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健康之分型之“肝郁化火”证,“火气大”这个火从哪里来?

 环环书屋998 2019-01-14

亚健康分型之“肝郁化火证”,是因情志不遂,或其他原因而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郁日久,郁而化火所表现的证候。肝郁化火的人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易于激动,心悸、失眠,胁肋疼痛等。俗称“火气大”,“肝火旺”。亚健康状态中的肝郁化火证与个人的情绪变化关系非常密切,在情绪不稳定或出现较大波动时即可出现,待情绪稳定后,各种症状都有所缓解。那么肝郁化火这个“火”到底怎么来的呢?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讲的“郁火”主要从三个方面而来: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郁滞不清,从阳而化火,此为“外火”。

2、体内的病理产物(痰湿、瘀血、食积等)作为致病因素也会能郁而化火,化火之后又可能产生更多的这类病理物质,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很多慢性疑难病证中常见的病理现象,也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病理循环。“郁火”一旦形成,其生理病理也与肝关系密切。

3、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称为“气郁化火”,俗称的“火气大”、“肝火旺”以这一条病机为主。肝以条达舒畅为用,喜升而恶降,肝气不得长发,郁而不行,“气有余便 是火”,久则容易化为“火”气。其特征是气郁在先,化火在后。(肝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肝气不舒,犹如将令不畅,军务失司,“将军”岂有不发火之理。)这也是本文所重点要说的证候特征。其余两种“郁火”另文再述。

证候分析

1、情绪躁动,烦躁易怒。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情绪躁动,烦躁暴怒;

2、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肝胆相为表里,肝经火热传胆,胆气上溢,则口苦,津液为火热所灼,失其润泽之力,故咽干、便秘、尿黄。

3、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性上炎,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上涌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很多高血压患者有这一类证候)

4、神魂不安,噩梦纷纭。火热内扰心神,则心神不宁而出现噩梦连连,神魂不安。

5、舌红、苔黄为火热之舌相,脉弦数,弦为肝脉,数为热相。

病理变化

气郁化火本病在肝,但可以影响五脏,累及四肢九窍,很多疑难杂症中都可以找到“郁火”的影子,所以古人说“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源”,与肺、肾、心、胆、胃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1、肝火犯肺。 肝火上犯于肺,肺失清肃,肺阴受灼,逆而为咳,所以很多久咳不愈者,往往需从肝论治。若肺络受伤,络损血溢则咳血。肝火犯肺除肺部疾病之外,还兼肝火上炎诸证。

2、肝火犯胃。肝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则胃中嘈杂,嗳气泛酸,胃脘灼痛。中药方左金丸就是专治这一类疾病的经典方,清热舒肝,寒热并用,升降同司。

3、痰火扰心。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热上扰,蒙蔽清窍,轻则扰动心神,心烦、失眠、心悸,重则谵语、癫狂,所以很多精神情志疾病的病机可以追溯到肝火。

4、风阳内动。气郁化火之后,下灼肾阴,肾阴亏虚,虚阳上亢,木郁化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震颤、手足麻木,甚则中风、厥逆等。

调理思路:清热、舒肝、解郁。

1、饮食调理。宜食橘皮、陈皮、萝卜、刀豆、金橘、佛手、香橼皮、绿梅花、莱菔子、芹菜、苦瓜、菊花、马兰头、齿苋、鲜藕、白茅根、黄芩、大蓟、小蓟、夏枯草、决明子、生地黄、知母、黄柏等食物及药食同源品。忌食人参、黄芪、桂圆肉、红枣、老鸡等温热滋补食物。

夏枯草、决明子代茶饮对轻症者有一定作用。

2、中药调理。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辨证论治)

3、穴位点按。太冲、行间(此两穴清泻肝火效果不错)、液门、中渚、阴陵泉等穴,可配合搓肝、胆俞等。此型亚健康不建议艾灸,以免艾火助热,以清泻舒肝火为主。

4、情志运动。保持心情舒畅、户外运动等,有一定帮助。

本人所发的亚健康中医分型根据《亚健康临床指南》,以个人的理解来描述,尽量通俗易懂,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所列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