莼羹、鲈鱼和菰菜,辞官归乡,由此,“莼鲈之思”的典故流传至今。 吴江日报 2019-0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