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一词重点理解“气”字 一、“气”字理解我们古人特别喜欢这个“气”字,什么都用“气”概括,在情绪方面,生气、怒气、喜气等还好理解,可以理解为呼吸之气,形象直观,但是武术里的“丹田之气”、中医里的“经气、血气”、诗歌里的“气韵”、社会中的“和气”、书法中的“行气、俗气”等等,都是这种抽像的概括。“气”可以理解为一种物质的集合,就是很多东西合情合理地在一块。 书法中的“行气”就是很多审美元素的集合,是很多高级书写技巧的合理融合。不要一直纠结那个“气”,那只是个高度抽像概括的名词而已! 二、“行气”的含义“行气”通俗的讲,指书法中一行字(与西方所说的行一样,中国古人讲从上到下为“一行”)中的笔意连贯、虚实变化、收放变化、大小变化、轴线摆动、章法气韵等等一气呵成的审美元素。 行气的保持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要想保持行气贯通是很简单的,保持自然书写就能实现,不要故意求变、矫揉造作。但行气贯通的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高手的行气是耐人寻味的,是难以模仿的。 具体解释如下: 1、笔意连贯: 笔意连贯分为字内和字与字之间,不同书体也有区别,篆隶楷的行气主要指的字内的连贯性,字与字之间的很难体现连贯性,而行草书的“行气”者既有字内行气,也有字与字之间的行气。 行草书笔画的连贯就是他们之间游丝牵引。楷书没有游丝,但是你的手指动作和笔尖的行走路径要有,只是没写出来罢了。 这一点很好理解。 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一般在行草书中很直观,在篆隶楷中就不直观,但也没有太多要求。篆隶楷的行气主要体现在字内的连贯和整体的章法上。 2、中轴线摆动 书法作品中的轴线是书法理论家总结出来的一探理论,说什么一行中所有的字都要在一条中轴线上摆动。我就得这种结论有点不准确,不是说一行字要在满足有一个中轴线的存在,而是指:“每个字的中轴线首尾都能连接起来,并且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 中轴线的摆动是一个大概的视觉效果,只要没有太大的偏离,基本满足,只要自己是自然书写,很容满足行气要求,实现基本的中轴线摆动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法,很简单的。只是高手的摆动更加丰富、自然,能够体现更多的情感变化。 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 这一段的三行的中轴线没什么摆动,比较平,只要保持垂直书写就行(中轴线不需要那么精确的去画,差不多就行,视觉上没什么太大偏离就行) 上图的“节”字如果改写成这样,就不满足行气贯通,“节”字的中轴线首尾不能与上下字的中轴线连接起来。明显偏离中轴线,左边偏离多了。 上图每行最后几个字中轴线摆动较大,都是往右摆动,由于字的中轴线首尾都能形成连接,故能满足行气要求,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内涵与美感。 但他们摆动的线是连贯的曲线。 这样的改动是可以的,也满足行气贯通,但是与原贴比较就显得变化少了很多,不够高明。 以上两种改动都不合格。明显中轴线在“之”与“灵”字之间断了,不能与上下字的中轴线形成连接。 最后这两行摆动更大,体现出提颜真卿的强烈的悲痛之情。 祭侄文稿总体上前文摆动幅度不大,后文摆动较大,这与颜真卿有平静到激越的情感表达是一至的。 草书: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 草书的的行气摆动要比其他书体更为丰富多变,在情感表达上选择草书是最为合适的。 3、虚实、大小、正欹等对比变化 米芾《蜀素帖》在一方面最为出色,特别是正欹变化。 米芾蜀素帖由于画了行线,其摆动幅度不大,只是略有摆动。但它的行气变化主要靠字的欹侧表现,它的每一个都不是平正的,全部东倒西歪。 虚实、大小、正欹等对比变化我们过多分析,这方面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包含的内含更为复杂,以后小编会专们单独讨论。 4、整体和谐 行气中有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整体和谐,当然这个在自然状态下,也比较容易实现,如果集字创作或者有意安排章法的情况下就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这里我们不做过多强调,因为一般个人的书写习惯是固定,风格一般都能一致。 三、总结“行气”通俗的讲,指书法中一行字中的笔意连贯、虚实变化、收放变化、大小变化、轴线摆动、章法气韵等等一气呵成的审美元素。“气”指很多技巧要求的集合,自然状态下书写很容易实现,但是目前现在很多学书者刻意追求变化和技巧的表达,导致自身书写的状态都不太自然,集字创作、应酬创作等都属于不自然状态,当然也就出现很多行气不足的现象,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当然这是一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如今已不像古人那样天天写毛笔,从小就能很好地驾驭毛笔。 另外,如果自然书写会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缺少内涵和变化,太过强调内涵和变化的表达又会产生不自然,如何平衡这两者是我们现在的学书者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