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期心电图回顾 本例图中心电图特点如下: 1. 心律不齐,正常的心房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的F波,其频率约300bpm,呈2:1至6:1下传心室;故心房扑动诊断明确。 2. QRS波增宽,V1导联成rSR‘型,I、V6导联S波加宽加深,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胸前导联继发的ST-T改变 3. 房扑常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体表心电图可做出大致的推断,典型房扑又称为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依赖的房扑,常伴有等电位线的消失,分为两种(下图)。其中最多见的为绕三尖瓣环的逆钟向折返的房扑,其下壁导联F波成负向,V1导联成正向;少见的为顺钟向的房扑,下壁导联F波成正向,V1导联成负向。非典型房扑包括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与右房手术瘢痕相关的房扑、环绕肺静脉折返或消融后出现的房扑、环绕修补术后补片的房间隔折返的房扑等,非典型房扑常不具有上述特点,可表现为下壁导联和V1导联F波同向,伴有等电位线等。但需注意,体表心电图仅能做出大致的区分,需心内电生理检查最终确定。结合上图中红线范围内所示,考虑为少见的顺钟向折返的典型房扑可能性最大。 4. 关于顺钟向和逆钟向典型房扑的锯齿波方向形成的机制,目前尚无最终结论,相对公认的观点是,体表心电图心电图的F波反映了房间隔和左心房的激动顺序(上图),因此在逆钟向房扑时,房间隔和左心房激动由下至上,在下壁导联表现为负向的F波,而顺钟向房扑时,房间隔和左心房由上至下,形成下壁导联正向的F波。 二、本期心电图 一名52岁女性,既往有双腔起搏器植入的病史,来到急诊室,主诉为头晕和乏力,心率约45次/分,其余生命体征正常范围,体格检查可见心脏节律整齐,但S1强弱不等。起搏器植入位置未见感染征象,其十二导心电图和胸片检查结果如下: |
|