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山 先生与红楼梦 王棽林先生《畏秋楼诗稿》中数次有诗句涉及《红楼梦》,这对爱好红学的我就产生了疑问:先生是如何评《红楼梦》? 尹建超君知道我喜欢红学,热心向我提供了《角山先生读红楼梦》一文,我们两人一同参研试析,奇文共赏。追思先贤之思维,回味先生之高论,学先贤之法,感圣人之悟。 今录《角山先生读红楼梦全文》,结合《畏秋楼诗稿》中诗句,摘其要义,与广大角山文化爱好者和红学爱好者共赏之。 一、《畏秋楼诗稿》(尹建超/编、向悦/注)中涉及红楼梦诗句选析: 1、第136页,《偶成》——四面青山是我家,一生供养足烟霞。悟从宝玉《红楼梦》,论道彩云《孽海花》。禅悦还应参北秀,道经别欲注《南华》。当窗便作羲皇上,六月松风透障纱。 浅析:把《红楼梦》、《孽海花》清代小说体裁与《庄子》等并论,可见《红楼梦》深受先生之喜爱。先生熟究周秦汉宋之术,蔚然一代儒宗,经史子集,学富五车,又能悟道参佛,真乃大儒也。 2、第141页,《漫咏》——筑得小园大似壶,凭心幻出辋川图。一杯并欲乐贤圣,三教何须论主奴。梦醒红楼贾宝玉,痕空花月韦痴珠。郢书燕说从吾好,信有稗官胜腐儒。 浅析:诗中先生自评”尝谓《红楼梦》书最有包罗,故喜谈之,其下则《花月痕》因并及焉。” 《花月痕》,清魏子安所作小说,此书是清朝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书中人物韦痴珠怀才不遇,穷困潦倒,颇具艺术感染力。 3、第153页,《虑怀》——一年又是近中秋,新月故人并解忧。招隐无须名白社,参禅最好话红楼。肥鱼香稻寻常约,紫蟹黄花拟后游。终是梦尘排不去,清宵卧定更悠悠。 浅析:“参禅最好话红楼”句与前句“悟从宝玉《红楼梦》”“梦醒红楼贾宝玉”一并勾勒了先生把《红楼梦》书作为参禅悟道之书也 二、角山先生《读红楼梦》观点选析 1、“天地一梦也,万古一梦也。故曰处世若大梦,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此开篇宗旨,处世若梦也。引《庄子齐物论》。觉而后梦,大觉大梦。 2、“惟将世乐厌尽,世苦饫尽,始可返於真我。”——此言不虚。解脱了意须识尘根、有大觉,莫太急。 3、“人生得如宝玉所处,盖横绝四海,竖画万年,不得一也,固曰梦也。”——篇名为何梦之因由。 4、“二玉之爱非色市也,感知已也”——相知而后相爱,爱情之境界。 5、“宝玉者真性是也,大浸稽天而不濡,大旱流金而不铄”——此宝玉非彼宝玉,人乎?玉乎?此心已化宝玉。 三、国学大师之《红楼梦》研评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深受文人学者所爱好。国学大师皆有观点。每一评论无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如:王国维大师的《红楼梦评论》,从广义美学角度论述,不言此而意言此。“人面对美术时,因其与人无实际的厉害关系,故能在欣赏之际达到超然状态,而超然于实物之外,便是解脱。”“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解脱之道。” 再如:蔡元培大师的《石头记索引》“<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书中本事,在吊明亡,揭请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其索隐之法有①品性相类法②轶事有证法③姓名相关法。 又如:胡适大师的《红楼梦考证》,“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等”。被给予“他没有完成什么,却几乎开创了一切”高度评价。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角山先生则说“我读红楼梦一书,歌哭喜悲曾不自主,此心己化宝玉,宝玉者真性是也,大浸稽天而不濡,大旱流金而不铄,禀之自天,载之自人,操之则生、则灵、则才,失之则死、则魔、则狂、则妄,则病且殆。”宝玉是物件,亦是人物,更是人之真性,《红楼梦》乃解脱之导引。 在我的眼下,《红楼梦》是一部白话小说,即可做学术之精深研究,又似我等粗通文墨者亦可畅谈心得。 附录: 读红楼梦 作者:王棽林 (本文由尹建超先生提供) 天地一梦也,万古一梦也。故曰处世若大梦,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 红楼梦之旨与南柯邯郸同,而体势自殊,其义孕通辟,鲜能详也,其面局宏敞,一尘世也;其人物百千,一尘世之情也。书以宝黛二玉为主,宝尤主之主也。盖呱泣一声,已入梦中,不能不与世情为缘,即不能不与众生设色。其诸富者、贫者、贵者、贱者、寿者、夭者、妍者、嗤者、浓者淡者、庆者、弔者、神者、鬼者、仙者、佛者、黠者、愿者、恨者、怨者、灵者、蠢者、佻达者、怪僻者、迂腐者、粗狂者、夸者、侠者、龌龊者、鄙纤者;而又亲者、疏者,爱者、恶者,忮者、求者,恩者、仇者、貌合而神离者、貌离而神合者,常者、暂者,相与者、相与於无相与者………以我柴立其中央,不为情长,安得烦恼?故必以解脱为了意,然未识尘根,遽求解脱?亦太早计矣。惟将世乐厌尽,世苦饫尽,始可返於真我。人生得如宝玉所处,盖横绝四海,竖画万年,不得一也,固曰梦也。然即果如所处,其佳者曾不五六年耳。由后溯前,前为极乐,然当其正在酣艳之中,所为舛逆愁苦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亦几终日眼泪洗面矣,特追思难再斯为美也,众生嚷嚷醉生梦死。 夫惟才子生天成佛,富贵功名早等刍狗,未曾一撄清梦,所难醒者男女之情。珀芥磁针,阴阳互根,本诸性天,夫彼色欲者亦何足萦?故曰:人生得一知己死可不恨耳,男子行中早为世缘缚尽,不足与谋!女子清骨坚守,深静少闻尘事,庶几遇之,乃绮罗队里率本俗胎,如宝钗者,岂曰非贤?而课其言动,亦囿俗污,得众口争褒,斯益贬尔。明心见性,舍颦奚归,故二玉之爱非色市也,感知已也,而魍魅喜过,专磨好事,天为生之,不为成之。卒令两地一心不能相照,黛玉之死,赍恨终天,宝玉一腔欲洒无地,抱此耿耿,穷古不化,计无复之,转求能心黛心如紫鹃者,不敢曰我心可谅也,苟其能容一吐,亦庶聊毕吾恨,乃并此靳之,此后九州虽大何处求生,死者已矣,生者奚为?而且生固无俚,死亦无名。自非佛门广大,不容此枉人也。 我读红楼梦一书,歌哭喜悲曾不自主,此心己化宝玉,宝玉者真性是也,大浸稽天而不濡,大旱流金而不铄,禀之自天,载之自人,操之则生、则灵、则才,失之则死、则魔、则狂、则妄,则病且殆。虽然,尘世扰扰,斧斤横地,几失宝玉也屡失,自非宿根深厚,其不终失者几何? 庚戌小阳与友谈及并书为志。不必果当於书之真谛万一,要亦盍各之言也。读者角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