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似看山不喜平 ---试论好课的评价标准

 heitudi 2019-01-09

 

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以为,不单文如此,课亦如此。

“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好课评价标准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但我认为,一堂课好与不好,至少可以从下面八个方面去评价:一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三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四是教学氛围的营造,五是教学节奏的调控,六是教学手段的运用,七是教学效果的落实,八是教学个性的彰显。

 

教学目标的确立----漫无目标、随兴所致的课不能算好课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关注三个维度、四个方面。

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层面,即学科知识目标、思维训练目标、实践能力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教学目标之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及运用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一是有的教师在设置目标时,只注重知识目标而不注重能力目标,只注重内容传授而不注重方法点拨,只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只偏重教书而没有兼顾育人;

二是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当作摆设,只写在教案本上或只闪现在投影屏幕上,教学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检测目标是否达成;

三是目标虽然设置得比较科学,但教学内容却时常游离于目标之外,甚至完全与之相背,最终根本无法实现目标。

目标的检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课标要求,二是目标的设置是否切合学生实际,三是所设置的目标是否真正实现。

 

教学内容的取舍----点滴入微、面面俱到的课不能算好课

我觉得,无论做任何事情,成与败,得与失,只在乎取舍之间。上课也是这样。一堂课,短短四十五分钟,你想什么都教,要求学生什么都会,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经常跟老师们说,面面俱到,其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或者说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个性空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根据不同的学情、根据教师不同的个性风格,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这就给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要求,可以通过他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反映出来。

作为一节好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要适合学生需要;

第二,要体现课标要求;

第三,要体现课型特征;

第四,要具有科学性;

第五,要具有开放性;

第六,要具有创新性。

 

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不能算好课

所谓预设,就是预先设计;所谓生成,就是随机形成。新课标很强调生成性教学。

课堂上,无法预计的因素很多,再有能耐的老师也不可能把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设想得滴水不漏。这就需要我们具有灵活驾驭课堂、随机调控学情的能力。有时,我们预先设置了四五个教学环节,可是进行到第二或者是第三个环节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怎么引导都无法进入老师预先设置的轨道里来。这时候该怎么办?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公开课甚至是比赛课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这就尤其需要教学机智。

我在四川大学附中听过一节类似这样的课,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上课老师对这种现象处理得很从容。他当即把教学节奏停了下来,决定临时组织一场辩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可以想象,这场辩论会下来,下面所有预设的教学环节就全部落空了。

课后交流的时候,我第一个问他:你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怕影响听课教师对这堂课的评价?如果是比赛课,你也会这样上吗?他说,没什么,不单是我,全校的老师都这样上。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提倡的是生成性教学,预设太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从上面这个例子,大家得到了什么感悟呢?我感悟出一句话:圆圆满满、四平八稳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教学氛围的营造----只有聆听、没有互动的课不能算好课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案写得再好,内容设置得再完美,如果不能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这节课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成功的。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应该着力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氛围、又如何营造出这样一种理想的教学氛围呢?

一种体现课改精神、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健全发展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开放创新的

民主平等,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并且以谦和的态度倾听学生心声,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以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的进步,以成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合作互动,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这种氛围的营造,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把这种氛围渲染得更加浓厚。但是,很遗憾地说,我们许多老师所理解的互动,所创造的互动氛围,其实只是表面的。更多的情形是:把简单的分组讨论当作合作互动;要学生合作讨论,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与合作要求;即便有所要求,学生也是各行其是;最后,煞有介事地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发言,这位被称为“代表”的学生也只是陈述个人的观点(有的甚至连个人的观点都陈述不清楚),同小组的其它成员也没有谁帮他补充;好动的动,懒动的依然没动——所有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合作互动。

合作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止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

开放创新,这是教学氛围营造的最佳境界。没有开放就没有创新。要形成开放创新的教学氛围,第一,教师的观念意识要开放,教师要善于倾听、学会兼容、懂得欣赏学生;第二,教学资源要开放,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口传心授的课堂格局,运用多种有效资源,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和开放的教学方式;第三,师生关系要开放,传统的师道尊严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才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开放地学习;第四,教学内容要开放,仅仅是就课教课,没有相应的拓展延伸,不利于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形成;第五,问题的答案要开放,尤其是在文科教学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的,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交给学生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寻求答案的正确路径和方法。

 

教学节奏的调控----一平如水、波澜不惊的课不能算好课

桂林市教科所一位英语教研员在阳朔中学评课的时候,一开始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照理说高速公路应该是笔直而平坦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弯路和斜坡?之所以这样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节司机的情绪,以免司机因为路太平太直而疲劳松懈。由此我们感悟到,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要想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一点曲折,没有一点波澜,没有一点小高潮,是绝对不行的。

教学节奏中的波澜与曲折,不是信手可以拈来的,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学生的精彩配合。用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的一句话说,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

 

教学手段的运用----刀耕火种、肩挑手扛的课不能算好课

荀子《为学》中有句名言:“君子善假于物。”语文教师应该很清楚,善假于物的意思就是要善于借助外物达到自己的目的。

善假于物,指向相当丰富,这是我只想提示大家注意三个方面:

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等等。

2.有效使用辅助手段。

3.娴熟运用教学技巧。

 

教学效果的落实----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课不能算好课

现在有不少的公开课,单看表面,似乎教学内容很丰富、学习气氛很活跃,表现方式也很灵活,吹拉弹唱,什么都有,仿佛一个小剧场。老师、学生跳来窜去,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课堂,改革气息似乎很浓,但教学效果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改革本无可厚非,而且要大力提倡,但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立足于实际,着眼于实效。特别是教学改革,改得好,会造就一代人才,改得不好,会葬送一大批学生!

 

教学个性的彰显----缺少激情、缺乏个性的课不能算好课

从某个角度说,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好坏,更主要的是看教师情感的投入程度。我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说过,“自作多情”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换句话说,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投入丰富的情感,创造特定的情境,并设法让自己的课变得有情趣,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情怀。

一堂好课,不仅要注入教师丰富的情感,而且要展现教师鲜活的个性。如果说情感的投入还只是一种教学技巧运用,那么,个性的彰显,则是教师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没有激情的课堂只是一种苍白无力的课堂,那么,没有个性的课堂则是一种没有生命的课堂!

本文作者为阳朔县教师培训中心谢立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陈瑞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