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走进周老师数学课堂!每天进行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昨天,有同学给老师留言,希望推送关于反比例函数综合题,首先老师给这位爱学习的同学点个赞。 反比例函数是初三下学期的内容,自然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综合题大致有以下类型: 一: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综合主要考点: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定义及性质;一次函数的基本定义及性质。 二: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的综合主要考点: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定义及性质;二次函数的基本定义及性质。 三:反比例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问题主要考点: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定义及性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 真题求解如图①,已知双曲线y=1/x(x>0),直线L1:y-√2=k(x-√2)(k<0)过定点F且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设A(x1,y1),B(x2,y2)(x1<x2),直线L2:y=-x+√2. ⑴ 若k=-1,求△OAB的面积S; ⑵ 若AB=5/2√2,求k的值; ⑶ 如图②,设N(0,2√2),P在双曲线上,M在直线L2上且PM∥x轴,求PM+PN最小值,并求PM+PN取得最小值时P的坐标。[参考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x1,y1),B(x2,y2),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ⅹ1-x2)*2+(y1-y2)*2] 解题方法提示分析题意,对于⑴,要求S△OAB,设直线L1与y轴交于点C,则可将△OAB的面积看作是以OC为底,B的横坐标为高的三角形面积与以OC为底,以A的横坐标为高的三角形面积之差; 根据上述提示可知,需要计算出A、B两点的横坐标,将k=-1代入L1,联立直线方程和双曲线方程即可求出两点横坐标,从而解答⑴; 对于⑵,已知A、B为直线L1与双曲线的交点,先联立直线方程和双曲线方程,判断△是否大于等于0,然后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解答; 对于⑶,已知点P在双曲线上,可设出点P的坐标,根据PM∥x轴可知M点与P点的纵坐标相同,结合M点在直线L2上可得点M的坐标;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知PM=PF,在△PNF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解答即可,求出等号成立时P点的坐标即可求出PM+PN的最小值。 解题步骤解:⑴当k=-1时,L1为y=-x+2√2,联立得, y=-x+2√2,y=1/x 化简得x*2-2V√2x+1=0, 解得:x1=√2-1,x2=√2+1. 设直线L1与y轴交于点C,则C(0,2√2) S△OAB=S△BOC-S△AOC=1/2·2√2·(ⅹ2-x1) ⑵ 根据题意得: y-√2=k(x-√2),y=1/x 整理,得 y=kx*2+√2(1-k)x-1=0(k>0). ∵△=[√2(1-k)]*2-4xkx(-1)=2(1+k*2)>0, ∴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Ⅹ1、X2是方程的两根, ∴X1+X2=√2(K-1)/k,X1·X2=-1/k ∴AB=√(X1-X2)*2+(y1-y2)*2 = √(X1-X2)*2+(1/X1-1/Ⅹ2)*2 = √(X1-X2)*2+(X1-Ⅹ2/X1·X2)*2 =√(X1-Ⅹ2)*2·(1+1/X1*2·Ⅹ2*2) =√[(Ⅹ1+X2)*2-4X1·X2](1+1/X1*2·X2*2) ∴AB=√2(k*2+1)*2/k*2=√2(k*2+1)/-k(k<0), ∴√2(K*2+1)/-k=5√2/2,整理得: 2K*2+5K+2=0,解得:k=-2或k=-1/2. ⑶ F(√2,√2),连接PF,如图, 设P(x,1/ⅹ),则M(-1/ⅹ+√2,1/ⅹ), 则PM=x+1/ⅹ-√2=√(ⅹ+1/ⅹ-√2)*2 =√x*2+1/ⅹ*2-2√2(ⅹ+1/ⅹ)+4. ∵PF=√(x-√2)*2+(1/x-√2)*2, =√x*2+1/x*2-2√2(x+1/x)+4 ∴PM=PF. ∴PM+PN=PF+PN≥NF=2. 当点P在NF上时等号成立,此时NF的解析式为y=-x+2√2. 由⑴知P(√2-1,√2+1), ∴当P(√2-1,√2+1)时,PM+PN的最小值是2. 解题总结上述真题是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题,难度系数还是蛮大,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可以说几乎没有思路,根据题意,对函数的定义及性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都要熟悉,三角形的知识也要了如之掌,再结合题目中的参考公式,应该有思路吧,当然一元二次方程中韦达定理的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也是解题的关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思路,让我们共同讨论,也许您的思路是最棒的。喜欢文章记得分享哦!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3-数学(大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