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培宇六经论治脑胶质瘤

 柴桂苓 2019-01-10
一、六经经络与脑的关系
《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十二经脉系统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足六经关系最密。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受到后世医家的肯定。那么,足六经与脑是什么关系呢?纵观《灵枢》全文,六阳经脉虽皆能上达头面,六阴经脉也能通过经别、别络于头面相联系,但明确说明十二经脉与脑有联系的,只有足太阳膀胱经一条。《灵枢.经脉》中指出‘‘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滑寿在《十四经发挥》中对此进一步指出‘‘此直行者,由通天穴后,循络却、玉枕,入络脑。’’  同时,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亦与脑有密切联系,在《难经》第二十八难中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的论述。脑户为督脉穴,是足太阳、督脉之会,足太阳的玉枕穴又在脑户旁一寸三分,通过分析,不难得出足太阳经由玉枕经脑户入脑,督脉直接由脑户入脑的结论,这与脑户穴名之义亦是一致的。
足少阴肾经虽然没有经文直接提到与脑有联系,但其与督脉的联系确是非常密切。督脉贯脊而行,而《灵枢.经脉》中提到‘‘肾足少阴之脉……贯脊’’ 、 ‘‘足少阴之别……下外贯腰脊’’,可见足少阴经同样有循行脊内的部分,可以认为与督脉是有络属的,并能够通过督脉与脑相联系。《素问.骨空论篇》中‘‘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的一段文字,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同时,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为表里关系,联系十分密切,除其本身及别络均相络属外,足少阴经通过经别能在颈项部与足太阳经相合,《灵枢.经别》中提到‘‘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如前面所述,足太阳经是在项部脑户穴入脑的,足少阴经在项部与足太阳经相合后与脑相联系亦是可能的。 
由上可以看到,足六经经络系统中,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与脑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二、六经脏腑配属与脑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与足六经关系密切,那么足六经的脏腑配属就是六经理论与后世脏腑辨证理论的契合点。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属胃、足少阳属胆、足太阴属脾、足少阴属肾、足厥阴属肝,这三脏三腑又与脑有何关系呢?
脑在《内经》中属于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没有固定的配属关系。但在《灵枢.海论第》中,提到"脑为髓之海"理论,《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有‘‘诸髓者皆属于脑’’的论述。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肾生骨髓’’之说,则脑与肾通过髓这一中间物质连接起来。同时,《灵枢.决气》中提出液的作用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提到‘‘五谷之津液……内渗入骨空,补益脑髓’’,两篇阐释了津液与脑髓的关系,作为主水之脏的肾脏,则与脑的关系变密切了。而膀胱作为六腑之一,具有储藏津液的作用,从上面的联系可以看出,膀胱与脑髓的生成与消减,亦是有联系的。相反,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胆的中精决断、肝的疏泄藏血等功能,与脑髓的联系就不是那么密切了。
《伤寒论》中六经实质为何虽然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从上文的论述可以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脑与六经系统的关系的指向却是唯一的~脑归属于太阳、少阴两经,而且三个角度的论述可以说具有相当自洽性。因此,把脑胶质瘤的疾病定位于太阳、少阴两经,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经治法着手治疗脑胶质瘤,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
临床实践中,脑胶质瘤疾病的初期,往往是从太阳经开始的,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位向少阴经转化,形成太少同病,但即使到终末期,仍会留有部分太阳经病变的表现,单纯的少阴病较少。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太阴、阳明两经的症状,这与患者体质及接受化疗有密切的关系。


三、脑胶质瘤的病性分析
病性,即疾病的虚实,脑胶质瘤疾病进展的过程中,始终是以邪实占主导地位的。疾病初起,邪气独居太阳,正气尚充,此时攻逐邪气,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位由太阳向少阴转化过程,这时一是由于邪气入里,蚕食气血,二是由于部分化疗药物损伤正气,患者出现正虛的症状,表现为虛实夹杂,以邪实为主,正虛为次。此时在攻邪的基础上辅以补虛而不留邪之品,亦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到了疾病晚期,气血已败,邪气独留,便已至针药难施之境,无论攻补,收效欠佳。



四、脑胶质瘤的病因、病机分析
对于脑胶质瘤的病因,张教授认为其以风、痰二邪为主,兼夹以寒、热、瘀邪。这与学界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亦认为脑胶质瘤的病因中风邪当以外风为主,这与学界多侧重于内风之说不同,因为其在临床中发现多数初期患者并没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等明显的肝肾阴虛,肝阳上亢的表现,通常的内风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失去了肝肾阴虛,肝阳上亢的基础,也就没有内风形成的条件。相反多数初期患者可以出现恶风、恶寒、自汗等外风表现,脉象也多浮缓,这与《伤寒论》太阳中风证相吻合,运用相应方药治疗也可以取得疗效,因此可以说明脑胶质瘤的病因中的风邪,以外风为主。
痰浊作为病理产物,是在体内津液代谢异常的基础上产生的。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在脑胶质瘤患者中,以无形之痰为多,表现为痰扰髓海而出现精神不振、眩晕、昏冒、头重、惊悸不寐、耳鸣等症状。而痰的生成主要是因为脾、肾二脏的虚损引起的。"脾为生痰之源",此为古训。脾气脾阳一旦不足,其升发清阳,疏布津液的作用受制,津液凝聚不散,久而结痰。特别是在疾病前中期,脾生痰的病机处于主要地位。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正气渐损,邪入少阴,损伤肾阴肾阳,使肾主水液的功能产生异常,也会产生痰浊。此时由于肾阴阳损伤程度的不同,又可出现两种病机,即"阴虛炼痰"与"水泛为痰"。前者因肾阴不足明显,致阴不敛阳,虚火燔灼,炼液为痰,即丹溪所谓"久病阴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是也;后者因肾阳不足明显,肾之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不蒸腾,留结为痰。肾中阴阳互根,一方的虚损会波及另一方,故这两个病机往往同时并存,成为疾病后期痰浊的主要来源。
对于脑胶质瘤的病机,痰的产生是基础,而风的外袭则是必要条件,两者又相互影响。患者多由于素体脾胃虛弱,或因于暴饮暴食、辛辣炙烳,致中焦化生痰浊。后又因肌表不固或摄生失当,致使风邪侵入腠理,留于太阳。太阳主寒水,是人体水液下行经下焦入膀胱的重要途径,也是痰浊经水道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风扰太阳,阻碍太阳气机的运行,一则加重了水液代谢障碍,促使痰浊生成,二则妨碍了痰浊从小水排出,抑制了痰浊的消散,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体内痰浊积聚。另一方面,"巅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性轻扬、善行的特性,易夹痰浊上犯巅顶。根据《素问.风论篇》"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这一条文,以及前面对经络循行的归纳,不难发现脑胶质瘤的形成是风邪挟痰浊循太阳经上犯头面,阻碍头面经络,使头面经络间功能受损,同时痰浊可经玉枕、脑户等穴位入于脑,羁留髓海,引发髓海功能失调。随着疾病的进展,风邪可挟痰迚从项部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交汇处侵入足少阴,循经入肾,引发肾阴阳失调,气化不利。一方面化生痰浊,一方面使肾生髄的功能受到影响,加重了髓海的病变。 
以上是脑胶质瘤产生的基本病机,《素问.风论篇》‘‘风为百病之长’’,其易挟寒、热、湿等邪外犯,加重了太阳的气机不利,同时,风痰之邪可沿足太阳经循背部下行,从背腧穴入侵五脏六腑,导致其他脏腑病变。以上多种因素结合,使得脑胶质瘤的整个病机变得错综复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