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为感受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所伤、脾胃虚弱有关,积累日久和砂石、虫体阻滞胆道也可继发黄疸。 (一)感受湿热疫毒 外感湿热疫毒,由表人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湿热夹时热邪变毒伤人,则病势舉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黄。 (二)饮食所伤 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发黄。 (三)脾胃虛弱 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 气血亏损久之则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汁外溢。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汁受阻,溢于肌肤而发黄。 (四)胆道阻滞 积聚日久不消,肝脾脉络痹阻,瘀血阻滯胆道或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胆汁疏泄不畅,外溢肌肤,身目发黄而发生黄疸。 总之, 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因相互影响。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邪为患,故《金匮要略》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黄疸的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主要病位在脾胃、肝胆,与心、肾有关。外感或急性发作黄疸的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而内伤或慢性发作黄疽的病性以虚实夹杂、正虚邪实为多;正虚以肝脾、肾不足为主,邪实以寒湿、瘀血或湿热为多;或为阳黄,或为阴黄。由砂石、虫体阻塞胆道而发黄者,发病最常见肝胆症状,以热证为主,多属阳黄。 黄疸有阳黄、急黄阴黄之分,这是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体质差异所致。阳黄多为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肌肤引起。由于湿和热的偏盛不同,阳黄病机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之别。急黄多由湿热夹时邪疫毒,充斥三焦,深人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率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症。阴黄多由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 但阳黄、急黄 、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热毒炽盛,侵及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则可转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重感湿热毒邪,或湿郁化热,又可呈现出阳黄表现。般说来 ,急黄热毒炽盛,常可危及生命;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盛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骨阴黄;阴黄病程缠绵 若日久不退,预后较差。 若黄疽久病不愈,气滞血瘀,伤及肝脾,则可酿成积聚、鼓胀之病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