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路的召唤——走进长垣历史的深处(四)

 三驾马车1966 2019-01-17

刘向军


长垣人是智慧的,因为他们听得到子路的召唤。他们把子路威武的塑像矗立在进入长垣县城的大路口,子路塑像背后的人工土山上有用草丛拼出的五个大字——“长垣欢迎您”。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子路欢迎您”。

子路,这位仅比孔子小9岁的高徒,当年曾在卫国所属的蒲邑做过邑宰。于是,长垣县志上自豪地记下了这一历史事件:长垣县首任县宰——子路。

那时的蒲邑面积应该比较小,据说大体上位于今天长垣县的城关镇,而邑宰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镇长吧。然而,当年这毕竟是县一级的政府,而子路又是做事极认真的人,他在蒲邑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把蒲邑治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应该重读一下《孔子家语》中关于子路治蒲的记述。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其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墉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孔子家语·辨政》)

孔老师当日的心情看来是相当地好,这并非是他老人家以为师之尊到弟子的治地上视察时的得意,而是他看到自己的好学生干出了好政绩时的开心。

一进入子路的地盘,夫子看到土地耕耘得好,荒地开垦得好,水渠挖掘得好,他知道这是子路对百姓很恭敬地讲诚信,所以百姓农耕很尽力。——农业有发展,好!

再进入子路的县城,夫子看到城墙坚固,房屋完好,街上树木茂盛,他知道这是子路对百姓很忠信地讲宽厚,所以百姓生活得不马虎苟且。——生活有品位,好!

后进入子路的官衙,夫子看到官衙内清静幽闲,属下各尽其责,他知道这是子路明察秋毫地有决断,所以他的决策不扰民。——治理有方法,好!

“三善之地”由此得名。今日长垣县城南端建有偌大的“三善园”,这是长垣县城内最大的公园。“三善”,这两个字传承了多少温馨的文化基因。子路有灵,必自欣慰。

子路有智,更有勇。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洫。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荀子》)

好一个勇猛的子路,他所治理的蒲邑,成为了防护卫国的坚强屏障。

子路是长垣县首任县官,这个是历史上确定无疑的事。长垣人有理由骄傲地树立起子路的塑像,作为世代长垣为政者的榜样,作为世代长垣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我们且走进《论语》,走进子路的世界。

子路没有颜回那么聪明,但他好学上进,乐于改过。或许,在夫子的三千弟子之中,子路是夫子教诲最多的弟子吧。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第二》)

——夫子教育子路不要不懂装懂,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能够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智慧的表现。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哉。”(《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夫子知道子路爱自己,是一个在自己失意时还愿意跟着自己一起荡着竹排泛舟海上的人。子路听到老师此语,不禁喜上眉梢。不料,夫子又故意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子路就是胆大勇猛,其它方面还不行啊。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子路是个急性子的人,他常是喜欢率先回答老师的问题;子路又是个乐于助人的豪爽大方之人,有了困难找子路,准没错。但颜回也好,子路也好,当然都更敬佩孔夫子的天下志向。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子路不只是勇猛、鲁莽、豪爽的人,他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从《论语》中来看,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惟一一个向老师提出了“生与死”这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的人。只是子路未必对夫子的这个不答之答满意吧?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是典型的孔夫子式的教育。师徒二人的这次对话,是在子路做蒲宰之前呢,还是之后呢?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子路还是想让老师肯定自己的勇猛,但是,夫子教育他,义比勇更重要。无义之勇谓之勇夫,有义之勇谓之君子。

好了,暂且打住。

查看《论语》全文,记录孔子提及的弟子和该弟子言语章数最多的前五人是:子贡34次、子路32次、子夏18次、子张15次、曾子13次。

有关子路的章节高达32个!子路与孔子这一对师徒的亲近可见一斑了。孔子当然是非常喜爱这个只小他9岁的弟子的,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提醒和教育也是最多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夫子当年这句批评子路有勇无谋的话,竟是一语成谶。公元前480年,在卫国的一场内乱中,年逾花甲的子路挺身护主,战败被杀。死前,他说:“君子死,冠不免。”(《左传·哀公十五年》)于是,子路从容“结缨而死”。起初,当孔子听说子路前往内乱的卫国时,夫子就叹息地预感:“嗟乎!由死矣!”(《孔子家语》)当夫子知道子路被剁成了肉酱后,悲恸不已,从此再不吃肉酱了。《礼记·檀弓上》记载了孔夫子那悲痛的一刻:“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公元前480年,子路卒,时年63岁。

次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时年73岁。

子路死后,葬于何处呢?也有数个地区在争夺:濮阳县人说子路墓在濮阳县,清丰县人说子路墓在清丰县,滑县人说子路墓在滑县,山东莘县人说子路墓在莘县,长垣人当然说子路墓在长垣。或曰濮阳县的子路墓葬其头,长垣的子路墓葬其身,清丰县的子路墓葬其冠。各种说法都有各自的地方志为证。——这些说法应该都对:后世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听到了子路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召唤,他们愿意让这位勇毅的先贤的魂魄守卫在自己的土地上。

可以肯定,在《论语》里有关子路的32个章节中,一定有一些章节所记录的言行就发生在蒲邑,发生在长垣大地上。

而我最喜欢的是《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对子路的这条记录:“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

在我看来,这正是仲由崇高的精神,这正是仲子路对后世永恒的召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