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诵 | 腊月漫忆:年关即至,东风感岁和;谷粟为粥,游子欲还乡

 泰州张先生 2019-01-13

文 | 刘孟达

朗诵 | 何琳尔、沁园

来源 | 半樵悦读

腊 · 月 · 忙· 年

     这两天的雨,不大,时断时续,时紧时慢。有时候,雨中夹杂着碎碎的冰雪。守一膛岁末多思的炉火,聆听雪落的声音,片片洁白连同着寂寂的思绪,烹煮成丝丝缕缕的乡愁。在雨雪里“猫冬”,恍恍然不知韶光飞逝。我满以为,离过年还早得很,蓦然间,街上竟早已铺满了年的味道。是啊,一旦走进了腊月,年关也悄悄来扣门了。





     一岁之末是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时。这时节,农事已然告竣,本应是“冬闲”时光,然而人们生活的节奏仍未放缓,心情也仿佛更急切了。因为,腊月一到,便要开始“忙年”了。



     农家“忙年”,从晨光熹微的拂晓起,陀螺般转到皎月当空的长夜。灶上灶下,屋里屋外,该拾掇的,该操持的,委实太多。女人们转转悠悠,看似千头万绪,实则忙得很有章法,也极有情致。男人们也不得闲,一家挨一家,通宵达旦地碾米压豆。清冷的月色裹挟着腊月特有的苍茫与寒意,从屋顶上漏下,却被碾棚里喧嚣的吆喝声沾染了火气,耐人寻味的冬夜又将迎来一个忙碌的白日。


▏农家忙年


     这是一个被年火烤红了的月份,一个被年糕、糯米芬芳了的月份,一个被麦曲黄酒熏醉了的月份。腊月的每一天,都浓缩了四季的企盼和回味。屋檐下红艳艳的腊肉,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混着巷道里归心似箭的脚步声,合奏出一曲朴实无华的岁月赞美诗。






     腊月冷吗?真冷。然而腊月却又是最深情、最热烈、最温暖的。

    再过两日,便又到了一年腊八时。对这个进入腊月的第一个节日,《辞海》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汉族地区佛寺常于此日取香谷及果实等熬粥供佛,称‘腊八粥’。”


▏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月粥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代已初露端倪,敦煌寺院便有腊八日煮粥的习俗。至宋方盛,《东京梦华录》中载:“是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武林旧事》中亦提到:“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僧侣准备腊八粥


     每年腊八,窗外寒枝锁眉,寺庙里的木鱼声如约响起,宁心静气的檀香间也钻入了丝丝软糯清香。据说,腊月初八前由寺院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等到腊八那天,将化缘来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粥散发给穷人。相传,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保佑,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派粥的僧众奉上一碗稠粥,信客虔诚接过,也收下了粥里满满的祈佑情义,清静了心底凡尘。





  “腊七腊八,冻煞叫花儿”,两句乡村的俗谣,道出了腊月的苦寒。然而,在儿时的记忆里,当年的腊八,虽也清贫,但底色始终是温暖的。天还未亮,黏稠的腊八粥香就从家家户户的窗户缝里袅袅钻出,在清寒的黎明里漫漶,漫漶,仿佛整个山村的年味儿也跟着发酵,愈来愈浓烈醇香。


▏腊八粥食材


     腊八粥是从初七晚上就开始张罗的,红豆、黑豆、绿豆、玉米、大米、小米……母亲将家里的五谷杂粮,每一样都各取一些,在一个清水盆里浸泡着,搁在灶头上。第二天,当整个小山村都在梦乡里沉醉,母亲早已忙碌开了。随着手里锅勺的来回搅动,粥中米豆的融融泄泄,那清淡的日子,也被熬得又香又甜。


▏熬煮腊八粥


     如今,每个人的脚后跟仿佛都有一根抽打着的皮鞭。快节奏的时代,腊八粥更须文火慢熬。因腊八粥而围坐在一起的家人,也请慢些,再慢些。怡坐窗前,慢慢嘘溜着,啐尝着,回味着,在氤氲的酩香里,随遇而安,含饴甘味。驻足春天,静守岁月,细数时光,望见的是前路彼岸云卷霞飞……





● ● ●  



作者:刘孟达,笔名南山半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钟情投笔感怀,弄墨舞文,名虽有扬,实为鄙言累语,雪泥鸿爪。捉笔本是寻常事,只待菁华深处逢故友见道心,如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