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眉的交流纪念

 江山携手 2019-01-11

(一)飞扬谈名联

上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下联: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这联是挂在武侯祠的。虚词入联,形成的美感,知道虚词在传统对联中的广泛运用及其重要作用!!一个对联,好不好,好在哪里,我们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概念。要么,词性相谐,要么结构相同。词性相谐,或结构相同,其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借对。如何形成借对?我们来看这一联:上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下联:仰忠臣之遗像,万古清高。我们从两个角度看:一,横着看。把它看成自对。自对,是如何完成的??忠臣对遗像——————两个名词性结构。这里,借其名词性,而形成自对。二:竖着看。其实,一旦竖着看:这是一个结构不同的对仗,就和无情对差不多。之,和以,它们都是虚词,它们永远可以形成工对。这一幅名联的艺术性完全是:自对和借对的综合运用,完成漂亮的对仗后,达到相当不错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对联之大开大合之势。对仗是严谨的,也是灵活的,其灵活,表现在:自对和借用的合理运用。
(二)飞扬浅谈“传统析字”技巧

一、传统析字技巧的定义是什么?

    拆拼法,又称析字法,是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某些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拆拼联主要是化形,将字形拆拼,属于文字离合的方法。用拆拼法制作的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拼法所制作的谜语一样,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拆拼法主要有三种形式:1、拆字;2、合字;3、有拆有合。

二、传统析字技巧的创作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哪些?

    总结前人创作析字技巧的方法,主要归纳为两种,即:1、关联法;2、紧挨法。下面,俺分别借例联论述。1、关联法:所谓“关联法”就是:运用一些合理的关联字或词,将所析字的各个部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析字方法。这个方法,因为“关联字”的重要作用,让整个联句联意清晰,脉络分明,合乎人的正常逻辑思维,在析字技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试举例说明:例1:上联:鸿是江边鸟,下联:蚕为天下虫。红色的字,即为关联字,关联字在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打一个比方,相当于:2=1+1,其间的等号和加号,不容忽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加号”有时可以省略,但“等号”是轻易不能省略的。再如:例: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苏小妹),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佛印)。大家不难看出:关联字在析字技巧中的作用,正如一幅好联必须的条件是:(1)联中字字皆有落处;(2)联中无一废字。再看一联:例3:上联: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下联: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联中大量使用关联字,关联字既为了联意的需要,更为了析字的需要。

2、紧挨法。所谓“紧挨法”就是:所析的字与各个部首之间没有任何字相隔离,这个时候不需要关联字来组合的析字方法。这也是析字技巧的重要创作方法。试举例说明:例1: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唐伯虎),下联: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唐伯虎)。所析的字与各部首之间,之所以没有用关联字,是因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其它多余的字,是一个一目了然的事情,自然也合乎人的正常思维。再看两联:例2,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例3:上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某和尚),下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乾隆)。这两个经典析字联便是“紧挨法”与“关联法”同时运用来完成析字的。举例到这里,俺想说的是:析字作为对联的一个传统技巧手法,其本身是有内在规律的,而且这个内在的规律是合乎人的正常逻辑思维的。因为对联,是人写的,更是为人鉴赏的。记得二十年代,巴人的一句话:文学即是人学。那么,俺也有理由说:联学即是人学。

三、“强行”析字联的不合理性

    现代网络时代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更有机会接触对联这种传统文学形式,更有机会去玩联,去玩技巧。这个时候,不少联手,在对一些经典对联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争相模仿,却只学其末,不悟其本。久而久之,一些不合道理的析字联层出不穷,大家也渐渐习惯,甚至到了不辨优劣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有一点:中国汉字的数量数以万计,而中国汉字的部首不过一百来个。大家想一想:部首,特别是一些独体字(其本身就是常用字)在联中出现的频率有多么的高,这样那样的“巧合”可能组成的汉字是很多的。我们绝不能因为一个联句中,有一个“2”,有两个“1”,就一定要把它定义为析字技巧。事实上,联中的“2”和“1”既没有任何的关联词将其合理组合,更没有让我们的正常思维所能接受的结构形式。于是俺把一些不符合传统技巧手法的析字方法(即不合人的正常逻辑思维)称作:强行析字,也就是强为技巧。

四:眉谈借对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眉灌水(一灌):

上联:布巧阵,出奇兵,落笔锋芒冠顶,笑梦龙望项,看章锯比肩,不恨古人君不见。(了然)

下联:点迷津,勘失误,对人表里至真,如草色盈帘,恰竹荫蔽日,欣然此处我相逢。(了然)

注:梦龙:冯梦龙,明人,辑有《金声巧对》,章锯:清人,辑有《巧对录》
二灌:

上联: 出色于才,已成三百幅  (了然)

下联: 汗颜令我,再读十年书  (了然)

五:自对

尽揽周公之志,休提三国能臣,乱世称雄,但求无愧于天,无愧于地【飞扬跋扈】

更承赢政之心,且叹赤壁一战,青梅煮酒,已是有名在史,有名在诗 【采   芹】


 




 










 

  最后修改于 2007-10-04 01:52    阅读(66)评论(0)
上一篇: 七律.忆同窗 下一篇:该日志被锁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