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准突破口,答对小说“作用题”

 政博 2019-01-22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小说又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首选体裁。在小说阅读中,有一种题型长期占据“霸主”地位。这种题型中常常含有“作用”“用意”“妙处”等标志性词语。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有四个突破口。


以“要素”为突破口。解答小说文本的“作用”题,首先要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小说是关于“人”的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其二,无论是分析句段的作用,还是开篇、结尾的妙处,都与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三,小说创作与其他任何文学作品创作一样,终极目标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一定离不开主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题中的第3小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人称”为突破口。从叙述角度看,小说大都选择第三人称构思故事情节,这样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的小说虚构了一个“我”,采用第一人称写法,通过“我”的视角来讲故事,以此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高考试题一般会避“熟”就“疏”,在文本的“异”处寻找命题点。所给材料如果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就可能会在“人称”上设置问题。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1题中的第2小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我”来叙述,“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我”是讲故事的,也是看故事的,因此,“我”一定与情节发展有关系;最后,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人物活动,回答其“作用”一定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联系起来。


以“手法”为突破口。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吸引读者注意力,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设置悬念,使小说显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点。如2018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以“结构”为突破口。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高考常常会从小说文本结构特点上设题,考查行文包括线索、过渡方式等。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3题:“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有了突破口,答题时还要熟知解题时常用的关键词,如人物、情节、主题、伏笔、照应等。此外,要会用序号标识要点,分条作答。


作者:韩延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