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哉,蘧伯玉!——走进长垣历史的深处(二)

 三驾马车1966 2019-01-17

刘向军


真正开创周王朝八百年基业的,与其说是武王,不如说是他的父亲——周文王。武王用武力建立了周王朝,而文王则为周王朝进而为华夏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的命名也因而有两说:一说因是周文王所推演,故名“周易”;一说因其推演之周全、周密,故名“周易”。或许,最好的解释是二者兼有吧。

伏羲的八卦至《周易》被推演为八八六十四卦,再后来,《周易》被孔夫子及弟子为其作传——《十翼》,至此,《周易》这部天书、地书、人书成为群经之首,成为华夏文明史中的煌煌第一书。

周王朝封土建侯,设立了71个诸侯国。其中,国运最长久的是卫国。卫国存在了838年,比周朝本身还长,直到秦二世的时候才彻底灭亡。卫国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久的诸侯国。这真是一个奇迹!——而长垣,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就属于卫国,那时它由卫所设置的蒲邑和匡邑组成。

【长垣县伯玉村】

在卫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个人对于它的长寿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蘧伯玉。

蘧伯玉是何许人呢?

蘧伯玉是卫国中期的人物,他出仕于卫,历经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曾是卫灵公时的宰相。

【卫辉县志】

蘧伯玉而今至少被五个地方在争夺着。卫辉市说蘧伯玉是卫辉人,获嘉县说蘧伯玉是获嘉人,濮阳市说蘧伯玉是濮阳人,长垣县说蘧伯玉是长垣人,而内黄县人更是直接在网上给蘧伯玉制作颁发了内黄身份证。——还好,蘧伯玉是卫国人,是河南人,这个没有争议。

而我认定:蘧伯玉就是长垣人!

这不只是因为长垣县孟岗镇有伯玉村,伯玉村里有蘧伯玉祠,蘧伯玉祠中有蘧伯玉塑像;这不只是因为历代《长垣县志》中都有关于蘧伯玉的记载和后人对他的吟咏之作;这不只是因为长垣县民间有大量关于蘧伯玉的传说故事;还因为在2018年12月长垣县委县政府举办的中国长垣首届君子文化高层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数专家学者经过考证后普遍认定蘧伯玉是长垣人;当然,也因为我定居长垣十多年,我以长垣人自居,我在长垣能感受到蘧伯玉的气息。

是的,蘧伯玉的籍贯在长垣,这经得起文献考证。虽然数个地方志上都各有关于蘧伯玉的记载,但是,只有长垣县志关于蘧伯玉的记载最早最多最连贯。

【长垣伯玉村】

当然,出生于长垣的蘧伯玉不只属于长垣,他到过今天的卫辉、获嘉、内黄、新郑,更在濮阳——卫国的第二个都城帝丘——为官多年,他属于所有这些他行走过、生活过的地方,一如他属于整个华夏文明。

是的,今天的长垣人有理由为这块土地上曾经诞生了蘧伯玉这样的历史名人而自豪,也应该为有蘧伯玉这样的历史伟人而自豪。

【长垣孟岗镇】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吴国的政治家季札出访卫国拜会蘧伯玉后就称赞说:“卫多君子,其国无患也。”(《左传》)可见,当时的蘧伯玉已经是诸侯国之间的“国际”道德模范了。作为一个国际名人,蘧伯玉以他的道德人格对于提升卫国的国际地位肯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对于延长卫国的历史寿命也必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成就了一个国。

然而,这对于蘧伯玉来说并不是主要的。蘧伯玉真正影响历史的,是他对于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

【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蘧伯玉祠】

“弗治而治”,这是蘧伯玉的治国主张。当年,蘧伯玉前往郑国时,比老子年长的蘧伯玉曾与老子有过思想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两位当世高人的思想碰撞中,蘧伯玉“弗治而治”的思想,对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学思想的形成一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寡过知非”的蘧伯玉,对于儒学思想的形成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论语》中两次直接写到蘧伯玉,这是第一次。孔子表面上赞扬的是会说话的使者,实质上赞扬的是使者所尊敬的主人——蘧伯玉。

我们推测,蘧伯玉当时很可能是从卫国派使者前往鲁国与孔子沟通的;否则,蘧伯玉和孔丘二人完全可以当面交流。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间,有十年是在卫国度过,而一般认为,孔子在卫国十年间,有九年是居住在蘧伯玉家的。这两位当世高人,自然有过极充分的思想交流。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这是《论语》中第二次提到蘧伯玉,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惟一一次直呼姓名而以“君子”来评价和称赞之的人。“君子文化”是儒学的核心,“君子”是儒学对一个人极崇高、极庄重、极严肃的评价标准。而蘧伯玉就是孔夫子由衷赞叹的长者、贤者、君子。而且,有趣的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浓浓的道学味道居然出自孔子之口并深为孔子所首肯,这与孔子所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第五》)的心思是完全吻合的。在这里,我们不只看到了蘧伯玉对华夏文明的主流——儒学——形成的巨大影响,而且,我们也看到了儒学和道学的相通相融:有为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虽然蘧伯玉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是从上述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蘧伯玉一个人成就了至少是启迪了儒、道两大学说。

“君子哉,蘧伯玉!”长垣人蘧伯玉是华夏文明形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他是华夏文明进一步形成的促进者,他自身也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