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的书法具有艺术性吗?

 三平斋 2019-01-21

答:毋庸置疑,黄庭坚的笔法运腕用锋及使转线条极具个性和艺术性。但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且看书家学书经历及特点: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是“宋人尚意”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学习书法坚持恪守古人“锥划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之道,是书坛上精通笔法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善行、草,楷法亦能自成一家。书学从五代杨凝式开始,唐代诸多大家一直上溯到晋人二王,笔法深得唐褚遂良精髓,特擅长写大字书,但自认为“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过去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又从友人苏舜钦那里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其笔法之妙,晚年又从船工荡桨悟到笔法真谛,即以势运腕,以意为之控制笔毫,遂创大刀长矛、四面拓展呈辐射式的“黄体”书法,开后代用羊毫笔法门,苏轼形容其笔法为“树上吊蛇”。著有《山谷词》,书法代表作有《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帖》等。其主要书法风格是: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有“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之誉。

从以上学书经历和成就看,“黄体”的大刀长矛并非是作者肆意创新,而是有法有规都有出处的,因此其艺术性也是毋庸怀疑的。

但欣赏宋人写的书法,必须首先了解“宋人尚意”其中的真正含意,这就需要先讲一讲宋代书法发展沿革了。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后建立了大宋,宋初的书法并没有改变五代以来的颓废局势,与唐初一样先崇尚二王,整个朝纲上下“趋时贵书”风气浓厚,上面临什么帖,下面大臣跟着临什么帖,上面好“王书”,群臣皆学王,这种以帝王和权臣的好恶为转移的趋时附贵之风严重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整个宋初只有一个李建中其笔法保留了唐书风韵。欧阳修气愤地说:“余常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书之废,莫废于今”,道出了当时书坛的实情。至北宋中期,书坛在沉积多年后终于有了转机,熙宁、元丰之间,出现了蔡襄(先史为蔡京)、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坛新秀,除蔡襄外,苏、黄、米跳出了唐人尚法遗风,大力倡导“尚意”新的书法审美理念,使书坛才为之一振。所谓“尚意”就是他们在颜真卿锐意革新书体的启发下,不以追求书体笔法为重点,主要是扩充书法的艺术内涵,发挥书法的抒情功能,开拓与新的审美追求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其要义主要宣扬“胸次为书”思想,强调“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妙不在于法。”苏、黄、米都宣扬书外求书,认为学问、道义、哲学等比技法重要,书法要“僻俗”,重“书卷气”,要“不践古人自出新意”。因此,他们倡导的“尚意”实则还有一层“反模拟、求新意、冲绝尚法局限”的特定含义。

总之,“宋人尚意”强调的是书法艺术的抽象美,把追求书法的具象美(笔法、结体等法度)说成一种“媚俗”,虽然在当时他们把人们的书法审美意识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给后人传统技法的学习和传承造成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在元朝又掀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在了解了这一背景后,我们再看看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就很容易判别其作品的水平在历史大家中究竟是哪一层级了。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感谢邀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