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两交替”与“平仄杆”及律绝和律诗体裁与正格再认识与探讨

 狼山无狼 2019-01-17

“孤平拗救”后就是律绝和律诗“正格”吗?不但不是律绝和律诗正格,而且“孤平拗救”,所举例证其实都是无平仄要求的古体诗!

启功在他的《诗文声律论稿》中多次提到孤平,引几则如下:

“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如果有人看到‘孤’字而推论到句首句尾的单个平声也要避忌,岂不大错?因为‘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君至石头驿 (‘头’字孤平)”

“往日用钱禁私铸 (‘私’字孤平)”

“如果已处(引者注:五言第四字或七言第六字)孤平被两仄所夹,或孤仄被两平所夹,都是非律的。”

依据启功先生的格律“平仄杆”,按一定字数,分别向左或向右,两平两仄轮流交替,横向延伸的原理,就可截取所需要的正格基本平仄格式。例如截取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的基本正格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再依据律绝“两两交替”的平仄组句原理及“粘对”规则,就不难推知出五言律绝正格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从上述分析可知,所谓正格是指严格遵守“两两平仄交替”的理想格律的平仄格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中仄仄平平

“中”表示在有效规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理想条件下,“一三五”可以“不论”,且离本句韵字越远的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要求,这样的平仄变化后被视作“宽格”;离本句韵字越近,平仄要求越严;但“二四六”必须平仄“分明”,不可“不论”。可以说,没有相应的平仄规则就不是格律诗了。

上述四句中,前三句完全符合五言律绝“两两交替”平仄组句原理;只有最后一句第一字,按正格要求当平,却仄,但离韵字相对较远,在“宽格”范围内,且四句中只占四分之一;说明古人并不是提倡“宽格”越多越好,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想一下就不难明白,与“更”字义相近的汉字,还有“再”、“又”、“且”等表达递进关系的字都是仄声字,没有合适的平声字可替换的情况下,只有作“宽格”处理了!上面分析说明了《登鹳雀楼》的确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律绝名篇。

再看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防寇,

仄仄仄平仄

故园今若何。

仄平平仄平

昔归知音少,

仄平平平仄

早已战场多。

仄仄仄平平

“两两交替”与“平仄杆”及律绝和律诗体裁与正格再认识与探讨

首先,诗词网站平仄检测工具检测结果显示“平仄存在两个问题。”

万国(尚)防寇

仄仄(仄)平仄(孤平拗)

)园(若何

)平(仄平(孤仄救)

——上句犯孤平无“本句自救”可言,指望“对句相救”。然而,下句是所谓的“一拗三救”,即所谓“本句自救”方法之一,孤平虽避免了,却又产生孤仄;并且靠近韵字,平仄要求更应严格,等于没救!试想一下不难明白,对句“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还能再“救”上句的孤平吗?

我们继续往下看:

昔归知(音)少,

仄平平(平)

早已战(场)多。

仄仄仄(平)平

“音”字处于第三句第四字当仄却平,与第二句第四字“若”当平仄相同,却相反,有“失粘”之嫌;“音”字平声又与第四句“场”平声(古韵)当相反,却相同,就有“失对”之嫌!

孤平、孤仄、失粘、失对,只有第四句虽符合“宽格”,但因第三句失对,孤掌难鸣;因而说诗圣此诗是律绝,实在难以恭维,就只能说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是古体诗了!而很多人列举诗圣此诗是所谓“拗救格”、“折腰体”、“偷春体”,为自己的孤平、孤仄、失粘、失对的大作“开绿灯”,冠冕堂皇地争夺格律诗头衔或律绝和律诗标签;即使是略具并遵守律绝规则常识的人,都难以理解,更别说是初学者了!说句实在话,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不都出自古体诗吗?例如张若虚享誉“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等。

其他“三拗五救”、“四拗三救”、“六拗五救”等畸格怪体,均属换汤不换药的障眼法;即使使出六耳猕猴的浑身解数,终归在律绝和律诗平仄规则的照妖镜下原形毕露,恕我这里不再一一分析赘述了!

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破坏律绝和律诗诗句“两两平仄交替”之整齐鲜明的平仄节奏感和声律美。其中,孤仄是古人受当时时代语言词汇发展阶段限制,或佳句用词难以找到合适的字词替代,不得已而为之,且当时律绝和律诗平仄规则没有后来相对明确和完善,虽不尽人意,但今人不必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古人律绝偶尔尝试“宽格”,应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新生字词和生活用语较古代多,今人格律诗创作审美,使用同义或近义字词调整平仄的条件较古人优越,若今人再吹捧和倡导“宽格”甚至以各种冠冕堂皇的摘牌为孤平“拗救格”、“特定格”、“折腰体”、“偷春体”等等各种畸格怪体大开绿灯,那么就更不如古人了!要不,学者、名人等犯孤平就说是“拗救体”,“失粘”就说是“折腰体”,“失对”就说是“偷春体”;名不见经传的人一旦犯诸,就会有许多自命不凡的人张牙舞爪,指手画脚,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甚至任意侮辱诗者的个人人格尊严。甚至连同认真讲究和遵守平仄押韵规则习作并探讨律绝或律诗平仄押韵规则的平头百姓,也有自命不凡的高人百般刁难,恶意挖苦讥讽,无情打击异己,说什么“完全没有意境,完全没有美感,我不看都知道你不懂诗……平仄是驱壳,味同嚼蜡……平仄是空酒瓶,没有酒味可品……平仄是带着镣铐跳舞……平仄是臭八股,早该废弃……平仄限制了意境发挥……平仄和格律诗正走向灭亡……”,甚至有人变相禁止分享普及律绝和律诗平仄押韵规则常识,无情打击,肆意侮辱他人人格,气急败坏,唾沫横飞地叫嚣咒骂什么“你有什么资格说规则……你什么也不懂……你这不敢露真名的竖子……你回家卖红薯吧……”等等,生怕世界上尖酸刻薄的贬义词和讽刺语没能被他发挥出来似的。而对同伙,对名人大佬,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哪怕是明摆着的出律,统统点赞叫好,说什么“意境美啊……好得不得了啊……平仄出律也瑕不掩瑜……”诸如此类没有事实和具体分析的标签否定或肯定式标题党语言好似雪花纷飞,寒气逼人;大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汹汹气势。这一切难道是公平合理的现象吗?难道不足以说明今人律绝和律诗为什么至今没有多少人问津的原因吗?难道不能说明“今人再没有古诗辉煌……平仄和格律诗正走向灭亡……”的深层原因吗?难道当今律绝和律诗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境不值得令人深省吗?

说句实在话,就律绝和律诗创作审美而言,水平档次各异,名家从严,百姓从宽,而不是相反。应该是积极传播普及律绝和律诗相关常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两两平仄交替”原理与粘对规则,养成认真严谨,友好探讨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热情帮助,携手共进,使律绝和律诗从小众文化领域”逐步普及,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裁形式,走向大众化!而不是让相互争吵谩骂的小集团派别之争的欲火越烧越旺,加剧当今格律诗面临的尴尬局面!

现以五言基本格式进一步展开平仄变格分析比较,以利于通过探讨友好交流,分享体会,加深律绝和律诗“两两交替”的用字组句原理和粘对规则认识。下面的平起或仄起,都是以基本格式第二字平仄来确定的;入韵或不入韵是以最末一字是否平声字来判断的。

1.平起首句不入韵基本格式为

仄平平仄仄

2.平起首句入韵的基本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基本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

4.仄起首句入韵基本格式为

平仄仄平平

从上述基本格式可看出,首字或尾字只有一个平仄时,分别再补加相同的一个平仄,都能组成“两两交替”的,有规律的,双平或双仄的平仄格式,从而突出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声律审美效果,因此,诗家称之为正格格式。

诗句基本正格中的“一三五”字,在有效规避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条件下,变动平仄,才可“不论”。在熟悉和巩固五言律绝四种正格的基础上,进行“变格”探讨比较,尽可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抓住本质,推导和运用律绝和律诗正格,澄清创作审美中的平仄格式误区,具有一定的意义。

五言平起首句不入韵基本正格的变格如下:

第一字变格

(仄)平平仄仄(正格)(平)平平仄仄(变格)①

第三字变格

仄平(平)仄仄(正格)

仄平(仄)仄仄②(变格)

第五字变格

仄平平仄(仄)(正格)

仄平平仄(平)③(变格)

从上述变格中,可以看出,变格①和③在古例中是允许的“宽格”。变格②犯孤平和三仄尾,是不允许的。

五言平起首句入韵基本正格的变格如下:

第一字变格

(平)平仄仄平(正格)

(仄)平仄仄平④(变格)

第三字变格

平平(仄)仄平(正格)

平平(平)仄平⑤(变格)

第五字变格

平平仄仄(平)(正格)

平平仄仄(仄)⑥(变格)

从上述变格可看出,变格④犯孤平,变格⑤犯孤仄,变格⑥犯三仄尾,都不符合“两两交替”平仄原理。即使从古例中找出例句来,也是古体诗,不是律绝和律诗。

五言仄起首句不入韵基本正格的变格如下。

字变格

(仄)仄平平仄(正格)

(平)仄平平仄⑦(变格)

字变格

仄仄(平)平仄(正格)

仄仄仄平仄⑧(变格)

字变格

仄仄平平(仄)(正格)

仄仄平平(平)⑨(变格)

从上述变格中可以看出,变格⑦在古律绝和律诗例中被允许,可作“宽格”看待。变格⑧犯孤平,变格⑨犯三平尾,即使罗列古名篇名句也是古体诗,不是律绝或律诗。

五言仄起首句入韵基本正格格式的变格如下。

字变格

(平)仄仄平平(正格)

(仄)仄仄平平(变格)

——此变格在古例中被允许,是“宽格”,但前边加上两个相反平仄即成七言正格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从这个角度说,“仄仄仄平平”又可视作“正格”看待。

字变格

平仄(仄)平平(正格)

平仄(平)平平(变格)

——此变格犯三平尾,是古体诗,不是格律诗!

第五字变格

平仄仄平(平)(正格)

平仄仄平(仄)(变格)

——此变格犯孤平,若出现在古例中是古体诗,而不是律绝或律诗。

在“(仄)仄仄平平”格式中,第一字变平,则为“平仄仄平平”,符合“两两交替”两平两仄交替的原理,从这个角度说“仄仄仄平平”是允许的变格。而第三字仄变平,即为“仄仄平平平”,是三平尾,为律绝和律诗所不容!第二字和第四字处于“二四六分明”的双数位置,不可随意变动,如果硬要变动,就绝对不是律绝或律诗了,可作古体诗看待。

因为五言格式前边加上两个相反的平仄,就是七言格式了。例如

平仄仄平平(五言)

(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

在七言正格“平平中仄仄平平”中,去掉前两字为“中仄仄平平”,从这个角度说又是正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不难理解。在“中仄仄平平”格式中,第三字仄变平是三平尾即“中仄平平平”,第五字平变仄,就是孤平,即“中仄仄平仄”。

综上分析比较,说明了“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限制的。我个人深有体会,只有遵循“两两平仄交替”原理与“粘对”规则,才能通过诗词网站平仄工具检测,且每试不爽!一旦违背“两两交替”原理和“粘对”规则,就不能通过平仄检测工具的检验。如果让我做选择,个人观点与诗词网站平仄检测工具之间,我相信且遵循后者!因为后者,是在中国诗界历代前辈大量律绝和律诗诗例及汉字声调的研究精华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出今天“两两交替”和“粘对”的平仄规则要求,总比个人“孤平拗救后是正格”观点靠谱吧!据我了解,所谓“孤平自救”和“对句拗救”,是后人为了让自己的古体诗争夺一个格律诗头衔或标签,而掩盖和混淆古体诗与律绝或律诗的体裁界线,罗列许多古体诗名篇名句杜撰出来的“畸格怪体”。

再说“对句拗救”。

平平仄平仄(孤平)

仄仄平仄平(孤仄)

——五绝首句末三字是非韵字两仄夹一平,即仄平仄!

对句末肯定是两平夹一仄,即平仄平,难道不是由一个平声非韵字和一个平声韵字夹一个仄声非韵字吗?上句犯孤平,下句用孤仄来“救”,错上加错,孤平硬伤仍然存在,反而又增添了孤仄,伤口上再撒盐,等于没救,上下句都违背了“两两平仄交替”的原理,破坏了律绝或律诗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只能属于无平仄要求的古体诗哦!如果按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的变格,就符合“两两平仄交替”与“粘对”规则,而不会出现上述病上加病的窘境了哈!

七言正格也不例外。例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第三字,处于单数位置的汉字应是平,硬着头皮改用了仄声字犯孤平拗了,下句用孤仄救之:

(平)平(仄)仄平平仄(正格)

(仄)平(平)仄平平仄

(本句一拗三救,犯孤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三拗五救格,犯孤仄,是古例允许的变格,但不是正格)

上句:仄仄(仄)平仄仄平(第三字拗,犯孤平

下句: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五字救,犯孤仄,此格是古例允许的变格,而不是正格)

“三拗五救”,其实就是本句第三字拗犯孤平,本句第五字用犯孤仄方法来“救”孤平这还能被古例认可;但上句第三字“拗”,犯孤平,就用下句第五字“救”,犯孤仄。同样是违背“两两平仄交替”的初衷,换汤不换药,孤平依然存在,等于没救,即嫌上句孤平拗得不够痛快,再用下句继续拗,才拗得痛快淋漓!

从古至今,量体裁衣要有一把统一尺子,“两两交替”原理和“粘对”规则及其相应的平仄检测工具,就是衡量是否律绝和律诗的统一“尺子”。如果抛开统一尺子不用,张三观点定一把“尺子”,李四观点定一把“尺子”,大家该依谁的呢?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诗界长期纷争,有结果吗?至今仍无宁日!“两两平仄交替”原理和“粘对”规则,不是我个人观点,我个人只是验证比较,分享学习结果。如果搬出谁的观点来证明“孤平拗救”是正格,都是不能让人信服的。除非这个人是中国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的领袖,他向诗界庄严宣布“孤平救了就是正格”!

总之,无论“本句自救”或是“对句拗救”,本句孤平“自救”了,不是正格,而是古例允许的变格。且上句存在孤平、下句孤仄“救”之,或存在三平尾和三仄尾都是错格,更不是正格。

我对违背“两两平仄交替原理和“粘对”规则的,五花八门的“格”和“体”,只做适可而止的探讨交流,没指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或争相建树什么“格”和“体”。因为我知道,违反“两两平仄交替”原理和“粘对”规则的所谓“格”或“体”只能是古体诗,本来就没有平仄要求,畸格怪体建树的再多,混淆了与古体诗的区别,也不是真正的律绝和律诗。若要改革并颠覆“两两平仄交替”及“粘对”规则,那么已不是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了,而是另一种体裁形式了。

自己草民一个,只能老老实实,坚持遵守和躬行“两两平仄交替”原理与“粘对”规则,在诗联创作审美实践中,能通过统一“尺子”的检验,自觉做到不出律,不与古体诗混淆,将自己知道的常识和体会,分享给初学者,对他们有所帮助,就问心无愧了!至于“脍炙人口”,“千古佳作”的硕果嘛,让自命不凡,喜欢罗列古体诗名篇名句来鼓吹“拗救格”、“特定格”、“折腰体”等畸格怪体的高人去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