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信阳唯一的道观,相传刘秀曾避难于此

 见青黄 2019-01-22

    天目山,位于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境内,古称大木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可能是因为其东部的小金顶山顶处有两处自然形成的风臼,对称如目,光洁圆滑,常年有水,后来又被称为天目山,并一直延续至今。

▲天目山上的天池

    从信阳市开车沿107国道到天目山脚下的罗楼村小学,只需2小时。然后沿着罗楼小学的院墙可直接到达。沿途树木葱郁,风光旖旎。静心的观察这周遭的一切也别有一番风味,居高临下,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站在小金顶向下俯瞰

    经过长时间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小山顶。老远就能看到一个石条堆砌的寨门,走近一看还有一名鹤发童颜的老道正坐在寨门口,似乎是迎接我们的到来。

▲道士给我们讲述道观的历史

    我们与道士攀谈了起来,他见我们对于文化古迹感兴趣,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己就是山下人,法号真无,现年70余岁,上世纪40年代第一次到山上上香,从此于这座道观结下了缘分。

▲西寨门

    据他讲,这座道观的历史最早可追述到汉代,名为普音观。相传王莽新朝末年,汉景帝后裔刘秀,也就是后来的光武帝为躲避王莽的追杀和更始帝的排挤,从南阳取道桐柏山系,翻越天目山。刘秀后感于在此避难,而修建道观。显然,这则故事有违一般的常识。因为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祖天师张道陵,而大规模的修建道观更是后来的事情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耐心听完道士的讲述。

▲龙王殿遗址

    他继续说道,现存道观是经历代修缮,现存祖师殿、娘娘殿、药王殿、天爷殿、龙王殿、刘王殿等建筑,还有东西南北四座寨门。他还谈到,北门以前还藏有一颗定风珠,不过在1951年被人盗走,此后山上的风变得很大。

▲寨内现存的屋基

    我们又在道观内的巨石上发现了两个不同形状的石坑。道士告诉我们,圆的名叫油罐,方的名叫盐罐,相传每天放一定量的油和盐,两个石坑内每天自流油盐。道观的修建巧妙利用山中巨石,而又浑然天成,实属不易。我们在道观中发现了不少刻有神秘符号的文字,询问了道士,他声称自己也不太清楚。

    结束了道观的访问,我们匆匆与道士告别,沿着山路下山。一路上有关道观的历史还是十分疑惑,这个道观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并没有在地方志中出现,而看这个布局,似乎更像是个山寨。

    带着这个疑问,在友人的协助下,终于发现了线索。原来在天目山上这座道观可能与记载的刘王寨有关。据《重修信阳县志》记载:“刘王寨,在天目山顶。寨旁有石刻云:‘刘王饮马之井。’刘王不知何人,或以为明末之刘洪起也。”

    这一下子我才恍然大悟过来,原来道士介绍各个殿阁的时候就曾听他提到过刘王殿,我中间还一度询问,这个刘王是否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道士的回答很肯定。原来是道士错把刘王认为是刘秀,那就解释了这个传说的来源。

▲殿中建筑随处可见几何图案的汉砖

    仅凭这点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接下来我又从1989年编纂的《信阳地区古今地名选》中也发现了证据。该书在对刘王寨一词的描述中记载:“刘王寨,在信阳县平桥镇西北60公里天目山上。南北朝时后魏元英攻义阳结垒于此,后为刘王屯兵处,故名。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东、北、西三面陡峭,只有南面一羊肠小道可达寨内,现寨墙保存较好,高、宽各2-3米,均为石条垒砌气势雄伟,风景秀丽,可辟为游览地。

    然而,关于山上道观的年代仍有许多谜团,比如山中现存的一通残碑中出现了乾隆三十一年的字样,还有天爷庙的建筑中出现了很多疑似汉砖模样的物件,还有待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