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00:00 1.心下痞硬:是指心下部憋闷、有抵抗感。痞是自觉症状,硬是他觉症状。一般的情况是阳证,有时也有阴证,所以有必要从脉及全身症状来判断。 (l)阳证的心下痞硬: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时(少阳病)可见到。比如流感,经过数日,口苦,胃不好时出现心下痞硬。这时用半夏泻心汤等泻心汤类或大柴胡汤等柴胡剂。这些方剂用于阳证的心下痞硬。 (2)阴证的心下痞硬:素来胃肠虚弱的人及腹胀、时腹痛(太阴病)误用下剂后引起阴证的心下痞硬,使用人参汤类。 2.心下痞、心下痞满:是指有心下部憋闷的自觉症状而没有心下部压痛、抵抗的他觉症状。有心下痞的人,常常在心下部有振水音,这是虚证的征候,适于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人参汤等。 3.心下软:心下部软而无扣坑。通常见于虚证的病人,但也偶见于实证病人。 4.胸胁苦满: (l)名称与来源:胸胁苦满出于《伤寒论》的小柴胡汤的条文,本来是指从胸到两胁严重的胀感这种自觉症状,而江户时代的医师一达,发现患者主诉胸胁苦满的部位有抵抗和压痛。现在把这些自觉症状和他觉体征合称为胸胁苦满。 (2)虚实与体征:肌肉发达而有弹力、皮下脂肪也有一定的厚度者属实证,这种人若有胸胁苦满,便可以明确诊断为实证。与此相反,虚证时多见腹肌薄、紧张度弱。这种情况下不易见到明显的胁部的肌紧张,所以虚证时没有胸胁苦满症,而心下支结较多见。 (3)临床意义:胸胁苦满确认后,一定要用含柴胡的处方。治疗慢性疾病时,参考腹力的强弱,使体质的虚实与处方的虚实程度一致是很必要的。按照胸胁苦满的强弱,分别使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等。治疗急性热性病时也从身体的虚实、症状的强弱考虑处方的强弱。 5.胁下痞硬、胁下硬满:是指肋骨弓下部的痞硬。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等。这时也应用柴胡剂。 6.心下支结:是指腹直肌在上腹部分的肌紧张状态。肋骨弓下部的肌紧张可解释为胸胁苦满。心下支结是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的证。 7.里急、腹直肌挛急:是指腹直肌从上至下呈紧张状态。包括自觉肌紧张,肠蠕动亢进,病痛等,多是虚证的腹证。腹痛时用含芍药的处方,即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等。即使有便秘也不可使用大黄等泻下剂。适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 8.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拘急是下腹的肌肉从耻骨联合为下顶点的逆八字形的肌紧张。多伴有腰膝无力、腰疼等症状,这是肾虚的腹证,八味地黄丸证。小腹弦急是指下腹的肌肉沿腹直肌的异常紧张状态,这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腹证。 9.小腹不仁:是指下腹的正中部腹壁的无力状态。有时这一部位还有知觉钝麻。通常这是以上腹部的腹肌紧张度正常为前提的。诊察这一腹证时,手轻轻压迫腹壁,同时横向滑动,这时会感到脐下正中部位紧张度低弱,手有一种滑落感,多可触到纵向的细长沟状。这一腹证是腰膝无力、下焦虚衰的表现。老年人、坐骨神经痛、腰痛、间歇性跛行症等常能见到小腹不仁。其他象产后、开腹术后等一时性尿闭时也能见到此证。有小腹不仁证,如果胃肠强健则用八味地黄丸。 10.小腹满、小腹硬满:小腹满是指下腹部的膨满感。小腹硬满更加有腹肌紧张亢进及压痛。抵抗、压痛多见于骼前上棘与脐的连线上。这一腹证也称为“瘀血的腹证”,是使用活血化瘀剂的指标。女性常见,特别是月经期常见。男性比较少见。如见有此证具有临床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